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打破中西医的壁垒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西医两种认知方法的不同,就像孔子遇到的一个难题:两个小孩争论距离的远近,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得近,中午时离得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个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凉,到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
-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儿科的护理管理的体会
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由维族、哈族、回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组成,住院患者也均为不同民族。在护理管理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民族,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因人制宜。我科是综合儿科,患儿病重多、周转快、起病急、变化迅速,加上患儿年龄小,认知力差,陪护多,这就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较好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自2011年以来我科通过加强对科室及护士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黄斑转位术后发生暂时性幻视
作者报道2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在单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视网膜切开、脉络膜巩膜折叠黄斑转位术后24小时出现幻视,分别于术后3天和7天幻视消失.患者有正常认知力、定向力及洞察力,无精神症状.此症状是典型的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表现. 病例1:女性,84岁,主诉右眼视力下降8个月.无精神病史.视力:右眼20/40,左眼1/200.右眼老年黄斑变性继发黄斑中心凹下典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左眼黄斑盘状瘢痕.患者右眼在球后麻醉下行限制性黄斑转位手术,包括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人为造成视网膜不完全脱离,颞上象限脉络膜巩膜折叠,气液交换.患者在术后第1天眼垫去除前出现幻视.此时右眼视力为手动,玻璃体腔有40%的气泡,下方视网膜脱离.至术后第3天视网膜复位,行近黄斑中心凹处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视力提高,1周后幻视消失.术后5个月由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患者右眼视力仅为眼前指数. 病例2:女性,83岁,主诉左眼视力下降数月.无精神病史.视力:右眼20/300,左眼20/400.眼底见右眼黄斑地图状萎缩,左眼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左眼行限制性黄斑转位术.术后第1天,患者在去除眼垫前出现幻视.左眼视力为手动,玻璃体腔有55%的气泡,下方视网膜脱离.术后第3天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为20/400,幻视消失.由于黄斑下出血,术后6个月左眼视力仅为20/300. Charles Bonnet综合征是一组以具有正常认知力和洞察力而出现幻视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发生在由眼部疾病造成视觉剥夺的老年人.此病需与眼部手术后双眼覆盖所引起的"黑盲性精神错乱(Black Patch Psychosis)"和由抗胆碱散瞳药物全身毒性反应所致的幻视相鉴别.后两种情况患者均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动,无定向力及意识模糊,而Charles Bonnet综合征无上述表现且只遮盖单眼. 作者认为上述病例的观察结果为理解Charles Bonnet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信息.1,幻视很快发生于黄斑转位术后视网膜脱离和视力差时.2,幻视消失于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提高时.视网膜的附着状态、视力的急剧变化与幻视的出现和消失之联系支持了幻觉剥夺理论,即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输入减少使以前的知觉加入到意识中产生了幻觉.
-
076雌、孕激素与雷洛昔芬对子宫的作用:从EURALOX研究判断其结果
妇女进入绝经期后卵巢仅保留小的激素产生能力,雌激素和雄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伴随很多生理性的变化,如:潮热发生率增加、骨质丢失、认知力的变化、泌尿生殖道的萎缩.此外,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率增加.使绝经妇女生活质量降低.已知激素疗法(HT)可以减慢甚至逆转雌激素缺乏的不良后果.初,雌激素是单独应用,发现可以改善血管运动神经和泌尿生殖道症状,骨密度停止丢失,骨折的危险减少.
-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一)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说"科学家逐渐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即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以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讲究整体观念、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
-
科学家找出治疗认知衰退关键蛋白质
美国科学家科学家近发现一种随年龄增长,在血液积聚的一种蛋白质,认为这可能跟认知力衰退有关。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 和磁共振成像表现
中枢神经细胞瘤又称为中央神经细胞瘤 , 为罕见的良性小神经元细胞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为Ⅰ级(脑室内神经细胞瘤 ,CNC) 及Ⅱ级(脑室外神经细胞瘤 ,EVN).CNC好发于透明隔或侧脑室内前2/3 处近Monro 孔区 , 常以一侧脑室为主向双侧侧脑室生长.以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 ,预后较好.EVN 较之更罕见 ,在形态学特征及影像表现等方面变化较大 ,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认知力.
