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情志影响脉象诊断的临证举隅
<内经·脉要精微论>提出了医者进行诊脉时的基本要求,即"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在临证诊脉过程中,只有参与双方均保持身心安静状态,才利于准确诊查脉象,诊断疾病.临床实践中,有些患者外表平和,医者难以发现其内心较为强烈的情志活动,也就不会意识到即刻的脉象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生理病理状态.如果不主动认识这些因素,将临时加入的精神情志因素与生理病理的基本脉象因素加以甄别,就可能对脉象做出误判,不利于诊疗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现结合三则脉案介绍如下.
-
浅析《道德经》静日复命之养生观
《道德经》有丰富的养生思想,“静日复命”之养生观尤为突出,其体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慢饮食是养生的妙方,好睡眠是养生的基础,静心神是养生的核心,它与现代“慢生活”是一脉相承的.世界万物,只有平静下来、慢下来,才能延续生命、延年益寿;如私欲不止,患得患失,终日内心惶恐不安,心神无法安宁,就会疾病丛生,半百而衰.
-
内丹筑基功
一、炼精化气1、静养化气:习静是内丹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致神弛散,功无所行.要想达到习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要保持安静,在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养其浩然之气,这才能不滞其虚静之机.
-
何为入静
入静是指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境界."入静"一词,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条下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如<性命圭旨>上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的禅定状态,即"入于禅定",故也称禅定.定就是要求将散乱之心念,通过一定的功法,集定于一处.
-
李济仁的五脏保健法
著名中医专家李济仁教授已经80多岁了,依然思维敏捷,步履轻盈.有人向他讨教长寿秘诀,他就把自己揣摩总结的一套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法教给对方.这套养生法从心、肝、肺、脾、肾五脏保健八手,我们称之为“五脏保健法”.具体方法如下:1.首推养心(1)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以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2)养心主要是养神,在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以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3)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4)重视中午的休息.心在午时活动为活跃,而且这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时候,休息能养心.
-
王弼养生思想解析
王弼作为魏晋一代风流人物,倡玄学论养生,对老子静以养生、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养生主张有进一步的阐述与发挥,是对道家养生思想的丰富.本文就王弼所著《老子道德经注》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期冀丰富王弼学术思想的研究.
-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的论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格的论述包括类型说与境界说.类型说有:三类型说,主要以孔子为代表;五类型说,包括<黄帝内经>的五类型说与刘劭的五类型说;九类型说,主要以<尚书>和刘劭为代表;十二类型说,主要以刘劭为代表.境界说主要有:二境界说,以孟子的"大人"人格与"小人"人格为代表;三境界说,以荀子的勇敢三境界、言论三境界说为代表;四境界说,有荀子的勇敢四境界与智慧四境界的观点.境界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类型说,是类型说的变式.这些学说对于今天的人格类型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论《管子》的虚静说与养生之道
<管子>的"虚静说"不仅是一种认识论,更是一种养生论.<管子>认为,"虚"不仅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而且对调摄精神、平衡心态、获得健康至为重要."心静"不仅可以获得精气,也是养生的关键.<管子>的养生论对后世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晋代嵇康的养生精论(4)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