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1],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精髓的代表方之一。全方由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将补脾胃中气、升脾胃清阳、泻上冲之阴火三法相结合,是治疗脾胃内伤、元气虚衰、阳气不升、阴火上乘所致“脾虚阴火证”之代表方。笔者应用本方辨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而获良效,现将三则验案及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
李东垣《脾胃论》“阴火”理论探讨
“阴火”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均见于李东垣撰著的《脾胃论》中.因李东垣对“阴火”的概念和病机阐述不甚明确,因此后世对“阴火”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且至今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脾胃论》的深入研究,认为“阴火”其实质是脾胃内伤虚损所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阴火”产生的基本病机是内伤脾胃,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阴火”治疗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法,若阴火亢盛,可加少量泻火药为从权施治之计.
-
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谈李杲的生命观
李杲在总结以前医家对脾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临床实践,从而产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认识,并影响后世医家的脾胃观.李氏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倦皆易损伤脾胃,生化乏源,元气失充,脾胃受损,则机体衰弱.这一认识直接影响了李杲的生命观形成,对李杲认识人体,防治疾病,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脾虚证手法治疗前后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变化
脾虚证是中医脾胃病常见的病证之一.脾虚状态下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可能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重要病理基础[1].脾虚证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手法治疗脾虚证是传统医学之长,本文检测胃动素、胃泌素在手法治疗脾虚证前后的变化,观察手法治疗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东垣也叫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对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
李东垣脾胃内伤学术思想探讨
从生理、病理、临床用药等方面探讨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术思想.生理上脾胃为元气化生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上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病变;治疗上主张健脾益气、升举清阳、除湿健运、降阴火等.
-
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体衰.脾和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痰浊、瘀血为标,脾虚湿蕴为本.从脾论治,以健脾助运、化痰祛湿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调补病脏,培补元气,调和阴阳,以求治本.
-
枳术丸的临床应用
目的 归纳总结枳术丸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通过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查找的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临床运用枳术丸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结果 枳术丸是治疗脾胃内伤疾病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等学科,尤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较为常见,且均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枳术丸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尤以在脾胃内伤疾病多见,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原则.
-
“阴火论”刍议
目的:探讨李东垣阴火理论的内涵.方法:通过认真阅读东垣著作,对比其他学者对阴火理论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分析.结果:阴火的本质是在脾胃内伤虚损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阴火的治疗当从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三个基本方面入手.结论:阴火理论为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
-
李东垣之饮食宜忌论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脾胃内伤说.而导致脾胃内伤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为常见.又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所有饮食皆入于胃,经胃腐熟,精微赖脾胃中焦枢纽得以上输心肺,下归肝肾,内走五脏六腑,外达四肢九窍,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
手足心热从脾胃论治浅谈
主要从李东垣脾胃内伤的理论出发,探讨了手足心热从脾胃论治的病理机制和具体治疗方法.后以验案佐证其实用性.
-
升发脾阳法临床应用举隅
升发脾阳法之端,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太阳阳阴论篇第二十九>又云:"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明确指出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和天地阴阳升降变化是一样的,并在人身中居重要地位.而升发脾阳法之形成、发展则归功于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其著<脾胃论>之精髓即是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为主要病机,以升发脾阳为治疗之本.<难经>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所系.李氏则提出脾胃是元气之本,他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在."故李氏很重视调理脾胃,而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升发一面,并创立升发脾阳法.此法常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柴胡、升麻、防风等风药升发清阳,或辅以泽泻寓升于降,辅以当归寓阳长于阴生,辅以黄柏,泻肾中之阴火,诸药协同,能益肺脾而伸阳气于皮毛肌腠四肢官窍.余临床观察,此法加减应用于各类元气不足为本之病症,疗效甚佳,现现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
补中益气汤儿科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创,是李氏"脾胃内伤"思想的代表方剂,于临床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证.笔者常以此方化裁治疗儿科疾病获良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
也谈李杲之"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是李杲先生针对"脾胃内伤,阴火上乘"所致的内伤热证而创立的疗法,该治法的确立基于其对人体脾胃生理功能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并能知常达变.
-
甘淳运用脾胃内伤理论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导致胃粘膜发生持续慢炎症,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中医"胃痛","痞证","呃逆"等病症范畴,属于虚实夹杂之症。甘淳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载,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经验丰富,擅长运用脾胃内伤理论辩证施治,按证施方,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曾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