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恽铁樵对《伤寒论》六经认识的探讨

    作者:王慧;李鹏英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然对于六经实质和六经提纲,各家莫衷一是.恽铁樵是“中西汇通”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十分重视《伤寒沦》的研究,并注重实践,敢于质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伤寒六经的新见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现就恽铁樵对于伤寒六经实质、六经提纲及临床治则的认识及发挥进行总结分析,以利于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发展.

    关键词: 恽铁樵 伤寒论 六经
  • 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

    作者:徐慧颖;李成卫;王庆国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 恽铁樵儿科治疗经验探析

    作者:熊俊;张玉萍

    恽铁樵(1878- 1935年),名树珏,别号黄山、冷风、药盒、血涵、焦木,清末民初江苏武进人,因子女病殇而发愤研读医书,终走上行医之路,早期即以儿科闻名,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治小儿痧疹与惊风,《保赤新书》是其儿科代表作.现对其相关经验探析如下.

  • 漫谈调胃承气汤

    作者:哈小博

    <伤寒论>中载有三个具有寒下作用的承气汤方剂,其中作用比较和缓而又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便是"调胃承气汤".恽铁樵称它是下剂中的和剂,说明其泻下之力较轻.

  • 儒医恽铁樵启示录

    作者:陈清光;邢斌;韩栋;农汉才

    民国儒医恽铁樵,既扬名立万于文坛又泽被苍生于杏林,既勤求经典又力倡"新中医",文章围绕其成长、求学、弃文从医的经历及所著医论医作,临证实践经历,分析总结其治学经验及成才规律.恽铁樵的快速成长之路对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必当有所裨益和启迪.

  • 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沿革

    作者:熊俊;张玉萍

    恽铁樵是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在教育史上是中医函授教育的先行者.秉承振兴中医之志,两度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开启了中医函授教育的新篇章.介绍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的概况.

  • 论《生理新语》中恽铁樵的重视人体"救济功能"思想

    作者:

    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恽铁樵在<生理新语>中对传统中医的人的生生之气阐发为人体的"救济功能",认为利用人体"救济功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并以中西医治疗烂喉痧为例,对中西治疗烂喉痧的不同原则进行了对比解说,深化了人们对中医为"生生之具"的认识.

  •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作者:钱超尘

    日本安政三年(1856)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所藏赵开关本《伤寒论》翻刻.秘府本不是赵开美本原刻,而是坊刻盗版本,讹字多,有阙文;安政本改其误字,补其阙文,传入中国,影响巨大.恽铁樵影印安政本冒称赵开美本,以伪乱真.安政本、恽铁樵本在我国医学界影响深远.

  • 名医恽铁樵的治学之路及医事活动

    作者:王致谱

    评述民国时期上海名医恽铁樵先事文学后从医的历程,以及他刻意岐黄,精研医药,捍卫中医的活动.

  • 文坛伯乐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传略

    作者:狄忍安

    介绍恽铁樵在文学创作上,有外国著作翻译和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就;在中医学上,他是著名儿科专家,并倡言立足于中医传统基础上的中西医汇通,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人物.

  • 恽铁樵事略并医案赏析

    作者:杨奕望

    恽铁樵(1878~1935),名树钰,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民,江苏武进人.幼年父母早亡,亦发奋攻读.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中秀才,20岁读完科举经典,并粗涉医道.25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精通英语.1906年毕业,赴湖南长沙任教,后返回上海浦东中学执鞭.教学之余,翻译<豆蔻花>、<黑衣娘>、<波痕夷因>等中篇小说,刊登于<小说时报>.1911年人商务印书局当编译,1912年任<小说月报>主编.1916年,遭丧子之痛,愤而学医,深研<内经>、<伤寒论>,同时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求治者日多,应接不暇,1920年起辞职挂牌,开业行医,门庭若市,医名大振.

  • 八十年旧案求破--恽铁樵医案介绍

    作者:林乾良

    在本刊2004年第四期中,我以特别喜悦的心情读到狄忍安的文章<文坛伯乐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传略>.我之所以感到特别喜悦,是由1956年我从浙医二院外科被选送到部办的首届上海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研究班时,教务主任章巨膺就是恽氏的高足.我喜欢文史,常在图书馆里乱翻,发现恽氏竟是文、医并臻极致的泰斗.半世纪后,见到恽氏的乡人为他撰传,自是十分高兴.

    关键词: 恽铁樵 医案 处方
  • 浅析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的特色

    作者:熊俊;张玉萍

    恽铁樵是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在教育史上是中医函授教育的先行者.恽氏秉承振兴中医之志,两度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开启了中医函授教育的新篇章.本文就铁樵函授中医学校的特色作一简要分析.

