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发展史》的学与用
史学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借鉴功能,在<中医发展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讲授、学习,更重要是要引导学生对史料史论的利用与借鉴.文章从<中医发展史>核心价值体系及古代医家的人文、责任、道德等价值观入手,探讨研究其相关教育资源,倡导学用结合,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医学责任素质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
地域视角下四川中医发展史初探
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在秦汉两朝走入了"大一统"时期,随着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原地区产生的医学典籍亦向其他地域开始传播. 典籍的传播和医者的实践以及医学文本的创作是地方中医发展史中三个基本要素,而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与修正的. 本文从四川地区既封闭又开放的地域特点出发,将四川中医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析四川自然和人文因素与医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
海外中医制度文化探索之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概况与发展战略初探
在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是指马来西亚卫生部推出政策,明确规定要将包含中医的传统与辅助医药纳入以西医为主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与西医达成共生共存,一起促进马来西亚国民的卫生与保健.为了实践传统与辅助医药与现有西医体制的结合(本文简称中西医结合),马来西亚政府在2006年开展了一项计划,把传统与辅助医药服务纳入政府医院.针对过去10年来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回顾,梳理与总结,所得出结论是有必要提出符合马来西亚国情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宏观理论,以便指导接下来10年发展战略的制定.结合马来西亚的特殊国情与中西医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未来10年,马来西亚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有必要回归到各自的文化母体,作出明确的定位,厘清彼此间的关系.
-
中医理论的核心脉络略议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创性、实践性、科学性.作者长期从事于中医内科工作30余年,曾逾数10次反复研习中医理论,从中受益匪浅,感悟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现阐述如下.
-
近代山西民间社团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一段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山西中医研究改进会的创办,为山西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吸引南方大批中医人才齐聚三晋,使得山西中医一度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山西省政府对中医的保护乃至扶持的政策,对山西中医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模糊数学在中医学中的可能应用
模糊数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札德的论文<模糊集合>建立了研究、刻画模糊事物的基本数学模型(1).一提起数学,人们立刻就会把它同"精确"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这毫不奇怪,因为不管是常量数学还是变量数学都是探求客观世界中必然因果关系的现象和规律,的确是"精确"的.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后者是在事物的运动和普遍联系中寻求相对确定的数值变化规律.然而"精确"不是万能,现实中存在着大量随机现象和模糊现象,对此,不管是常量数学还是变量数学都无能为力.于是便产生了随机数学,如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门以随机事件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学的出现表明人们的思维开始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随机数学不能说是精确,但还是明晰的,故可称为明晰数学,因为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只是事物出现条件的不确定性,这一事件一旦发生,即是明晰的.而以模糊现象为研究内容的模糊数学则完全突破了明晰数学的禁区,扩展了数学的研究领域,使本来排斥不确定性的数学转而高度关注不确定性事物.这不能不说是数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它所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无不体现出数学的渗透与贡献,现代医学也不例外,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身数学家这一事实就是好的例证.遗憾的是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却很难见到数学的踪影,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索:难道中医学过去、现在、将来都将与数学无缘吗?如果数学还停留在"精确"阶段,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但在数学已进入随机与模糊领域的今天,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数学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就可能不是空穴来风或异想天开了.而且,中医学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不是所谓的经验科学,就必须有数学的参与.中医学里到处充满了模糊概念和模糊量词,如寒、热、燥、湿、虚、实、阴、阳等.温、热、寒、凉、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同大、小、高、低类似,更可视为典型的模糊量词,其中虽未精确量化,但已有程度上的不同.这同中医发展史不无关系.然而,模糊数学的出现使得这类概念的量化成为可能,也就使得用数学方法处理某些中医学问题成为可能.
-
施今墨的教育贡献
在民国时期一大批名医耆宿有识之士,以施今墨先生为首创立了华北国医学院,在中医高等教育领域,在师授相传的基础上,创立了社会性开放式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德治教,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以中医体系为主,中西兼授、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为主,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施今墨先生在教育思想上继承之中有所发展,遵循之中有所创新、发扬之中有所提高,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明显的创意,不愧为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医学家、教育家.
-
络病学——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访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
吴以岭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由其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络病学>,长达185万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代表性学术巨著,在此基础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走入了大学课堂.在中医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
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宋代医学壁画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出土文物众多.2008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韩城矿务局沉陷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钻探时,共发现从汉代延续至清代的古墓葬47座.虽然大部分墓葬严重被盗,但2009年2月,以孙秉君队长为首,考古院组队对古墓葬进行清理时,却有一重大发现,即在盘乐村东300米处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这不仅为国内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同时其中保存的宋代医药学相关内容,在中医发展史上属首次,具有重要意义.
