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型肝炎与终末期肝硬化病人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影响(附36例报告)

    作者:傅宏;傅海龙;丁国善;马钧;王正昕;倪之嘉;施晓敏;郭闻渊;傅志仁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或终末期肝硬化病人采用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36例病人均为重型肝炎或终末期肝硬化,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27例,术后均转入监护病房,常规给予免疫抑制剂、抗感染及抗病毒药物,观察术后各项指标,比较两组采用不同术式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术式术后病人肝肾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随时间变化均数曲线趋势基本相似.结论重型肝炎或终末期肝硬化病人肝移植术后恢复情况与手术方式无明显关系.

  • 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作者:王绯;周霖;马雪梅;王春平;苏淑慧;陆荫英;陈艳;贾红军;朱岳;杨永平

    目的 探讨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重型肝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疗效及免疫抑制剂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肝细胞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冷冻及复苏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原位肝细胞体内移植.结果 7例重型肝炎病人中,2例临床治愈;2例好转出院;1例肝细胞移植后第8天等到供体肝脏行原位肝移植;2例死亡.结论 肝细胞体内移植是一项安全,近期疗效确定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可行性,移植后的肝细胞能够在脾脏内增殖、分化,替代或部分恢复肝脏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

  • 基于猪肝细胞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支持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青;段钟平;韩大康;赵秀英;单晶;李颖;郭会敏

    目的观察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病人(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为10~12 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病人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病人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 d和21 d,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病人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围产期肝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喻成波;李兰娟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目前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重型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不明的肝衰竭.

  •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铁柱;岑枝梅;张琼;范海清;邓雪梅;刘琰;李建明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肝炎(SH)的有效药物,研究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SH的临床价值,评估其安全性。方法62例SH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卧床休息、能量补充、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保肝、血浆蛋白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VIG静脉注射,5 g/次,1次/d,共5 d。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生化;应用普利生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PT、APTT、TT和FIB)。观察时间长6周,对生存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血生化学方面(TBil、PT、PA和CHE),经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效24例,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32例患者中有效12例,有效率为3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胸闷、轻度气短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结论应用IVIG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SH,可以有效改善SH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显著提高SH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其病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是SH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119例重型肝炎临床分析

    作者:周莉;姜丽丽;王东;张林鹏

    病死率.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临床分析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王融冰;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王宪波;司马奋强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 对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预测重型肝炎转归的验证

    作者:梁柱石;黄献球;周德玫;莫穆隆;甘楚林;陈伟坚;黄俊;吴燕;周甦;程璐宁;钟大明

    目的:验证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模型(PBI)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应用PBI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测算两家医院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其中好转存活组患者64例,恶化死亡组患者50例,计算两组病例住院初期、中期、末期的PBI和MELD分值,比较两组患者各期PBI、MELD分值的变化和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在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计分的均值分别为(19.22±17.83)与(10.36±13.97)、(32.72±29.20)与(7.26±6.25)、(114.22±144.75)与(5.34±4.58),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ELD计分的均值分别为(24.28±4.82)与(31.14±7.28)、(20.97±5.85)与(30.96±8.85)、(16.50±5.71)与(34.50±1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患者的PBI和MELD分值变化趋势均呈反向;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和MELD分值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和0.791,0.818和0.795,0.979和0.887;住院初期,PBI与MELD佳临界点值预测恶化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72.00%与80.00%,特异度分别为70.31%与67.19%,准确度分别为71.05%与72.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45%与65.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7%与81.13%。结论 PBI分值的变化能够良好地反映重型肝炎好转存活与恶化死亡的转变规律,依据PBI变化趋势能良好地预测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

  • 202例老年重型肝炎病因学及预后分析

    作者:杨玉英;万钢;孙承民;孙凤霞;王宪波;张锦前;成军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肝炎病因学及预后的相关特点.方法 将本院10年来诊治的202例老年重型肝炎患者与同期2138例中青年重型肝炎患者作对照,比较两个年龄组急性重型肝炎(ALF)、亚急性重型肝炎(SLF)、慢性重型肝炎(CLF)的患病率、病因学及转归情况.结果 两个年龄组重型肝炎均以CLF为主(老年组63.3%,中青年组83.7%),而老年组中SLF所占的比率(30.6%)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2.6%).导致老年重型肝炎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56.4%)、戊型肝炎(19.8%)、未分型肝炎(10.9%);两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无效病例老年组为63.9%,中青年组为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重型肝炎老年组中SLF和CLF治疗无效病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导致重型肝炎老年组预后不佳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65.1%)、戊型肝炎(13.2%)、未分型肝炎(7.0%);因戊型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至重型肝炎的老年患者治疗无效病例分别为44.7%和73.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24.5%和54.8%(P< 0.05).结论 老年重型肝炎以CLF为主,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老年重型肝炎多预后不良,且导致治疗无效的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老年患者在戊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应警惕重型肝炎的发生.

  • 腺苷蛋氨酸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郑玉宝;彭亮;林潮双;顾玉荣;黄湛镰;崇雨田;高志良

    目的 探讨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 例),即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思美泰治疗;对照组(17 例),即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评定抑郁情绪分值.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从治疗2周起开始下降,但在2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至第4周末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腺苷蛋氨酸在治疗重型肝炎的同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也有一定干预治疗作用.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杜文军;王慧;邢直直;刘靓雯;陈士俊

    目的 检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及RT-PCR分别检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 TLR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及HBV DNA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BMC中TLR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TLR4表达水平与患者ALT、AST、TBi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LR4表达与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监测TLR4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 药物性肝损害诱发重型肝炎20例报道

    作者:孙静媛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炎症和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肝炎.

