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秦皇岛市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疫情监测分析
通过对275例腹泻病人监测,在2例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2株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并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鉴定,检出率为0.73%.首次查明了本地区人群中有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病人的存在.通过病例调查,感染因素可能为个人卫生差和生食蔬菜.
-
应用免疫磁珠富集法河北省首次从食品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继我市用常规法在牛粪及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后,今年我们又应用免疫磁珠富集技术,在河北省首次从食品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从353份样品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57%,提示我市甚至我省存在着O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流行或暴发流行的危险.
-
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
目的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2001年在全国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产品和蔬菜)共4034份样品.结果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总阳性率5.50%.其中沙门氏菌3.3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29%,大肠杆菌O157:H7 0.82%.生肉的污染情况为严重,阳性率12.96%.共分离出沙门氏菌137株,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7种血清型占80%.结论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各个省不同.自生、熟肉中分离到O157:H7的强毒株.对分离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检测了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中都有多重耐药株.
-
大肠埃希菌O157:H7蜚蠊实验带菌消长的研究
目的:采用EHEC O157:H7-EDL933株,体外染菌感染德国小蠊(Blattela germanica),观察其体内外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点滴法体外定量染菌,剂量为1 μl(菌悬液浓度为 8.0×105~ 1.9×107(CFU/ml),并采用昆虫单虫单管方法饲养观察.结果:蜚蠊经体外染菌,获得体内外带菌,体外带菌时间中位数为( 144.0± 22.17)h(95%CI: 100.55~ 187.45 h);体内中位数为( 144± 25.77)h(95%CI: 93.48~ 194.52 h);体内外带菌消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46,P= 0.226 3).德国小蠊长带菌时间至少216 h(9 d).结论:蜚蠊不仅是EHEC-O157:H7的贮存宿主和疾病传播的媒介,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霍乱弧菌的多重PCR检测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霍乱弧菌的多重PCR方法,为霍乱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选择O157:H7的O抗原(rfbE)、H鞭毛抗原(fliC)基因以及霍乱弧菌外膜蛋白(ompW)和肠毒素A亚单位(ctxA)基因特异的4对引物,分别或共同对O157:H7和霍乱弧菌进行PCR扩增,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结果所有O157:H7菌株均在497bp和625 bp处出现O157rfbE基因和H7 fliC基因扩增产物;霍乱菌株均出现560 bp、302 bp的ompW和ctx A基因扩增产物,O157:H7和霍乱弧菌共同扩增可出现4条单一条带.结论选择4对特异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可简便、特异、快速、灵敏地对O157:H7和霍乱弧菌进行同时检测.
-
基层部队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预防
目的:使基层部队卫生人员掌握和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进一步做好基层部队对O157:H7感染的防治工作.方法:结合有关资料,对某部近几年预防O157:H7感染的防治工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总结出基层部队防治O157:H7感染五点对策:(1)提高思想重视;(2)发挥好防疫部门卫生监督网络作用;(3)重点把好入口关;(4)加强防疫队伍建设;(5)设立肠道专科门诊.结论:只有结合基层部队防疫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及处理O157:H7的感染,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
-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的交叉引物等温扩增(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EHEC O157∶H7 stx1基因特征性保守序列(GenBank83460),设计交叉引物、剥离引物和检测探针,建立了EHEC O157∶H7的CPA检测技术.用该方法检测19株细菌常见的食源性细菌,以验证其特异性;并用菌液浓度梯度稀释的方法对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进行评价.并通过60份食品模拟样品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性行,该检测结果与经典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及常用的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比较.结果 在检测的19株细菌中,只有EHEC O157∶H7菌株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其它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证明其特异性良好;通过浓度梯度稀释证明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达l02 cfu/mL;与分离培养鉴定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比较,其检测的灵敏度均为96.77%和96.67%、特异度分别为93.10%和90%、准确性分别为95%和93.33%.结论 用于EHEC O157∶H7的CPA检测体系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可用于进出境口岸现场及食品EHEC O157∶H7的快速检测.