-
探讨孟河医学思想在临床继承中的应用
孟河医学的创立继承发展至今声誉海内外.他的学术思想和精湛的医术,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不可磨灭的,一颗十分耀眼的灿烂明珠.
-
学习《伤寒论》结合临床小悟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出现可以说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飞跃。《伤寒论》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辨证指导,对一些临床病证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治疗,它将中医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有些方药现在应用起来还是立竿见影,每每收到奇效。通过进一步学习《伤寒论》,结合自己20余年中医临床体会,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小有收获,总结如下。
-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肾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研究
《伤寒论》一书,在其近一千八百年的流传历史中,有两个公认之“”。一个是伟大的中医临床学著作,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医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经方辨证论治体系,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个是引发多学术争鸣的医书。先有晋唐两宋八大家,明朝以降则逐渐形成了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错简学派,以张志聪、陈修园为代表的维旧学派、以柯韵伯、尤在泾为代表的辨证论治学派和日本汉方学派等。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第一书,首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反映了中医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辨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为中医肾病辨证治疗和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
-
浅论中医黄疸蓄血理论之发展
传统中医对蓄血发黄认识相当深刻,宋金时期已建立了黄疸蓄血理论;黄疸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末西学影响之下,而是在明清之交从黄疸蓄血理论中被阐发出来的;清末,西学传入使得中医蓄血理论及血分说得到了新的发展,血开始成为黄疸因机证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中医的理论构架及工作原理
中医理论构架的核心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与医学的结合是有背景条件的,其中主要因素是神权政治的推行.但是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的理论构架,并且发挥实际功效,却与神权政治关系不大,而是一种社会医学实践赋值的结果,在历史文化过程的积淀中成长,是一种文化的自然成型过程.阴阳五行首先是一种解释体系,它发挥实际功效的原理,是建立在长期地解释经实践证明有效的"药-证"关系基础上.作者特别强调:①"药-证"关系是在人可观察与操控的范围之内;②中医理论构架的建立与中医原理的效用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玄学阴阳五行就不具备这些特点.
-
再议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与生俱来的主题.一部中医发展史,始终把"治未病"作为水平和境界的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治未病的思想与方法.如今,国家又把"治未病"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职能主管的政务,提出由此"实现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目标,并且在全国十多家省市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使中医治未病的主题得到更全面的展开、更深入的探求.但是,要使治未病的工作真正实现全面深入的推进,不仅要有切实的行政措施和有力的组织保证,还要有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以便更好地统一认识.
-
传承与标准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短短的几百米参观路线当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一本本古籍,历代各式研药擂钵、十二时辰药瓶等一件件古医疗用具,张仲景、李时珍、韦慈藏一位位中医药名家的画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整个参观通道恍如一副宏伟的历史画卷,将远古时代以砭石、骨针刺激经络治疗病痛到民国时期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的整个中医发展史生动地还原在参观者面前.这就是在位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三楼的展馆所展示的景象.
-
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
中医养生是在认识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客观生命规律过程中,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包括内服外用各种中药及复方,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进程.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这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医学研究的终目的.2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和养生保健方剂,而"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始终是贯穿中医养生的总原则,也是中医养生方剂配伍的总原则.
-
"读经典做临床"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粹所在,是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璀璨的明珠,经典著作提供的是中医基本的、核心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和方法,很多中医专家指出,要想发展和振兴中医,中医的传统不能丢,"四大经典"不能丢.
-
地域视角下研究中医发展史方式刍议
结合多学科知识,以地域视角审视中医史研究范式,指出现有对于特定地域的中医发展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地域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及本籍医者的资料长编式论述,或地域自然人文特点对医学实践与传承的片段式探讨,而在形成中医发展史的医学知识、典籍的产生和传承传播,及医学实践两个主要方面地域因素都起着或明或暗的作用.
-
县级医院要找准特色谋发展
涉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山西接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中医特色,河北省涉县中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品牌建设日渐成熟.为了将中医内涵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涉县中医院外建设起了野生中药材博物馆,这一举措不仅带动了辽城乡西涧村、偏城镇青塔村两个自然村的经济发展,还为涉县中医药发展贡献宝贵资源,医院编撰出版的《涉县中药志》填补了该领域的省内空白.在院内,投资150万元的中医药文化长廊旨在普及中医药知识及涉县中医发展史,院内还建成面积1000平方米的中医药科普馆.病区进行中医知识宣传,设宣传标牌200余块,营造出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