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试论开通玄府法治疗神志病
目的:依据玄府学说,认为玄府普遍存在于人体五脏,发挥着流通气液、运转神机的重要作用,其开阖通利正常,是保证神志正常的重要条件,有所郁闭,气液不通、神机运转不利则是神志病的基本病机。提出开通玄府法是治疗神志病的基本原则,以期为临床治疗神志病提供新思路。
-
论"脑主神明"与经络的相关性
从经络学角度阐述"脑主神明"的合理性,归纳总结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脑主神明"的经络理论支撑,分析脑的生理特性与上述五条经络的相关性及其在"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中体现的重大作用,为针灸治疗神志病提供依据.经过经典考证和文献研究,认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这5条经脉能直接影响到"脑主神明"的功能,除了直接和间接与脑沟通外,督脉总领阳气和足太阳膀胱经输布阳气以充养脑神,足阳明胃经汇聚气血作为神之物质基础,足厥阴肝经行肝血以上濡脑神,同时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肾经3条经脉与肾和髓之联系,构成了经络-肾-髓-脑-神之网络,确立了"脑主神明"的合理性.
-
神志病之"脏腑—气血—脑神"诊疗思维的构建
随着社会环境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神志病的发病率及其社会危害日益凸显.建构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医神志病学术体系及挖掘中医药防治优势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神与志都是脏腑功能的产物,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乃由脏腑所化生,脏腑功能又受气血阴阳的影响,遵循这样的观念,可以从"脏腑-气血-脑神"理论入手,来探讨中医神志病的发生机制及诊疗思维模式,以期为神志病"气血为纲,联络脏腑,旨在调节脑神"的诊疗思维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
《癫狂条辨》从痰论治癫狂的学术思想
《癫狂条辨》是中医学第一部系统论述精神疾病的专著,该书以痰为核心病机,对癫狂病的病因、病机、诊法、治法、调护、预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精神疾病痰热传变脏腑经络的病变规律,运用温中化痰法治疗癫证、清热化痰法治疗狂证,尤其是根据所传之脏腑进行五脏分治,并指出了癫狂的相互转化和善后调护方法,丰富了中医神志病的理论体系.
-
《圣济总录·诸风门》神志病证病机及用药特点分析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神志病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神志病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神志病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分类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为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高频药物排名前11位的有人参、炙甘草、茯苓、防风、远志、朱砂、桂枝、牛黄、茯神、麝香、冰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有人参配伍茯神、茯苓、远志、炙甘草,朱砂配伍麝香、冰片、牛黄.结论:“五脏虚损,风邪乘之”是诸风门神志病证的核心病机.安精神,定魂魄,首选人参;补五脏,安神益智,人参配炙甘草、远志、茯苓;补肝气,助升发,桂枝配干姜;散风邪,疏肝气,佐以防风;窍闭神昏,开窍醒神,朱砂配麝香、冰片、牛黄.
关键词: 《圣济总录·诸风门》 神志病 病机 用药特点 -
神志病古代鬼法针灸治疗刍议
神志病论治,古代医籍多有记载,用药石者甚多而针灸者较少,笔者检索查阅魏晋至清末医籍528种,其中,神志病针灸治疗以南北朝秦承祖灸鬼法及针灸鬼穴使用者为多,文章试对其内容及理论进行探讨,以期对神志病的治疗有所帮助.
-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神志病的“同功穴”分析
目的: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总结和分析腧穴主治疾病的个数、归经及所属部位,为腧穴配伍和临床针灸处方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对其进行个数的统计、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共计80个;其中神门穴主治疾病多,其次为百会;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其中督脉的腧穴个数多,为17个,占总数的21.25%;从同功穴所分布部位上看,依次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背腰部和胸腹部,其中同功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占总数的30.00%.结论:神志病“同功穴”多集中于头面部,多为循行于督脉的腧穴,且遵循了辨证选穴的原则.
-
鬼穴治疗神志病的临床应用及机制分析
为探讨鬼穴治疗神志病的临床应用及机制,以“鬼穴”“神志病”作为主题、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对近10年来鬼穴治疗神志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鬼穴可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痴呆、脑卒中、昏迷、失眠、焦虑、抑郁、癔症,且均疗效良好.认为鬼穴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开窍醒神、宁心安神之功,故治疗神志病功效甚优.但目前此方面文献报道还很少,应加强鬼穴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以扩大鬼穴的临床应用病证范围,并为鬼穴治疗神志病提供有力的机制支持.
