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栓子吞噬清除机制探究血脉理论
脑血管微栓子清除新机制——脑血管微栓子外渗作用的发现被美国心脏学会和卒中学会评为2010年卒中领域的十大研究进展之一,说明微栓子清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它揭示了脑血管保持畅通的新机制:未能溶解的微栓子经血管壁被排出到周围组织,形成新的血管再通和血流重建,从而保持脑血管的血流畅通,促进卒中的恢复.中医药在卒中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学的“血脉理论”涵盖了微栓子产生、转运与清除的过程.然而,“血脉”在微栓子清除机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从“血脉”的角度深入的认识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目的,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中医“血脉理论”立论探讨脑血管微栓子的产生与清除.
-
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清除与抗病毒治疗
1免疫系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诱导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通过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这些抗体只有当乙肝病毒(HBV)仍在细胞外时才有保护作用,一旦病毒进入细胞后抗体就失去作用,此时只有细胞免疫清除机制有效,主要是T-淋巴细胞.以下为T-淋巴细胞的性质和其作用机制.
-
回输的血小板在体内清除机制研究进展
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体内清除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但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被体内清除系统识别和清除的机制还并不清楚.这一机制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解决血小板低温保存后体内存活期短,不能较长期发挥作用的难题,为血小板保存提出新的策略.本文就血小板回输体内后的清除机制,包括P-选择蛋白,GPⅠbα及其受体Mac-1和内源性金属蛋白酶在血小板清除进程中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布鲁菌通过干扰自噬途径实现免疫逃逸
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致病菌属于兼性厌氧胞内寄生菌.人类因接触病畜产品而感染.布鲁菌通过黏膜进入机体,并扩散到网状内皮系统及其他组织(肝、脾、淋巴结及骨关节等)长期定居、繁殖、产毒致病.患者表现为波浪热,少数还并发关节和骨的炎症[1].布鲁菌这种长期的“定居”行为,显示其能够突破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存和致病能力.因此,深入探讨布鲁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机制,对于治疗、预防和控制布鲁菌病有一定意义.
-
凋亡细胞清除障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体内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细胞发生自然死亡.生理状态下的细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1] .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在调节组织生长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死亡细胞经历染色质浓聚、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变化,表达"食我"信号于细胞表面,由邻近的组织细胞或专职吞噬细胞将之识别并吞噬,随后在溶酶体内被降解成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和单糖等基本生化成分,重新参与构建新的大分子物质[2] .凋亡细胞的清除过程受到一系列精确调控.在健康组织,凋亡细胞会被其邻近细胞以及招募的吞噬细胞快速有效清除,从而避免死亡细胞内容物外流引起的炎症反应.倘若机体内凋亡细胞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凋亡碎片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病[3] .此外,细胞凋亡清除机制异常还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复杂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凋亡细胞清除机制障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谷氨酸循环障碍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
过去的40年间,抑郁症研究主要聚焦于单胺神经递质系统,这让我们加深了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谷氨酸循环障碍有关.并且,近来的一些药理学研究也显示,多种谷氨酸受体调节剂具有抗抑郁作用[1].当这些发现为谷氨酸受体的配体具有抗抑郁作用提供推动力时,调节突触问谷氨酸的代谢清除机制可能也会提供可行的药物靶点.我们将就谷氨酸循环的生理特点、其在抑郁症中可能的病理生理作用,及以增强谷氨酸再摄取作为抗抑郁药新靶点的治疗学进展进行综述.
-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清除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及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1]。两种类型的AD均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过度累积为特点,有学说认为AD的发生是Aβ生成与清除失衡所致[2]。由于Aβ沉积可见于出现AD临床症状前的数年甚至数十年[3],因此研究Aβ的清除机制不仅有助于发现新的AD治疗方法,甚至可阻止疾病的发生。
-
浅谈心血管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及合并症
1 心脏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目前,对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是我们了解心血管药物不同药理作用的基础.这种相互作用既可是药动学,也可是药效学.肝脏和肾脏是药动学的主要仲裁者.许多心血管药物是在肝脏代谢的,一般是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代谢,CYP3A4是其在肝脏相互作用多的部位 [1].当肝脏的血流改变使肝脏首关效应代谢率改变时,就可出现肝脏药效学相互作用.许多药物通过竞争肾脏清除机制而彼此相互作用,其肾脏清除率可因其他被肾脏清除的药物而降低.