-
天津市首次在羊粪便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近年来,关于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例很多,但在天津市从羊粪便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还是首次.为了预防和控制O157:H7大肠杆菌的传播和流行,我站共采集牛、羊、猪、鸡的粪便403份.采集的粪便共涉及到蓟县13个乡、18个村、5个养猪厂、1个养鸡厂,188户散养业.采集牛粪便118份,羊粪便60份,猪粪便152份,鸡粪便72份,蜣螂一只.在蓟县山区小港乡古强峪村采集羊粪便5份,其中三份粪便检出5株0157:H7大肠杆菌.菌落形态、O157:H7单克隆抗血清凝集,生化反应符合O157:H7生物学特性.PCR20ul体系反应,不同引物的结果为LPS O157为59℃,H7为62℃,hly为50℃,eae为61℃,VT2为55℃.
-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0~2002年分离的351株与产志贺毒素大肠菌(STEC)感染有关的菌株,了解不同来源标本各种毒素基因携带模式.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所有菌株志贺毒素(stx1和stx2)、hlyA、eaeA、rfbO111和rfbO157基因.结果 351株待检菌株分为枸橼酸杆菌、O157:H7大肠杆菌、rfbO157基因阳性不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和rfbO157基因阴性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4种不同类型.4种类型菌株具有6种rfbO157、stx2、stx1基因模式.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菌株主要源自波尔山羊、普通本地羊和病人,其它家畜家禽中有不同程度感染STEC.结论河南省存在STEC的感染,主要以O157:H7大肠杆菌为主,但也存在其它非O157的STEC.
-
河北省O157:H7大肠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河北省首次在腹泻病人和牛便中检出O157:H7出血性大肠(EHEC)杆菌.共监测水及水生动物、蔬菜、牛肉、家禽及家畜粪便、腹泻病人便12种657份样品,其中河湖水72份、水生动物11份、蔬菜类74份、牛肉44份、牛便111份、猪便21份、鸡便23份、鸭便16份、鹅便10份、腹泻病人便275份.在275份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73%.111份牛便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80%,其它样品中均未检出.根据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血清学试验、生物化学试验等均符合EHEC O157:H7大肠杆菌特性,并测定了其溶血素及Vero细胞毒素(LSF),均为阳性.通过病例调查,感染因素可能为个人卫生差及生食蔬菜.
-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检测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茼O157∶H7的免疫PCR技术,确定该方法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链亲和素桥联生物素化的二抗和双链DNA指示分子,构建桥联系统,进而建立免疫PCR技术,通过PCR扩增指示分子检测O157∶H7.结果 免疫-PCR技术少可检测到10 CFU/ml的纯培养菌,灵敏度较ELISA提高103倍,非O157∶H7菌株检测结果 均为阴性.结论 免疫-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检测方法.
-
上海市闵行区家禽畜大肠杆菌O157:H7带菌状况监测
[目的] 了解闵行区家禽畜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带菌情况. [方法] 对采集的禽畜粪便应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法进行大肠杆菌O157∶H7分离和鉴定. [结果] 354份样品中检出22份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为6.21% ,经鉴定均非产毒株. [结论] 闵行区家禽畜粪便中大肠杆菌O157∶H7 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
江苏省113株大肠杆菌O157:H7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和年代分离的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之间的同源性.方法: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析法对113株E coli O157:H7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软件BioNumerics Version 4.0对分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13株E coli O157:H7共分37个型别,不同来源的菌株存在相同的基因型别,不同的地区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播.结论:AFLP可以用于对不同来源的E coli O157:H7进行分子分型.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菌影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制备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细菌菌影,在细胞及动物水平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将包含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重组质粒pLSE转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EDL933及大肠埃希菌DH5α,42℃诱导制备菌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菌影主要抗原结构,并利用电镜观察菌影对Hep-2细胞的黏附.将菌影免疫小鼠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特异性抗体,并通过小鼠攻毒实验考察菌影的保护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LSE,制备出O157:H7及DH5α菌影.O157:H7菌影保留了病原菌的主要外膜抗原,能紧密黏附细胞Hep-2但并不侵入细胞.O157:H7菌影免疫雄性BALB/c小鼠诱导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攻击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对致死剂量O157:H7 EDL933强毒株的保护率达到80%.结论 O157:H7菌影的成功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析为研制O157:H7菌影疫苗奠定了基础.