  • 替比夫定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中权

    重型肝炎是因肝组织大面积坏死或肝细胞凋亡而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其病情凶险、病变复杂,病死率高达70%以上[1].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重型乙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 B,SHB)占重型肝炎的63.9%~78.6%[2-3].因此,探讨SHB合理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整体重型肝炎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分别应用了替比夫定(LdT)和拉米夫定(LAM)对本院所收治的SHB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 医院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卫兵;袁福兵;王春莉;刘健虎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2年1月~2000年3月间收治的7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78例重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有38例,感染发生率为48.7%,感染部位以腹腔、胃肠道、呼吸道占前3位;G-杆菌11株(55%),真菌5株(25%),G+球菌4株(20%);并发医院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为94.7%,病死率为68.4%,均明显高于无医院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继发各种医院感染,影响预后.

  • 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志炜;孟春萍;沈华江;俞亚峰;孙芳;丁丰;王剑钢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24例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 224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感染47例,53例次,感染率为20.98%,例次感染率为23.66%,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8株占50.75%,革兰阳性菌49株占36.57%,真菌17株占12.69%;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长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是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须按照个体化原则制定方案,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重型肝炎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荆会霞;赵宁;王俊梅;俞玲;王明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情况,并总结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医院真菌感染为感染组,另选择100例重型肝炎无真菌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探究重型肝炎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数据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重型肝炎医院真菌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和胃肠道,分别占36.99%、25.34%;共分离出真菌141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10株占78.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多、接受侵入性操作治疗、合并并发症是重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对重型肝炎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预防和控制,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多重病原菌感染及危害

    作者:赵芝萍;丘仲琼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多重病原菌感染病例的易感因素及感染病原菌.方法 调查分析医院2004-2007年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多重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结果 21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27例发生多重病原菌感染(12.5%),检出6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2株(33.3%)、革兰阳性菌10株(15.2%)、真菌34株(51.5%),患者多为疾病终末期,住院时间长,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长期或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激素、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均导致多重病原菌感染增多.结论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发生多重病原菌感染病情危重难以控制,治愈率低,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进行预防性病原学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合理用药;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以降低多重病原菌的感染率及危害.

  • 重型肝炎呼吸系统感染的痰病原菌分析与预防措施

    作者:董根华;范丽娟;黄晓影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与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86例重型肝炎合并呼吸道医院感染痰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呼吸道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69株(44.5%),G+球菌36株(23.2%),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16.8%),曲霉菌属14株(9.0%),酵母样真菌7株(4.5%),并对G-杆菌、G+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论了解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及发生原因,提示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预防是重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 重型肝炎患者痰Burkholderia cenocepacia 39种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苏智军;明德松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痰中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BCE)39种耐药基因.方法 应用API鉴定条/PSE5.0药敏条和Phoenix NMIC/ID-109鉴定/药敏板鉴定和细菌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分离于重型肝炎患者合格痰标本1株多药耐药BCE临床分离株16S rRNA、29种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bla)、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l)、3种整合子基因(int Ⅰ1、2、3)等39种耐药基因,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 该菌经16S rRNA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为BCE;药敏试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均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均耐药;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6种耐药基因阳性[1种bla基因(blaTEM-116)、4种AMEs基因[aae(6′)-Ⅰb、aae(3)-Ⅰ、ant(2″)-Ⅰ、ant(3″)-Ⅰ)、和Ⅰ类整合子基因(intⅠ1)],blaTEM-116、aac(6′)-Ⅰ b、aae(3)-Ⅰ、ant(2″)-Ⅰ、ant(3′)-Ⅰ 5种耐药基因GenBank注册号分别为FJ887956、FJ609982、FJ609983、FJ887958、FJ644662;其他28种bla基因、2种AMEs基因(aac(6′)-Ⅱ、aae(3)-Ⅱ)、qacEA1-sull和2种整合子基因(intⅠ 2、intⅠ 3)均为阴性.结论 该株为多药耐药,其耐药机制为多重机制,主要与6种耐药基因[blaTEM-116、aac(6′)-Ⅰ b、aac(3)-Ⅰ、ant(2″)-Ⅰ、ant(3″)-Ⅰ和intⅠ 1]有关.

  • 从重型肝炎患者痰中检出脑膜脓毒金黄杆菌blaTEM-116、ant(3″)-Ⅰ耐药基因

    作者:苏智军;明德松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痰中脑膜脓毒金黄杆菌(CME)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鉴定条/PSE5.0药敏条和美国BD公司的Phoenix NMIC/ID-109鉴定/药敏板鉴定和细菌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分离于重型肝炎患者合格痰标本1株多药耐药CME临床分离株16S rRNA、29种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bla)、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l)、3种整合子基因(int Ⅰ 1、2、3)等39种耐药基因,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 该株菌经16S rRNA测序和同源性分析(GenBank注册号为FJ839441)证实为CME;药敏试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均敏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呋喃唑酮、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均耐药;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3种耐药基因阳性[2种bla基因(blaTEM-116、blaGOB-16)、1种AMEs基因(ant(3″)-Ⅰ)],3种耐药基因GenBank注册号分别为FJ839444、FJ839442、FJ839443;其他36种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该株耐药机制为多重机制,主要与3种耐药基因[blaTEM-116、blaGOB-16、ant(3″)-Ⅰ]有关,经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GenBank和Medline数据库,该项研究是第1篇从CME检出blaTEM-116、ant(3″)-Ⅰ耐药基因的报道,也是第1篇从CME同时检出blaTEM-116、blaGOB-16耐药基因的报道.

1586 条记录 8/80 页 « 12...567891011...798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