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曾庆明治疗脾胃病经验
曾庆明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深圳市师带徒指导老师,善用经方治疗脾胃系统、妇科、男科等慢性疑难病等。曾师诊疗脾胃系疾病,多以经方为基础方进行配伍加减,更顾护全身气、血、津液,用存阴、升降、温通等方法。1存阴法
大承气汤源自《伤寒论》,为治疗阳明腑实证而立,为“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代表方剂。曾师认为,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尤其脾胃系统疾病,可将此拓展到不同经方,不同药物。诸如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类药物等,亦可理解为保存津液,因瘀毒消散防止热化,进一步留存了阴液,亦是“存阴”。临床脾胃病诊疗中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属血瘀热郁型,治疗选用经方血府逐瘀汤加减,热象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连翘清热存阴;瘀滞明显者加刺猬皮、三棱、莪术等散瘀存阴;胃脘胀甚者,加徐长卿、枳壳行气存阴等。 -
三承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仲景三承气汤,用药相近,主治相仿,方以承顺胃气为名,皆具清腑泻热之效,古今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大承气汤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之品为全方之先声,合大黄、芒硝气锐行速之力,峻下热结,急下存阴,荡涤肠中顽浊宿垢,适用于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俱甚者,有“塞下第一要方”之誉.原方去芒硝,变大黄为君,枳、朴为臣使,且诚其刻量,名日小承气汤,用于阳明证痞、满、实甚而燥结未甚者.调胃承气汤,方名即含有医圣制方之本意,谓此方不专攻下,寓攻下以为调和胃气之用,方取大黄、芒硝伍以甘缓调中之甘草,通下实热,兼调中气,适用于阳明热结、痞满不显,或有燥实留结于下,或有无形之邪热蕴于肠胃者.
-
结合病案论仲景急下存阴法的临床意义
笔者反复研读《伤寒论》,初起对书中阳明篇急下三证了解甚浅.《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乃阳明篇有名的急下三证.何以此三条为急下证,而急下的临床意义到底为何?笔者通过临证一例对此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
对急下存阴与通因通用法的临床体会
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抽象的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因素.它具有总括性,普遍性,特殊性,相对性,相对平衡性,重复性,相对转化性等…….用于医学始于《内经》,在中医理论中各个方面,几乎无一不用阴阳说来解释,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下面仅就个人在临床治疗时对急下存阴与通因通用法谈些体会.
-
急下存阴与体液的胃肠内转移
正常人消化液分泌量很大, 成年人每天约8 000 mL, 这些消化液在完成消化功能后, 绝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在回肠及右半结肠内重吸收, 随粪便排出的水仅为100 mL, 其中含少量电解质[1].消化液属于细胞外液, 与脑脊液、关节液合称透细胞液.病理状态时可显著增多, 称为体液的体内转移.体内转移的这部分液体暂时不能动用, 属于无功能液, 不参与体液平衡的维持.所以体液发生体内转移后, 体质量虽不减轻, 但体液丧失, 脱水的临床表现却可以非常严重, 一旦原发病纠正, 它们会被重吸收, 引起血容量增加, 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脱水可被不同程度纠正.
-
急下存阴话承气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本方为苦寒峻泻之剂,方中大黄苦寒泻热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破结除满.仲景组方独具匠心,后人把它总结出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体会不管是阳明三急下证还是少阴三急下证,大承气汤的主要功效是急下存阴,现略陈管见如下.
-
加用复方大承气汤与单纯西医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比较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中以粘连性肠梗阻较常见,约20%~40%.中医认为肠梗阻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中医的基本病理机制为不通则痛[1].临床多见实、热证,气机通降失常、气机闭阻.治宜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使脾、胃、大肠升降传导功能复常,气血津液代谢逐渐恢复.
-
长期高热的中医辨治体会
长期高热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临床辨治较为复杂.现将笔者20年来对长期高热的中医辨治体会报告如下.阳明腑实,通便泄热:若患者合并外感所致阴阳腑实表现(除高热外,兼腹胀胀痛,大便数日或数十日不解,口干舌红,苔黄燥),当以急下存阴,通便泄热为法.
-
浅谈《伤寒论》“存津液”
《伤寒论》的扶正固本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存津液”更是固本扶正思想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急下存阴,主要有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皆用大承气汤攻下积滞,荡涤实热.辨证要点是“实”字,当机立断是“急”字,治疗方法是“下”字,目的是保存阴液,保存生命.②清热存阴,常用方有白虎汤和人参白虎汤,白虎汤清热生津,主治阳明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的“四大症”;人参白虎汤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汗多、脉大无力、津气皆伤的病症.③回阳存阴,急下存阴和清热存阴一般皆系实证方面而致阴阳将损或已损,而回阳存阴是指虚证方面的救治,方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多为阳亡阴脱的危候,若不“急温之”,则有“不治”或“死”的危险.
-
釜底抽薪法论治出血性卒中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探讨"釜底抽薪法"论治出血性卒中的辨证思路.重点回顾釜底抽薪法的历史源流,从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病机出发,概述其在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治疗中的中医理论认识和现代临床运用,探析其治疗出血性卒中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中医药疗法 釜底抽薪法 急下存阴 -
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内毒素及结肠cAMP、cGM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内毒素和结肠cAMP、cGMP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承气汤高剂量组(5 g/kg·q12 h)、中剂量组(2.5 g/kg· q12h)、低剂量组(1.25 g/kg·q12h).正常组行假手术,其余各组均盲肠结扎穿孔术致内毒素血症模型,给药5次后,取样检测血清内毒素和结肠cAMP、cGMP水平.结果 大承气汤高、中剂量组血清内毒素、cAMP、cAMP/cGMP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cGMP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在降低血清内毒素、cAMP、cAMP/cGMP比值,升高cGMP水平方面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大承气汤具有急下存阴功效,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内毒素、cAMP及cAMP/cGMP比值有关.
-
急下存阴与甘寒生津法合用治疗土燥水竭证探析
《伤寒论》土燥水竭证常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急重阶段,应用急下存阴法截断扭转,配合甘寒生津法扶正固本,使腑通、热祛、津复,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下法即运用泻下通便的方法,祛除病邪于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下法的论述甚为详备,有关经文达50多条.其后如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以及清代温病学派对下法运用于急症亦多有发挥和创新.温病学派吴鞠通受"急下存阴"的启示,把下法运用于温病,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下法治疗急症的内容.
-
《伤寒论》"三急下"益阴护津疗法探析
<伤寒论>"三急下"病证辨治,皆为救阴而设.阳明邪实火热伤津、少阴正虚津亏火旺,两者虽病变因机有别,虚实病证有异,一为邪实致虚,一为因虚致实,但热盛火旺、阴津亏虚则一.故宜急下火热实邪以存虚亏之阴津.
-
温病伤阳耗气浅探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热盛伤阴特点尤为医家熟知,历代温病学家对此论述较多.如叶天士之"先安未受邪之地,急急泻南补北";薛雪之"发痉神借笑妄开泄不效,急下存阴";吴鞠通更是注意护阴,如"温邪久羁中焦,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
-
中医学中的“补液疗法”
补液疗法是现代医学中通过补充或限制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与抢救多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有效措施.祖国医学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补液疗法”,但中医学中的养阴生津、壮水增液、益气生津、滋阴润燥、急下存阴、救阴生津等治疗法则,实际上就有“补液疗法”的性质.从现代医学观点分析,这些方法具有调节体液代谢、调节神经功能、滋养强壮及强心升压等多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