-
南平市2007年食品污染物检测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目的]为开展餐桌污染治理,实施危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方法]2007年采样106份食品,检测致病菌225项,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样品中致病菌检出率8.9%(20/225),非发酵性豆制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严重,熟肉制品大肠菌群超标较多,抗生素均未检出.[结论]居民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主要食品及副食品符合卫生要求,但存在污染.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新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菌致病性强,病死率高,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本文介绍该病原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细菌的培养分离、胶体金免疫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法(IMS)、免疫荧光酶标法(VIDAS和mini VIDAS)、直接PCR、多重PCR和荧光定量PCR等.
-
从农村耕牛粪便中检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H7
目的:调查东阳市家畜、家禽中O157:H7的携带状况,并进一步了解分离到的1株STEC O157:H7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随机采集全市各乡镇的家畜、家禽粪便及其生鲜肉样品,进行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检测,应用O157和H7特异性抗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菌株血清型的鉴定;选用AT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VITEK 2-COMPACT进行常规生化及药敏试验;使用PCR检测O、H抗原编码基因和SLTl、SLT2、hly、eaeA 4种毒力基因.结果:在109份样品中,分离出1株经细菌生化鉴定为大肠埃希菌O157,血清型为O157:H7的菌株;使用PCR检测到O157:H7的O、H抗原编码基因和毒力基因SLT2、hly、eaeA,但未检测到毒力基因SLTl.结论:从东阳市的一头农村耕牛粪便中分离到1株STEC O157:H7,提示疾控中心要加强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疫情,通过有效干预,防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浙江省首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了解自浙江省杭州市腹泻婴儿中分离的1株大肠埃希菌O157:H7(HZ1-11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ATB1525细菌半动化生化鉴定系统鉴定菌种.应用O157特异性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H7特异性抗血清试管凝集试验、以及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进行菌株血清型的鉴定.应用多重Real-timePCR和常规PCR检测stx1、stx2、hly和eae毒力基因.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并与国内代表菌株进行比较.ATB1525药敏检测仪和纸片法检测菌株的抗药性.结果:细菌生化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山梨醇阴性.血清型为O157:H7.毒力基因stx2、hly和eae均阳性,stx1阴性.PFGE谱带同江苏分离O157:H7菌株几乎完全相同,带型的相似度为97%.结论:该菌株为浙江省首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O157:H7,与国内近年在江苏等地流行的STECO157:H7菌株密切相关.STEC O157:H7已开始对浙江地区的人民健康构成了威胁.
-
2004年~2006年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主要致病菌株检测结果及分析
目的:为了发现北京地区食品污染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食品卫生地方标准和控制食品污染的措施,防止病从口入,故进行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监测工作.方法:西城区CDC作为监测点之一也在2004年~2006年的3年时间里采集了生肉类、生食蔬菜、熟肉类、水产品、冰淇淋等食品样品,进行了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O157:H7、副溶血弧菌的检验.结果:3年中共完成了430件样品的测定,共检出127株致病菌.其中检出率高为单增李斯特菌,其次为沙门菌,其余几种致病菌检出率较低.结论:本市8种食品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我市首次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的生化特征、毒力因子与耐药性的探讨
目的:了解金华市外环境中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化特征、毒力因子的携带与耐药情况.方法:直接分离接种于O157显色培养基.结果:从51份样品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对这2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PCR毒力因子的测定,携带eaeA、stx2毒力因子.结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利福平类、四环素耐药.
关键词: O157:H7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