-
从五脏论治精神神志疾病举隅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精神神志疾病(诸如失眠、抑郁、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从五脏论治就是其特点之一.
-
张仲景经方治疗神志病治法探讨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八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
张仲景经方对神志病中烦躁证治探讨
在《伤寒论》中关于神志病的记载很多,故将治疗神志病证中表现烦躁的相关方剂按照治法详细论述,总结经方在治疗神志病中烦躁方面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借鉴依据.
-
《医林改错》与中医神志病浅议
《医林改错》是清代中医大家王清任所著.其书不拘古训,重视解剖,立法创方,在中医神志病证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认为脑具有产生感觉和支配语言的功能,记忆功能,管理躯体运动等;其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神志病证至今影响久远.
-
中医神志病辨治要领发微
中医神志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神经精神科疾病及其他疾病中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等,辨治颇感棘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于神志病的辨治,既不能有悖于一般的辨证论治的传统理论,又不能不顾及这类疾病特殊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的要领.现将神志病辨治要领综合归纳如下.
-
论神志病中医诊察法的特色与优势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有的诊察方法,是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司外揣内”为途径而进行的.历代医家论述了有关神志病的中医诊察法内容,值得当今神志病临床挖掘与借鉴.对于神志病这种特殊病种来说,中医望、闻、问、切独具特色与优势,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建立完善的神志病中医诊断体系是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特色与优势的关键.
-
不同情志在神志病发病中的致病特征
目的 探讨不同情志在神志病发病中的致病特征.方法 用提纲式作业对434名神志病患者和50名普通人进行情志经历的问卷调查,采用Nviv0 10.0对提纲式作业中的五志即喜、怒、思、悲、恐相关词语进行查询,计算文本资料中情志相关字数比例与相关词语词频.结果 共343份问卷纳入研究,其中普通组41例,失眠组36例,抑郁组99例,躯体组21例,焦虑组60例,精分组21例,强迫组33例,他病组32例.普通组较失眠组、抑郁组、焦虑组和他病组“悲”字数比例低(P<0.01),较其他各组“喜”字数比例高(P<0.05);精分组较失眠组、抑郁组、焦虑组和他病组“悲”字数比例低(P<0.05);失眠组较躯体组和强迫组“悲”字数比例高(P<0.05);焦虑组和强迫组较失眠组和抑郁组“恐”字数比例高(P<0.05).精分组较焦虑组、强迫组和他病组“恐”相关词语词频低(P<0.05);精分组和躯体组较焦虑组“怒”相关词语词频高(P<0.05). 结论 普通人的情志经历中“喜”占优势,神志病患者中“怒”和“悲”占优势,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喜”和“怒”占优势,失眠症和抑郁症患者中“悲”占优势,而焦虑障碍和强迫症患者中“恐”占优势.
-
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学术意义
中医神志病原属中医内科疾患之一,其理论基础同样依赖于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其他内科疾病的理论基础存在共性.然而中医神志病在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诊疗体系上又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亟待挖掘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的潜力,故而需要系统构建一套能够更有效服务于中医神志病临床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其理论体系构建的学术意义和总体设想.
-
鸡血藤治疗月经不调
鸡血藤辛、甘温,归肝经,具有补血行血,舒筋活络的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志病伴有的月经不调.
-
李今庸辨治神志病经验
介绍李今庸辨治神志病经验,包含3个方面:①五脏辨治重心肝;②六腑辨治重胆腑;③病因辨治重痰邪.
-
247首安神方剂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 分析安神方剂的用药组方规律,探讨神志病的病机、证候、治法特点. 方法 统计分析247首安神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五脏归经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 结果 补益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使用频次高,多与化痰除湿等祛实治法配伍使用;五脏归经以入肾、肝、脾经为主. 结论 虚证(尤其肾虚)是神志病的首要病机,虚实夹杂是主要证候特点,补益法和化痰除湿法的配伍应用是神志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
浅析仲景治疗神志病中 "从脏治神"的思想
世人论仲景治疗神志病多从阴阳入手,固然,仲景辨病本着<黄帝内经>的精神,"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经中也有关于阴阳不和而神志改变的论述,但是阴阳之说范围太广,所指甚多,若不加分辨地一概用阴阳诠释难免有泛泛之嫌,更何况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思求经旨,他以阴阳为纲分六经辨证,将八纲辨证贯穿其中,后和脏腑经络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