-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AOM)多为小儿普通感冒后继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国外文献报道AOM发病率较高且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使用抗生素指征强的疾病.Faden等[1]估计80%美国儿童生后第1年内至少患过1次AOM,而20%小儿则可经历3~5次;20世纪90年代因中耳炎就诊的小儿在美国高达2000万例次,其中肺炎链球菌性中耳炎占700万.我国通常将本病归入五官科范畴,因此儿科医生对其认识模糊,甚至认为中国儿童AOM发病率低,不足重视.但AOM引起的听力减退、语言发育和认知力的障碍等已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AOM诊断、治疗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唤起儿科同道的重视.
-
2000年精神药物治疗指南
准确识别老年人心理障碍,并正确选择药物与剂量,已成为当今十分棘手的临床课题。本文特简介了2000年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指南,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推荐用药原则:老年精神病患者不象非老年者那样渴求就医、依从医嘱,故社区医师更应密切关注其首发精神病表现,并遵循下列步骤用药将更安全有效。用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饮食、起居及用药史等;谨慎选药,包括药物种类、佳给药途径、初始剂量、投药间期、增加剂量及调整剂量时间;鉴于老年人对精神药物特别敏感,故初投正常成人半量即可,85岁以上者、体虚、活动受限、伴有心肝肾及代谢内分泌疾病者还应减量;当精神药物达到稳定血浓度后,常为该药的5个半衰期,方才调整药量,并观察调量后的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用药低量开始缓慢增量尤显重要,增量至用小有效剂量达到佳治疗效果佳;如服药吸收不良,在排除患者的依从性后,可适当加量,但应密切关注疗效与毒副反应,确属口服无效可改为注射用药。 抗抑郁剂使用准则:由于老年人属高危自杀群体,后者多与抑郁有关,而自杀前常有就医经历,故社区医师对其及时诊治非常重要。抗抑郁剂通常分为第1代如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与第2代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目前FDA已批准所有SSRI均可用于老年人抑郁症、重度认知力障碍、恐怖症等,某些已作为一线药;而SNRI主要用于焦虑症。抗精神药物使用准则:既往认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精神病有效,晚近发现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更佳。目前已研制出了兼具两者的新药,称之为新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者治疗老年精神病不仅副作用少,且对主、被动症状性精神病均有良效,亦用于老年痴呆的行为异常,常作为一线药选用。 苯二氮 类药物使用准则:对于老年人,该类药有抗焦虑惊厥、松驰肌肉和镇静/催眠作用。初始应个体化小剂量,且不宜长用,好于半年后缓慢减停,若骤然停药尤其是体弱老人,易诱发焦虑、易怒、癫痫等,通常在该药一个半衰期内减量,观察5个半衰期后再停药。临时使用不宜用于抗惊厥、精细作业、滥用或有戒断症状者。 其它精神药物使用准则:该类药包括兴奋剂、锂剂、情绪安定剂、β-阻滞剂和改善认知力药物等。兴奋剂治疗老年抑郁症有效率低,已不作为一线药物。锂剂用于治疗老年人双极情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时可抗抑郁、镇静。因其以原药从肾脏排泄,故应关注补充体液及监控血浓度,一旦出现出汗、呕吐伴震颤、恍忽等,应立即减量或停药。情绪安定剂:包括锂剂和抗癫痫药等,晚近已用于治疗老年痴呆伴有的躁狂、暴行或行为异常等情感障碍。β-阻滞剂能有效控制老年人躁狂症,尤其是爆发冲动,但心肺疾病者慎用,心率<55次/min应停药。改善认知力药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延缓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认知力减退,尚可治疗痴呆老人的行为障碍,改善认知与注意力,但对治疗重度痴呆或长程使用疗效均未清楚。 以上简介了2000年老年患者的精神药物使用原则及疗效与安全性纲要,仅供社区医师参考。(袁志敏摘)
-
胞磷胆碱钠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两组均给予干预高危因素、抗血小板聚集、稳斑等常规治疗,A组应用胞磷胆碱钠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20 ml加0.9%NaCl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B组仅应用胞磷胆碱钠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前后应用MMSE量表评价认知力.结果:A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P<0.05),认知力改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胞磷胆碱钠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
-
医学影像专业的CT、MRI教学实践探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将CT、MRI从原来的讲座形式调整、扩充课时,CT原为32学时,现为62学时;MRI原为24学时,现为32学时.不仅派出教授带教理论课,而且派出高年资讲师带教学生的实践课.理论课与实习课1∶1.因此,作为一名教学医院的医学影像学老师,如何带教学生的CT、MRI实习课,如何提高学生的CT、MRI认知力度及阅片能力,也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临床教学中带教CT、MRI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供同道交流.
