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廷正骨手法配合石膏制动及中药外洗治疗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扭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宫廷正骨手法配合石膏制动和中药外洗治疗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急诊STAAS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宫廷正骨手法、石膏制动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石膏制动治疗。采用Baird-Jackson量表评价临床疗效(优:96~100分;良:91~95分;可:81~90分;差:0~80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2、3周优良率分别为73.3%(37/45)、86.7%(39/45),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2/45)、95.6%(43/45)。对照组治疗后第2、3周优良率分别为44.4%(20/45)、60.0%(27/45),总有效率均为84.4%(38/45)。两组治疗后第2、3周优良率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68、6.875,P<0.05或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第2、3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0、3.090,P>0.05)。治疗后第2、3周Baird-Jackson综合评分[治疗组为(87.41±14.12)分、(93.16±9.51)分,对照组为(76.32±11.41)分、(82.54±9.22)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72.11±12.61)分、(71.67±13.12)分,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第3周Baird-Jackson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治疗时段(P<0.05)。结论宫廷正骨手法配合石膏制动和中药外洗可提高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扭伤患者的Baird-Jackson评分,有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
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保守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踝关节侧方韧带的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在美国每天有27 000个临床病例被报道[1].在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近85%的扭伤都涉及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其中约65%是单纯距腓前韧带的损伤,约20%同时涉及到了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2],而距腓后韧带的损伤非常少见,往往只有在严重的骨折脱位中才会出现.虽然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伤科疾患,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且许多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患者急性期症状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与缓解,但有许多患者会在伤后一段时间内受到残留症状的影响.严重者,会有约20%~40%的患者因反复扭伤而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
踝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2年1月-2004年1月共24例踝关节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左侧9例,右侧15例.男17例,女7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病程短3 d,长8个月,平均29 d.21例行保守治疗,另3例因病程长恢复差行腓总神经探查减压松解术.功能评定按:优,M5S+4;良,M3S3;可,M2S2;差,M1S1评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4个月.21例保守治疗后,优11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可、差的2例及时行手术治疗后,优1例,良1例.3例手术治疗后,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87%.结论:踝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应首先行保守治疗.
-
手法整复加微切口手术治疗三踝骨折
我们于1994年10月~1998年7月间运用手法整复,结合必要的内踝微切口手术,小夹板固定,袜套牵引的方法治疗三踝骨折8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80例,男性47例,女性33名;年龄17~76岁,平均31.7岁.受伤时间:2周以内61例,2周以上19例,长28天,短3小时,平均3.5天.骨折类型[1]:内翻Ⅲ度骨折37例,外翻Ⅲ度骨折21例,外旋Ⅲ度骨折13例,纵向挤压骨折4例,侧向挤压骨折5例.2 治疗方法
-
腓骨膜瓣反转移位重建陈旧断裂的外踝韧带
我院自1994~1998年收治陈旧性外踝韧带断裂病人30例,应用腓骨膜瓣反转移位,重建踝关节稳定性,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8~26岁,平均21岁.伤后时间10月~5年,平均2年11月.均为足内翻位踝关节扭伤.5例早期采用踝关节外翻位石膏固定,其余早期采用按摩、冷敷、外敷膏药等治疗,均遗留有踝关节不稳、复发性扭伤.28例反复扭伤在5次以上.术前足内翻位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角均大于12°,平均17.2°.距骨向前半脱位均大于6mm,平均10.3mm.
-
冷敷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传统的休息、冷敷、加压与抬高患肢(RICE)干预与仅做休息、加压与抬高患肢(RCE)干预,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以明确冷敷治疗的临床中期效益.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集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9例,男30例,女5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24 h,平均9h.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RICE干预组44例,RCE干预组45例,RICE组接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与抬高患肢的干预,RCE组不接受冰敷但其他干预相同.主要疗效指标采用Karlsson评分,次要疗效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量表.安全性观测指标包括不良事件的观察.结果:在损伤2周后,RICE组的Karlsson评分44.66±11.58,与RICE组46.67±8.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D0.05).治疗后,RICE组与RCE组的Karlsson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疼痛、疗效满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冷敷治疗并未能获得更大的终点效益,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冷敷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
-
筋骨并重治疗双踝及三踝骨折58例
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我们对不稳定型双踝及三踝骨折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即在塑形夹板保护下早期有限活动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的综合治疗手段,达到了使骨折对位好,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治疗目的,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右45例,左13例;年龄20~50岁42例,50~65岁16例;双踝骨折42例,三踝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47例;伤后来诊时间:早半小时,迟7天.
