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伤寒论》附子功效应用探析(二)
(续)1.2散寒止痛散寒包括有温中和温经之意,故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偏胜之痹证.太阳病的治法是以发汗为主,但以絷絷汗出为佳,若发汗太过和汗漏不止,导致表阳虚而腠理开泄,故出现兼变证,证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张仲景在此伍用炮附子,是取其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之意,以纠正阳虚致阴液脱损之势.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小柴胡汤证新议
张仲景创立了和解法,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剂,此方一直被各代医家所推崇.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病之主方,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实际上已大大突破了原方应用范围,不仅少阳病可用,太阳病、阳明病也可用;伤寒病可用,温病也可用;外感病可用,内伤杂病也可用.其适应证非常广泛.仅就内科系统疾病而言,小柴胡汤除治胆经的少阳病证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肿瘤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现代临床应用表明,小柴胡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肿瘤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类型探析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该书以三阴三阳、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重点讨论了人体在感受风寒之邪后所发生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特征,创造性地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规律和治疗原则,以及药剂的配伍方法,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
真武汤的探讨与研治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真武汤的来历是渭北方司水之神而名为真武,是借以镇水之义,而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景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也".(82 条)
-
《伤寒论》太阳病口渴辨治规律探析
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伤寒论>太阳病篇口渴的相关条文,其病因病机有邪热伤津、水饮内停、津液不布和邪热与水饮相结等方面,其治当以解表益阴、温化水饮、解表利水和泻水逐饮等法.
-
辨不可吐第十八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5)
-
太阳病三篇——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四
太阳病分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四.
-
浅议太阳病的部位、体质与免疫学观点
就太阳病的所属部位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太阳病的部位不能用有关手足太阳经的经络脏腑去概括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关太阳病体质学与免疫学的相关探讨。
-
浅谈太阳经与肝的联系
太阳经主人身之表,统营卫而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在生理、病理、治法和方药方面与肝脏关系密切.通过探讨,可以加深对太阳病的理解,进一步扩大桂枝汤、麻黄汤的应用范围.
-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
从太阳病“欲解时”与白介素含量表达探讨外感病自愈机理
目的 从太阳病“欲解时”与白介素含量表达探讨外感病自愈机理.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含量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白介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模型组白介素的含量在疾病初期逐渐增高,到第3、4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落到第7天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 实验结果吻合了太阳病自愈的“周节律”,初步认为人体正气包含着免疫系统物质和功能的概念,白介素可能是中医正气的免疫学物质基础之一.
-
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
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级阶段.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当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以营卫不和、正邪相争为其病机特点,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是其主要脉证.
-
葛根汤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
<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该方用于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之人.近年来,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骨伤科病症,均奏良效,现举例如下:
-
浅议发汗与禁汗在《伤寒论》中治外感疾病的应用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而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肌表乃人身藩篱,所以六淫伤人,一般多先出现表证.
-
《伤寒论》"阳气重故也"小议
<伤寒论>46条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从行文语气看,"阳气重故也"当是对前文的解释.此条是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麻黄汤证,为何解释为"阳气重"呢?
-
小建中汤临床治验举隅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由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18g,功效:温中补虚,主治:里虚伤寒;虚劳.用法:水煎温服,饴糖后下,稍煎即可.用方指征:脘腹孪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心悸,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口干咽燥,梦遗失精.舌红而瘦,苔干,脉细数或脉沉细.
-
浅谈《伤寒论》中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诊断与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