-
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访著名医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主任委员何裕民教授
近日,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
68例儿童结核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综合分析68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患儿家属对结核病的认知力有限不能及时就诊,而基层医师对儿童结核起病特点不了解易漏诊、误诊.结论 儿童结核病的防治不仅要加大各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结核病常识的宣教,各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也应加强对结核病的学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学龄期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治分析
支气管异物为小儿耳鼻咽喉科的危急重症,是6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常见原因[1].学龄期儿童(6岁及以上)由于认知力及异物种类等方面与幼儿在诊治上有较大不同,有其特殊性.我科自1999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22例.报道如下.
-
结节性硬化症伴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1例
患者男性,19岁.双眼偶尔疼痛伴头痛1月余.患者出生后40余天洗澡时出现皮肤红斑.4岁时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硬化.12岁时癫痫发作,目前服用卡马西平、德巴金,近3年未发作.患者家属无人患本病.患者神志及认知力基本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2,未予矫正,近视力:J2/30 cm.左眼视力:0.8-2,未予矫正,近视力:J2/30 cm.双眼上下睑结膜充血、滤泡、结石,球结膜无充血,角膜清亮,前房中深,虹膜无异色,结构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晶状体、玻璃体未见混浊.右眼眼底:视盘、视网膜及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
-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指导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95%的老年糖尿病属2型糖尿病[1].由于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记忆力、认知力减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笔者通过对70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属开展系统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家属的相关知识和行为干预能力,从而间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病毒性脑炎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例
患者女,62岁.因神志模糊10 d伴间断性跛行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d出现记忆力下降,主要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主,烦躁、昼睡夜醒、幻听、幻视,入院前1周出现左侧肢体乏力,持物行走困难,在当地卫生院输丹参5 d,症状无缓解,渐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嗜睡,记忆力、认知力明显减退,伴间断性头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 a.查体神智淡漠,嗜睡状,左侧额纹减少、眼裂增宽,左眼闭合不全,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颈部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张力Ⅲ级,左侧巴氏征(+).
-
老年失忆:老年痴呆的重要信号
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在他八十岁时向世界公布一个震惊的消息,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一时间老年痴呆引起世人的关注……当你回顾生活的周围或从报刊杂志的寻人启示中,常会看到许多老人独自出门而失踪,多因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家.他们中不都是神经病,多数是老年痴呆症病人.晚期病人不但记忆、认知力改变,而且乱摸乱动、自言自语、吃饭和吞咽困难、卧床不起,后死于其它合并症.
-
胞兄弟同患尼曼-匹克病2例
先证者,男,9岁.广东籍,汉族.因智力差4年,抽搐半年,于2001年3月13日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无缺氧等抢救病史.生后10d出现黄疸,当地县医院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阻塞"?黄染消退出院.患儿智力及体格发育与同龄儿相当.5岁起发现患儿智力减退,记忆力进行性下降,认知力差,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痴呆.当地医院诊断"轻度弱智",未检查治疗.患儿半年前无诱因出现癫痫大发作样抽搐,予抗癫痫药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反复抽搐.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
何裕民: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近日,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