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作者:纪如峰

    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阳明病痛在肠胃之腑,而在“从中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三阴病痛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oo).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 《伤寒论》口渴之辨析

    作者:周步天;凌云

    《伤寒论》对口渴的辨证极为深刻,有一套完整的辨证治疗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太阳、阳明、亦或少阴、厥阴,它们犯病引起口渴症状,寒热性质,部位深浅,表里虚实等都截然不同,常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充分说明口渴的辨证对于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再谈对《伤寒论》“六病”的认识

    作者:柴瑞震;陈业兴

    基于对“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的研究认为,三阴三阳等六个概念,只是阴阳的划分,并无所指的具体物质,只有与存在具体物性的概念结合起来,才具有物质性,《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太阳等六个概念与“病”结合起来,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病”就是存在具体物质性的概念,“病”是人体产生的,因而“病”具有物质性.太阳病等六病的辨证论治,就是辨人体的“病”,论治人体的“病”.《伤寒论》三阴三阳是指“病”,离开了“病”,三阴三阳就无具体所指的物质性了.

  • 《伤寒论》太阳病篇坏证证治

    作者:曹立虎;岳仁宋;齐方洲

    《伤寒论》中述及坏证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证型包括热都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脾阳虚水饮内停的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寒热错杂的泻心汤证等.如此众多证型各异的坏证条文,一方面是表明其对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这一阶段治疗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欲使后学通过这些条文的学习,掌握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的治疗方法.学习太阳病篇应将太阳表证、传经证、坏证的内容看成一个协调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才能深刻了解太阳病篇论治的内涵.

  • 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究

    作者:郭任

    通过对伤寒六经病变本质特点的分析,认为伤寒六经病变本质即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局限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从气象角度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实质

    作者:戴跃龙;白慧颖;李方洁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气象角度证实,太阳病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伤寒论>特别是太阳病篇,初及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用作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的.气化学说是<伤寒论>重要的理论基础,运用气化学说与气象学证据相互结合,能够很好的解释<伤寒论>研究中的许多谜题.当前,从气化角度理解认识<伤寒论>,对于中医药防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太阳病"汗法"初探

    作者:路嵘;陈玉仪

    仲景所著<伤寒论>冠古绝今,书中398条原文,太阳病篇所占178条,足以突出太阳病篇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太阳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其基本治则为辛温解表;"汗法"在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之正确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证从生.仲景在太阳病篇中对"汗法"有很详细的描述,初探如下.

  •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作者:韩爱民;郑丰杰;李凯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汗不如法"所致诸证

    作者:王惠君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而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用以指导当今临床即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导致的各种情况.

  • 论伤寒六经之实质

    作者:郭任

    伤寒六经病变之实质即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实质分别即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伤寒论>即对其辨证论治等分别进行了论述.以下略陈管见,望同道斧正.

  • 浅析“肺咳”

    作者:徐亚楠;王志刚

    咳嗽作为常见病,中西医都有其各自治法.中医治疗咳嗽目前的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在前人经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已成为规范化模式.咳嗽虽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疾病,但诸多医家应对之时,真正得心应手的情况为数不多.对于中医来说,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已将中医所认识的咳嗽的病因病机叙述出来.到达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将其治疗大法一一陈列于六经病之中.其中《黄帝内经》所述“肺咳之状”应引起广大学者的思考.

  • 从现代医学探讨太阳病变证及思考

    作者:何赛萍;徐晓东

    从现代医学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太阳病变证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小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的"汗"

    作者:罗明辉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论及的"汗"的不同涵义,其意涉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证与证之间的鉴别点、用药后疗效指标及病情的愈后转归等.并认为只要仔细体会其涵义,对于太阳病的辨证论治及正确遣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作者:潘维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

  • 《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探讨

    作者:谢忠礼;杨盟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方法:参考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伤寒论》三阳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艾滋病表证期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出发,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治法理论和相关方药在艾滋病表证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结果:艾滋病表证期是艾滋病人临床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三阳病的基本表现有相似之处.结论:艾滋病表证期的提出,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的诊疗,《伤寒论》三阳病治法理论用于临床艾滋病表证期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伤寒论评话

