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理气中药改善胃肠动力的研究进展
中药理气类药物多用于对胃肠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中.随着对胃肠动力疾病研究的深入,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现就其改善胃肠动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胃逆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以腹胀、早饱、上腹疼痛、反酸、烧心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原因比较肯定的是胃肠运动障碍,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探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途径,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纯中药胃动力新药胃逆康胶囊,为了客观评价胃逆康胶囊的疗效与安全性,由卫生部指定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基地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等4家医院参加了临床验证(1997年4月至1998年2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药对胃肠道动力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
胃肠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中药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应用广泛,具有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肠运动以及双向调节胃肠运动的三种基本作用.
-
怎样辨治糖尿病性胃轻瘫
答: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合并症,它是由于糖尿病引发的全胃肠道动力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胀闷、厌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早饱、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近年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DGP不仅影响胃肠运动障碍,而且影响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物的吸收.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胃肠Cajal间质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综合征(MODS)大鼠胃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形态学变化及MODS胃肠慢波活性减弱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17只,分为正常组和MODS组.对各组取胃体、胃窦、小肠标本,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ICC在胃肠道的分布,并用电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ODS组胃肠肌间神经丛ICC的荧光染色呈间断分布,条带样完整结构消失,细胞间出现较大间隔,细胞突起不明显,细胞数量很少.电镜下见MODS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胞膜泡状化,线粒体数量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多,与邻近平滑肌细胞、神经末梢和其他ICC之间的连接减少或消失. 结论 MODS可引起胃肠起搏区域ICC数量减少和超微结构改变,直接影响细胞间信号传导,使慢波活性下降,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关键词: cajal间质细胞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胃肠运动障碍 -
理气中药对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理气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观察10种理气中药对健康小鼠服药前后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变化;以大鼠腹腔注射L-Arg造成的大鼠胃肠运动障碍模型为对象,探讨木香及大腹皮对模型大鼠胃肠运动及胃动素、NO的影响.结果:理气中药中大腹皮、陈皮、砂仁、厚朴、木香对健康小鼠胃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陈皮、大腹皮、枳实、砂仁、苦楝子、香附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腹皮、木香对造模大鼠用药后胃动素较造模组显著升高(P<0.05);大腹皮使造模大鼠血中一氧化氮显著下降(P<0.05).木香、大腹皮能显著改善造模大鼠的胃排空(P<0.05),且与西沙必利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理气中药木香、大腹皮、砂仁、厚朴、陈皮有明显的促进胃排空作用;木香、大腹皮作用明显强于砂仁、厚朴、陈皮;木香的作用优于西沙必利.枳实、大腹皮、陈皮、香附、砂仁、苦楝子有促进小肠传输功能.木香、大腹皮能明显改善L-Arg所致胃排空障碍.木香、大腹皮对L-Arg所致小肠传输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
糖尿病患者应了解胃肠疾病且做好控糖工作
胃肠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诸多不便,对降糖药物的吸收也造成影响.这些并发症通常由血糖变化导致的胃肠异常运动引起的,了解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有助于糖友们更好地控糖.1.代谢紊乱当血糖水平≥15毫摩尔/升时,会抑制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糖尿病导致MMC周期延长或引起MMC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出现胃轻瘫、便秘、腹胀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在胰岛β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腹泻.
-
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的初步探讨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在消化间期的主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胃肠测压法检测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分别在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等部位设置6个测压孔,结合X线透视下测压管顶端金属标记物或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频率特征定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胃肠运动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胃和小肠产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观察组中有14例(占23.3%),对照组中有41例(占68.3%),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另一种是在小肠单独发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窦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8例(占13.3%),对照组中有10例(占16.7%),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第三种为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表现,胃窦和小肠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35例(占58.4%),对照组中有9例(占15%),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连续检测胃肠动力4 h不存在胃、小肠收缩活动的情况,观察组中有3例(占5%),对照组中不存在该情况,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移行性复合运动由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所替代是消化间期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特征,其结果可使食物延长停留于小肠的时间,糖尿病代谢紊乱及并发症症状加重,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就是明显改善及恢复胃肠功能。
-
严重烧伤创伤后胃肠动力改变
严重烧伤创伤后消化系统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胃肠粘膜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由此而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等;另一则是胃肠运动障碍,表现为腹胀、呕吐、腹泻,严重者可表现为中毒性肠麻痹等.人们对前者的诱因、机制及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众多;而后者未得到足够重视,文献极少.事实上后者有时更能反应疾病的危重状态,它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关系也更为密切.但临床诊断上缺乏定量指标,治疗上更缺乏手段,因此对此病的诊断、防治及产生机制的深入探讨意义更为重要.