  • 浅析恽铁樵论黄苔主积在肠

    作者:于志峰

    民国名医恽铁樵在其著作《病理杂谈》中提出“有积必有黄苔,积在肠而不在胃”的观点。恽氏认为舌苔与胃肠紧密衔接,胃肠的病变必然会在舌苔上有所体现。舌上无薄苔,味蕾粒粒起耸,为胃停积过多;舌苔厚且黄,有积在肠。苔黄可攻,苔不黄不可攻。即积在肠可攻,积在胃不可攻。

    关键词: 恽铁樵 黄苔 积在肠
  • 恽铁樵《内经》观初探

    作者:陆翔;戴慎

    介绍恽铁樵的<内经>观,采用从总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内经>实质的方法 ,提出了<内经>总纲说和"四时五藏"说,阐释了四时与五行、六气、五脏、气血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七损八益"在<内经>预防疾病和养生观念方面的含义.恽氏的<内经>观,为我们正确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实质和方法 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 杏林知己墨韵流芳——陈苏生先生诊治名医陆渊雷墨迹介绍

    作者:蔡寿祥

    这里披露的是陈苏生先生诊治近代名医陆渊雷的医案墨迹,时间是1946年年初,陆渊雷先生斯年52岁,正当名震遐迩的鼎盛时期。陆氏初治经学,于小学古文、天文数学、金石书法都有相当造诣,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学医则师从恽铁樵。办中医函授教育,倡“中医科学化”宗旨,撰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巨著,誉满杏苑,俨然巨擘。陈苏生先生当时年方38岁,在此之前,他曾师从沪上中医儿科名家沈仲芳、海宁官宦兼精岐黄的钟符卿,已有出蓝之誉。因服膺中西医兼擅的祝味菊先生,不计既有的名利得失,投于祝氏门下,孜孜不倦地汲取和总结祝氏经验,着手撰写《伤寒质难》。因师从祝味菊,处方用药一改旧观,曾引起一些人的不解和非议。医学造诣甚高的陆渊雷先生,在自己患病时,其择医诊治的态度必然是严肃和挑剔的,不会囿于时俗,谬托知己。邀请后辈小生陈苏生为自己诊治,除了他的慧眼识人之处,体现了陆氏唯才是举,不囿于时俗的开明态度以外,也表明了他对陈氏医学造诣肯定性的评价和信任。

  • 恽铁樵诊舌特色探析

    作者:张海芳;于志峰

    目的:探讨恽铁樵诊舌特色.方法:整理恽氏有关舌诊的论述,从细观味蕾,察胃疾之轻重;详察舌苔,明辨表里虚实;贴近临床,悉论舌象之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恽铁樵对舌诊的认识独辟蹊径,在阐述舌诊时不仅深入剖析其中医药病理机制,而且多结合西医学知识,对味蕾与胃病的关系、舌神经与脑髓的关系、临床常见舌象等详加论述.结论:深刻理解和领会恽氏诊舌特色,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恽氏临证验舌经验值得当今学者学习和借鉴.

  •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版本之考证

    作者:钱超尘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逼真北宋原刻本,医家美称赵氏翻刻本为"宋本",北宋原刻本已佚.宋本今存五部,皆藏中国,极为珍秘,已为国宝.日本枫山秘府藏有一部,经反复考察,系据赵开美之初刻本翻刻者,翻刻草率,讹字甚多,日本安政期间中医文献学家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本翻刻之,改其讹字,刊刻精美,对中国影响甚大,1923年恽铁樵影印之,伪称影印件为"赵开美本",1946年叶桔泉予以揭露之.恽铁樵本影响巨大,<新辑宋本伤寒论>、<伤寒论译释>两书前言均称底本为赵开美本而实为恽铁樵本.

  • 章次公生平和崇尚“革新源于继承”理念

    作者:骆莹滨;赵凡尘;陈东林

    章次公先生治学严谨,务求实据真理,崇尚“革新源于继承,真知出自实践”理念.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学术思想,倡导科学发展中医、振兴民族文化.在上海,为振兴中医学术及培养众多中医后继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海派中医丁甘仁学术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发扬我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 从民国期刊看恽铁樵儿科诊治特色

    作者:杨志华;胡菲;袁久林;鲍健欣

    恽铁樵是“文人通医”的典型代表,其根据多年的临床心得,创制了治疗惊风的“安脑丸”和治疗疳证的“除疳福幼散”;在小儿面诊法方面,提出了山根青筋与体质的关系;在对麻疹逆证的判断上,主张以宣肺、发表、解肌、透疹为根本原则;另外,对惊风前后的不同阶段,治疗上各有侧重,强调惊风前兆宜发汗,惊风已成用虫药,这些理论对当今中医儿科诊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