-
老年人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
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 ICU内常见感染,也是导致院内感染死亡、住院日延长及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正确的诊断是明确危险因素,制定预防策略及采取适当治疗的前提.目前,在 VAP诊断中仍有一定困难和争论,如确定可常规应用的理想取材技术、定量培养的临床评价、无创性和有创性技术的优劣及各项技术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等.老年人是 COPD等基础疾病及呼吸衰竭的高发人群,在机械通气 (MV)的患者中占较高比例,加之老年人肺部防御清除机制及通气弥散储备能力的下降,均增加了老年人对肺炎的易感性.现就临床诊断和取材技术在老年患者的应用加以讨论.
-
蛋白维护与皮肤衰老
氧化蛋白聚集是细胞衰老的标志,也是导致细胞出现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氧化蛋白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的蛋白氧化损伤及细胞对受损氧化蛋白清除能力的下降~([1]).细胞内氧化蛋白的清除机制通常依赖于蛋白酶体系统对氧化蛋白的降解;此外,蛋白内部还有一些其他修复机制修复受损的氧化蛋白,如蛋氨酸残基的氧化可通过蛋氨酸硫氧化物还原酶(Msrs)系统逆转.
-
严重创伤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与治疗
严重创伤病人其正常吞噬功能及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全,细菌容易进入并存留于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常居菌之一,在医院内分布也较广,是造成严重创伤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
从肝热痰浊血瘀论治脑血管微栓子理论
脑血管微栓子清除新机制--脑血管微栓子外渗作用的发现被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评为2010年卒中领域的十大研究进展之一,微栓子清除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肝热痰浊血瘀立论脑血管微栓子的产生,并对清肝活血法和化瘀通络法治疗脑血管微栓子进行分析.
-
中耳腔积液清除机制的研究现状
维持中耳腔的相对干燥状态是中耳黏膜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以保证声波从鼓膜传导至内耳.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中耳腔积液破坏了中耳腔的相对干燥状态,导致中耳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以中耳积液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分泌性中耳炎即表现为传导性聋.临床上往往通过创伤性的方法引流中耳腔积液以达到治疗目的,而事实上,不伴解剖异常的分泌性中耳炎有很高的自愈率,因此美国在2004年发表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指南建议>对该病采取短期(3个月)观察的方法[1],这表明中耳积液可以被自行清除.
-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清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β-淀粉样蛋白(Aβ)形成的斑块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特征性病理改变.在早发型和散发型AD患者脑中均可出现Aβ清除障碍.了解Aβ清除途径的具体机制对寻找有效的AD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对Aβ细胞内降解清除途径、血脑屏障转运清除途径、脑间质液泵流清除途径及脑脊液吸收清除途径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
-
FEN1基因突变在狼疮肾炎凋亡核小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严重脏器损伤.目前,常规的免疫抑制剂疗法,如泼尼松、环磷酰胺、霉酚酸酯、FK506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治疗靶向性差、缓解率不高、容易复发的缺点[1].开拓新的治疗理念,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极为迫切.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有望从根本上获得LN治疗的突破.LN是多基因表达异常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产生的核小体与其抗体间的作用是LN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2].
-
血小板保存新策略
血小板在常温(22℃±2℃)连续振荡下保存,对细菌生长极有利,从而易使血小板遭受细菌污染,并且因为保存期短,不能适应血小板临床需求量的迅速增加[1].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就是降低血小板的储存温度,进行血小板冷藏保存 [2].血小板冰冻保存可使血小板的保存期延长,但冻存后的血小板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冰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受者具有毒副作用,在洗涤去除DMSO的过程中,血小板易激活、损伤[3].
-
脑利钠肽前体在普通人群的预后研究现状及进展
血浆脑利钠肽(BNP)早由日本学者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但其主要来源是心脏,其他来源有脑,肺,肾和肾上腺等。当心室壁压力升高或受到牵拉时大量BNP释放入血引起循环浓度明显升高。BNP由B型脑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经酶分解而来,pre-proBNP分解为等摩尔浓度的有活性的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由于NT-proBNP无生物活性、半衰期较BNP长、缺乏主动清除机制等,其血浆浓度较BNP高出2~10倍,另外NT-proBNP在体外不同温度下稳定性更好,对取血样本要求相对低[1],因而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也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心功能不全人群的[2],也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血浆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也具有显著预测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价值[3],但机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就血浆 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现状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
门诊药房药品常见的发放差错原因与清除机制
目的:分析研究门诊药房药品常见的发放差错原因,为减少和杜绝发放差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和总结我院药房发药错误的原因,制定防范规则。结果与结论: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如加强药师的责任心、规范调剂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加强与医生沟通、加强库存管理等来减少发药错误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