-
线粒体病诊断中的若干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Luft报道1例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障碍引起的肌病和非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高代谢状态之后,人们对线粒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相继提出了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的概念.在此后的20多年间,线粒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不整红边纤维(ragged red fiber,RRF)以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功能测定.80年代末期Holt和Wallace相继在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患者中发现了线粒体DNA(mtDNA)的大片段缺失和点突变 [1,2].人们通过mtDNA分析发现mtDNA突变可导致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群,越来越多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骨骼肌疾病和心肌病被发现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有关.除此之外,线粒体病还可以导致周围神经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视网膜变性、视神经萎缩、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胃肠运动障碍、难治性贫血、近段肾小管病、Fanconi综合征、慢性间质性肾小管肾病以及对称性多发性脂肪瘤等.随着临床医生对线粒体病认识的不断提高,探讨如何对线粒体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
糖尿病性胃轻瘫
一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胃肠运动障碍症状,如腹胀、恶心、腹泻、便秘等,称为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包括胃张力低下、运动减慢及排空延迟等有关的胃动力紊乱,胃肠道运动障碍可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问题,如不明原因的低血糖发作等.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胃排空检查,发现糖尿病人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0~50%,另通过对糖尿病患者食管和胃24小时PH动态监测,发现71.4%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异常的胃、食管返流(GER),故加强对糖尿病胃肠运动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控制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
人参大黄汤改善胃癌术后患者气滞血瘀型胃肠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人参大黄汤对胃癌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运动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82例行胃癌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运动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处理, 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参大黄汤口服加灌肠.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胃动素 (MOT) 、生长抑素 (SS) 、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SF-36)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的改善情况.用SPSS 20.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中药组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35.55±5.88) h]、肛门排气时间[ (40.84±6.91) h]、腹胀持续时间[ (54.71±6.38) h]、首次进食时间[ (63.75±9.69) 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 (42.40±6.93) 、 (49.08±10.95) 、 (64.44±9.23) 和 (110.39±13.44)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中药组治疗后MOT水平明显升高, SS水平明显降低, 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 中医症候评分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结论 人参大黄汤可有效缓解胃癌术后患者胃肠运动障碍情况, 临床效果满意, 具有推广价值.
-
大承气冲剂治疗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胃肠Cajal间质细胞形态学影响
目的:研究大承气冲剂在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过程中对Cajal间质细胞(ICC)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MODS模型组和大承气冲剂治疗组.对各组大鼠取胃体、胃窦、小肠标本:(1)进行c-Ki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ial间质细胞在胃肠道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2)进行电镜观察,明确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MODS组比较:胃肠肌间神经丛ICC的荧光染色分布较连续,保持条带样结构,细胞突起可见;细胞数量较MODS组增多.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形态明显好于MODS组,存在大量线粒体,少量线粒体肿胀,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与邻近平滑肌细胞、神经末梢和其他ICC之间的存在缝隙连接.结论:大承气冲剂可通过保护和维持ICC的正常形态和结构,维持细胞间信号正常传导,有效地改善胃肠运动障碍,增强胃肠蠕动.
关键词: cajal间质细胞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胃肠运动障碍 大承气冲剂 -
脾气虚证大鼠小肠兴奋性肠神经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观察脾气虚证大鼠小肠兴奋性神经乙酰胆碱神经和P物质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脾气虚组用体质筛选、苦寒泻下和耗气破气相结合方法。建立大鼠模型,取存活大鼠上段小肠制作肠肌层全厚标本,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乙酰胆碱神经和P物质神经兴奋性神经纤维,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脾气虚组大鼠小肠P物质、乙酰胆碱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5),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P<0.05),神经结构紊乱,相互间的连接不连续,完整的网络状结构被破坏。结论:脾气虚时大鼠小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兴奋性神经纤维的减少密切相关。
-
和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和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黑色营养性半固体糊同时测定病理模型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离体观察和胃汤对正常、亢进及抑制状态下离体兔肠管平滑肌的影响.结果和胃汤对迟缓的胃肠运动有促进作用,对亢进的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结论和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有双向调节作用.
-
普瑞博思治疗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估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cer dyspesia,NU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许多研究表明,NUD与胃肠运动障碍有关.普瑞博思是一种新全胃肠促动力药物,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肠肌丛乙酰胆碱受体,从而促进胃肠运动.笔者以单盲平行对照方法应用普瑞博思与安慰剂治疗老年NUD64例,观察其临床疗效.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运动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一个亚型,它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在世界各地均较高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胃肠运动障碍被认为是其发病重要的可能原因之一;但胃肠运动障碍的发生机制及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仍不清楚,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就胃肠运动障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运动障碍 胃排空 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胃内食物分布 -
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运动障碍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模型大鼠胃肠道运动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方法:运用夹尾刺激法制备FD肝郁动物模型,采用定量方法观察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肠激素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清胃泌素(GAS)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胃肠排空功能较空白对照组减慢(P<0.05);血浆MTL、SP、血清GAS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肝郁是FD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胃肠激素含量的改变是肝胃不和型FD胃肠道运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胃肠运动障碍发病机制与证治
胃肠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分子机制尤其是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充分深入对其离子通道的研究,在治疗上中医药显示出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仅停留在动物实验的药理作用的观察,对其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没有深入.采用先进的实验检测手段加强临床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其机理将十分必要.
-
Cx43在调节胃肠运动障碍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许多胃肠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高达胃肠道疾病的70%以上.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是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中重要的间隙连接蛋白,对胃肠道动力的形成和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西医治疗胃肠道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但其起效的分子机制尚未阐释清楚.本文从Cx43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角度,对Cx43在调节胃肠运动障碍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中西医调节胃肠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