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TCMGIS的槲蕨的生态产地适宜性分析
目的: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槲蕨Drynariaroosii Nakaike产地适宜性,为槲蕨的科学区划及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以槲蕨代表性的分布地区为分析基点,选取年平均气温、海拔、土壤、降水量、日照、相对湿度等影响槲蕨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通过野外调查设置生态因子的数值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槲蕨适宜产地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季风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一带,即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部和湖北西部、湖南的边界地区.在广东、福建、四川、浙江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讨论: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规划槲蕨种植生产布局,开展引种栽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骨碎补的研究进展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的干燥根茎;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地区;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因该药材疗效确切,对其研究甚多,现将近十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
中药材骨碎补及其混淆品的显微鉴定方法研究
目的:为中药材骨碎补正品及其混淆品提供科学可行的显微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石蜡切片方法对骨碎补正品的来源植物槲蕨Drynaria roosii及其混淆品来源植物川滇槲蕨D.delavayi、栎叶槲蕨D.quercifolia和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的根状茎鳞片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槲蕨、川滇槲蕨和崖姜之间在鳞片长度方面两两比较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川滇槲蕨鳞片锯齿呈不均匀分布且多发生弯曲,有重锯齿现象;槲蕨、栎叶槲蕨和崖姜的鳞片基均着生于表皮凹陷处,而川滇槲蕨鳞片基着生于表皮凸起处.结论:几种材料的根状茎鳞片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鉴别骨碎补正品槲蕨及其混淆品的依据.
-
大孔树脂吸附骨碎补总黄酮特性的研究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多年生附生蕨类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的根茎.传统中医认为骨碎补性味苦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功效,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有报道称骨碎补总黄酮有刺激骨生长[1]、预防骨质疏松[2]和抗炎作用[3].
-
骨碎补正品槲蕨根茎与混用品光叶槲蕨根茎的鉴别
目的 鉴别商品骨碎补主流品种.方法 进行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鉴别.结果 正品槲蕨根茎与混用品光叶槲蕨根茎有明显差别.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鉴别骨碎补正品与混用品.
-
骨碎补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对市售骨碎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为骨碎补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方法对购自全国各地共33批骨碎补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利用LC-MS指认特征色谱峰,并结合药材性状特征探讨品种鉴别方法.结果 建立了33批市售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将化学组成与药材性状特征进行了关联,骨碎补药材分为4大类,其中包括正品槲蕨与常用混淆品种大叶骨碎补,另外两类药材的原植物尚待鉴定.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应用于骨碎补的质量控制.
-
骨碎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前景
骨碎补黄酮类化合物是骨碎补中含有的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具有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质疏松、抗氧化、抗炎、调血脂、抗过敏、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综述了骨碎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骨碎补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申姜不是生姜
申姜和生姜只有一字之差,且读音相近,极易混淆.实际上它是两种功效不同的中药.申姜学名骨碎补,又称猴姜、毛姜,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等的根茎,性温,味苦,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等症,外用可治跌打损伤、斑秃、白癜风等.《本草经疏》载:“骨碎补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
-
不单疗骨伤的骨碎补
不少药用植物都喜生长在岩石上,<本草纲目>把这一类草本植物称为石草类,骨碎补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水龙骨科植物槲蕨或中华槲蕨的根茎,附生在山林石壁上或树上,有崖姜、爬岩姜之别名.由于根的样子粗壮扭曲,略似猴形,皮色犹如生姜,因此也称猴姜.据说,它曾治愈过唐明皇宠妃的骨折伤痛,唐明皇遂赐给了一个骨碎补的美名,一直沿用至今.
-
苗药黔产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对苗药黔产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研究等.结果:基本弄清了苗药黔产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论:贵州有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植物共50种,可作药用植物23种,除少数种外,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
槲蕨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
目的 对槲蕨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和增殖培养条件进行了探讨.方法 以槲蕨幼嫩根茎、孢子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培养,并对愈伤组织生长量和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 1/2MS+2,4-D 1.0 mg/L+NAA 0.5 mg/L+6-BA 0.3 mg/L+Vc 10 mg/L为诱导槲蕨愈伤组织的较优培养基,1/2MS+2,4-D1.0 mg/L+6-BA0.5 mg/L+ Vc 10 mg/L为槲蕨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较优培养基.结论 槲蕨幼嫩根茎能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率和增值率较低;添加Vc能较好地控制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诱导培养20 d转移继代亦能较好地控制褐化的加重.
-
补肾强骨骨碎补
骨碎补又名内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等,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苦,归肾、肝经,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活血止血的功效.因其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为骨伤科要药,故名骨碎补.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跌扑闪挫、筋骨折伤等病症.
-
骨碎补在骨伤科临床上的应用
骨碎补(Rhizoma Drynariae)又名毛姜、猴姜、申姜、石岩姜、爬岩姜[1].可供药用的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多年生附生植物槲蕨的根茎[2],以体肥大、质地轻脆、形状扁平、色棕者为佳.
-
微波提取槲蕨根茎中黄酮类物质的条件优化试验
采用微波提取法提取槲蕨根茎中的黄酮类物质,并用比色法测定提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结论,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20(g/mL)、微波功率325 W、提取时间40 S,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1.73%.其中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大,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相比,微波提取法具有明显优势.
-
槲蕨的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索不同光照环境下槲蕨的光合作用日变化,为槲蕨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槲蕨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并对影响其光合作用的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槲蕨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大值出现在15:30,日均净光合速率以树附生环境的槲蕨高,其次是阳生环境,阴生环境的低,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瞬时水分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大气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是槲蕨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论:人工栽培时以控制气温为3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40%左右,适当遮荫适宜.
-
骨碎补新用
骨碎补又名猴姜、毛姜,为多年生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主要产于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此药味苦,性温,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补肾续筋的效能.对肾虚腰痛、筋骨损伤、耳鸣、斑秃等有较好疗效.
-
槲蕨多糖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从槲蕨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用3%三氯乙酸脱蛋白后,经DEAE-纤维素52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可得到纯品.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槲蕨多糖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