-
锁扣带袢钛板与传统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锁扣带袢钛板与传统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和传统螺钉固定治疗的6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锁扣带袢钛板组和传统螺钉组,锁扣带袢钛板组33例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下胫腓联合,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32.4±5.2)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2例,Ⅳ度21例.传统螺钉组35例采用传统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54岁,平均(32.8±5.5)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3例,Ⅳ度21例,旋前外展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 24个月,平均(16.3±3.8)个月.下胫腓联合固定时间锁扣带袢钛板组(10.1±2.8) min,传统螺钉组(9.5±2.3)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锁扣带袢钛板组优23例,良9例,中1例;传统螺钉组优18例,良12例,中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扣带袢钛板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操作方便,可早期负重锻炼而无断钉风险,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总结纽扣钢板置入的角度、方向及张力的调节.
-
下胫腓分离并踝关节骨折92例
1993~1999年,我院治疗下胫腓分离并踝关节骨折9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4例,手术治疗68例,术后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92例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15~64岁,平均26岁;病程为半小时~1.5月.入院至手术时间:2~48小时.局部肿痛,活动障碍,间歇性跛行58例.踝关节不稳,习惯性扭伤8例,持续性疼痛,不能剧烈活动30例.
-
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青壮年易发生.我院自1995~1998年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踝部骨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15例.年龄20~51岁,平均31岁.损伤部位,右侧34例,左侧17例,均为单侧.开放伤11例,闭合伤4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12例,砸伤6例,其它12例.治疗时间,2小时~6天.骨折分类[1]内翻内收型8例;外翻外展型16例;内翻外旋型17例;外翻外旋型10例.
-
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68例
踝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很多,以往我们采用过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螺钉及钢板等内固定.从1998年8月起我们开始单用松质骨螺钉固定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损伤后重建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大的滑车关节,踝关节功能是依靠其骨性部分、韧带与关节囊、肌肉组织共同协调而完成.腓骨外踝、外踝韧带、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确保其功能的重要结构.踝关节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关节内损伤.近年来,随着对踝关节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而产生的生物力学改变、病理改变以及相应的并发症被大量报道.人们逐渐认识到,腓骨外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外侧结构稳定是踝关节损伤治疗的关键,是避免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保证.
-
踝部损伤的下胫腓关节固定
踝部损伤时常发生下胫腓关节分离或下胫腓韧带损伤.1993-2003年,在治疗踝部损伤中共行下胫腓关节固定 2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为16~ 62岁,平均37.4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1]:旋后外旋型 9例,Ⅰ度7例,Ⅲ度2例;旋前外展型Ⅱ度7例;旋前外旋型 5例,Ⅱ度3例,Ⅳ度2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 h~10 d.车祸伤14例,跌落伤 5例,重物砸伤2例.开放性骨折8例,单纯下胫腓韧带损伤1例.
-
儿童内外踝复合组织缺损修复重建5例
踝关节在下肢负重行走功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外踝缺损将影响踝关节完整与稳定,导致踝关节内外翻畸形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骨骺未闭合的儿童,尤为重要.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其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日益受到重视,为保持踝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建儿童患者踝关节解剖结构成为共识.
-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是人体常见的易受损伤的关节之一,而严重的踝关节损伤除有骨折、脱位外,往往伴有下胫腓关节的分离,需要准确的诊断和精确的治疗,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对2002年至2007年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38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治
目的:探讨踝关节韧带损伤早期诊治的重要性.方法:48例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3~52岁,平均29岁.其中踝关节外侧扭伤46例,内侧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3 h~2周,平均3.5 d.根据坎贝尔手术学分类标准:Ⅰ度损伤21例,Ⅱ度损伤18例,Ⅲ度损伤9例.48例患者均采用踝关节的固定制动治疗,支具固定27例,石膏固定12例,绷带绑缚9例.6周后拆除外固定.随访观察,对结果进行疗效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9年.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功能活动异常.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制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2例,良5例,中等1例.结论:踝关节韧带损伤应该引起重视,力争做到早期诊断,并早期行踝关节固定制动,以免引起踝关节不稳.
-
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旋前、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42例旋前、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0.5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和性损伤3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18例,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 h~27 d.内、外踝均采用标准内、外侧切口.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同时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穴(Mortise)位X线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根据梁军等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及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7%.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骨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并稳定踝关节的解剖关系,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
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常见损伤,因该部解剖特点是皮肤薄、血运差、活动度小,不适于用局部转移皮瓣,成为临床处理的较人难题.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应用腓动脉外踝卜穿支皮瓣修复踝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1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的治疗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后踝的诊断、手术方法,阐述后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的踝关节外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1~67岁,平均34岁.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型13例,旋后外旋型Ⅲ型7例、Ⅳ型5例.后踝骨折中20例采用螺钉内固定,5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术后用X线即时评估标准观察手术复位效果.结果: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15个月,按Le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1例,良2例,差2例.对踝关节作活动范围的评估并与健侧比较,两者在背伸、跖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良好的复位、固定,以及后踝正确处理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保证.
-
创伤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体会
造成踝关节失稳的因素是多种复合应力作用的结果,恢复正常解剖、重建稳定性是日后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关键.自2000-2005年,收治踝关节损伤后关节不稳定3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