    作者:梁华龙

    ①太阴病没有肺病的记载,并非六经病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而是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很多肺经的症状是和太阳病同时出现的,《金匮要略》中也分别有专篇论述,所以在太阴篇就不重复列置,详于彼而略于此。②绝大部分方剂是以药物命名、沿袭六神方名称、以方剂的功能命名,而以症状命名方剂的只有所谓“四逆汤”;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厥逆,都应以救逆、回逆的方法治疗,依照命名原则,应该叫“回逆汤”,才能与建中、理中、承气、陷胸等命名法则一致起来;要改变厥逆,就要回复到“顺”的阳气敷布状态,所以要“回逆”;回的古体字为“”,在《伤寒论》流传和转抄中,既有竹简的损蚀朽腐,或者抄写的失误减笔,致使误“”为“四”,因而逆汤、逆散就成了四逆汤和四逆散。使用“四逆汤”的原文,没有一条明确提出“四逆”。而用“四逆汤”治疗,就有点名义不顺。所以应该叫“逆汤”。③四逆散治疗少阴气机郁而不畅,阴阳之气敷布失常,当然不属于脏有“寒”;当归四逆汤所治疗的证候是血虚寒凝,病偏于经脉,也不属于“脏”有寒,排除四逆辈之列。从仅“自利不渴”看,并非戴阳、格阳证,排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及其加猪胆汁汤数方。太阴虚寒以脾阳不足主,并非阳气、阴液的同时匮乏,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也在排除之列,除此以外剩下的“四逆辈”就只有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自利不渴也有脾气虚弱为主的,以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治疗,可见“四逆辈”,既不尽是冠有“四逆”名称的四逆汤类,也不排除没有冠以“四逆”的建中、理中等方剂。④“大实痛”是在“时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痛”是邪气停滞,经脉不和,气血聚散所致,在此基础上的“大实痛”,就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而成,因此仅以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其开滞通脉,舒经行气的力量薄弱,所以在此基础上加大黄,增加其除痹、舒挛、止痛的功效。

  • 伤寒论评话第29章太阳发病分阴阳表证寒热有五种——太阳病综述

    作者:梁华龙

    ①太阳病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经证、腑证、兼证、类证和变证五大类,而太阳经证又分为寒证(伤寒、中风、风湿),热证(温病、中喝)两大类.②寒热在骨髓,在皮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表现截然不同,其区别在于:寒热的概念不同;寒热的程度不同;寒热的范围不同;寒热的感觉不同.③发于阳、发于阴是指感受邪气的性质,也是患者初始症状的发生因素.结合太阳表证的病证分类,发于阳是感受风热暑气,发于阴是感受风寒湿邪,是通过对疾病初起表证阶段的症状表现,反过去推测受邪性质,并将发病归结为两大类,这种病因和发病归类的方法,能够执简驭繁,提示我们,从发热恶寒的有无即可简单地判断所感受邪气的性质.

  • 伤寒论评话:第7章 太阳中风有异同,原证变证需分清——太阳中风证的治疗

    作者:梁华龙

    目的:探计《伤寒论》六经中各经中风证的生理情况、表现及治疗异同.方法:从《伤寒论》第12条、第13条、第42条、第45条、第95条、第15条、第24条,入手将中风证的论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证脉象并不是全是浮缓,尚有浮弱、浮数的不同,浮弱重于浮缓,无论缓、弱均应兼浮教;(②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分为原始证、误治后症状不变证和误治后症状改变证三类;③“营弱卫强”的实质是营卫两者都虚,病机以开泄太过为主,即卫气浮散,偏行于表,而见发热、汗出,即“阳浮而阴弱”;④下之后气上冲实际是太阳中风证气机开泄太过病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正气向上冲;⑤表证用桂枝汤后反而增加烦症,是邪在经里不能外出所致,刺风池、风府使经里邪气透于经表,然后随汗外出.结论:《伤寒论》各经中风证从生理情况和临床表现有异有同,要注意分清原证变证.

  • 伤寒论评话

    作者:梁华龙

    目的:探讨外感热病机制及与太阳病关系密切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论述症、证、病三者及营、卫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太阳经气的升降开阖阐述其与太阳病乃至六经病的关系.结果:证候与证的区别在于:证是当前认识到的临床表现及证素,而证候则包括了现阶段疾病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营卫谐和因为循行正常,病理情况下则营卫不和;太阳经气的升降开阖及其与太阳病,乃至六经病的关系密切.结论:外感热病与太阳病各方面关系密切.

  •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陈克敏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文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其病机为:太阳外邪不解而随经入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取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

172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