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滞动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
目的:探讨滞动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予以滞动针刺疗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痛量表(NPQ)进行综合疗效判定.结果:NPQ效应值≥90%,计18例,占36.0%;90%> NPQ效应值≥60%,计27例,占54.0%;60%> NPQ效应值≥30%,计3例,占6.0%;症状及肢体活动均无改善,计2例,占4.0%.总有效率达到96.0%.结论:滞动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显著疗效.
-
基于脾经腧穴阳性反应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是否具有优效性,验证临床诊疗中经络腧穴诊查的重要性.方法:将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组(观察组)和腧穴标准定位点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以患者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处或其周围的压痛敏感点作为针刺点,对照组以此三穴的国家标准定位(GB/T 12346-2006)作为针刺点,于痛经第1、2、3天疼痛发作时连续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结果:两组在即刻缓解疼痛及改善CMSS严重程度方面均疗效显著(P<0.05);观察组在第2、3个月经周期痛经第1天,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即刻缓解CMSS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周围阳性反应点与针刺三穴的标准定位点均有即刻缓解疼痛的作用,针刺阳性反应点的即刻止痛效果更显著,初步提示依据经络腧穴诊察取得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可以提高止痛效果.
-
平衡针腰痛穴横断面调查
目的:观察平衡针腰痛穴的反应特点,为腰痛穴的特异性及临床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连续病例抽样法选取897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痛发作的患者进行平衡针腰痛穴的现况调查.观察腰痛穴的反应特点,即自觉不适、颜色变化、皮肤本身变化、皮下组织形态学变化、压痛等,比较其健侧与患侧之间的差异性,及腰痛穴与其周边部位之间的特异性.根据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进行比较.结果:腰痛穴整体阳性反应率为67.67%,健侧阳性反应点总体阳性率、皮肤本身变化、皮下组织形态变化、压痛的特异性均高于患侧(P<0.05);患侧自觉不适、颜色变化的特异性高于健侧(P<0.05);腰痛穴压痛反应相对于其周边部位有显著特异性(P<0.05).结论:腰痛穴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发作时有明显的阳性反应表现,以压痛为主.其特异性较强,其健侧反应更明显.
-
"督脉导气针法"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督脉导气针法"联合艾司唑仑与单纯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唑仑,每次2 mg,睡前30 min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督脉导气针法"治疗,选取督脉胸腰段阳性反应点、百会,每次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相关参数,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33/35)、82.9%(2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71.4%(25/35),优于对照组的42.9%(15/35,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及PSQI总分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PSG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效率均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亦有改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4例和3例轻度不良反应.结论:"督脉导气针法"联合艾司唑仑能显著改善失眠症状,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艾司唑仑治疗.
-
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的方法治疗,选取颈部和肩背部阳性反应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主穴取天柱、风池、曲池、外关、C4~C6夹脊穴、阿是穴,配穴取阴郄、膈俞.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 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4.1%(37/44),优于对照组的65.1%(28/43,P< 0.05).结论: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和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首次治疗后的即刻疗效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
颈椎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案
患者,男,62岁,于2017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颈肩痛10余年.现病史:因长期伏案工作致颈肩疼痛10余年,每日于凌晨1:00~3:00因头痛而觉醒,服用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可缓解疼痛.曾在某医院行推拿、牵引等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颈项部酸痛,面色萎黄、周身乏力,纳眠差,舌苔厚腻,脉弦.体格检查:C2~C4右侧明显压痛.MRI提示:C4~C5颈椎间盘突出.
-
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艾灸治疗枕大神经痛35例
笔者近年采用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艾灸治疗枕大神经痛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5月至2014年2月我院门诊,经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小22岁,大59岁,平均(40±2)岁;病程短4天,长2个半月,平均16天.全部患者均为一侧枕骨下及后头部疼痛,按压痛区见有酸胀、疼痛、凹陷、条索等阳性反应点,其中风池穴处压痛明显,可向同侧枕部放射.患者均根据《实用神经病学》[1]枕大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确诊.
-
熬夜对大学生耳穴阳性反应点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熬夜对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影响,为耳穴辅助诊断及防治熬夜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华北理工大学在校熬夜大学生103例作为观察组,不熬夜大学生9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由经统一培训的人员通过望诊观察受试者耳穴不同区域的颜色、形状等变化,并使用同一型号探测笔对左右耳分别进行耳穴探测,明确其耳穴阳性反应点情况.结果 2组同一耳的阳性反应点个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左右耳阳性反应点的个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耳穴阳性反应点构成前3位依次是耳背心、髋、腰骶椎.结论 熬夜对大学生耳穴阳性反应点数目及构成无明显影响.
-
切诊阳性反应点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
对体表阳性反应点的诊断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切诊方法,易为临床医生忽略.通过古今文献梳理,理清阳性反应点的概念、类别,从生物全息和经络腧穴两个方面总结不同病、证阳性反应点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提出中医诊断中切诊阳性反应点有重要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等价值,临床医生应重视中医阳性反应点切诊这一诊断方法,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
阳性反应点针罐结合治疗臀上皮神经炎25例
目的:探索治疗臀上皮神经炎简便易行的针灸方法。方法把门诊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的臀上皮神经炎的患者共25例,采用拇指触诊法在患部寻找阳性反应点,在该点采用针罐结合治疗,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经1个疗程针罐结合治疗后,本组病例25例,痊愈20例,占80%;好转5例,占2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采用本治疗方案治疗臀上皮神经炎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
三叉神经痛患者督脉阳性反应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督脉阳性反应点。方法:对6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督脉穴位压痛点统计分析。结果:压痛点较集中出现在神道穴与至阳穴之间,占95.2%,认为该处既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又可视为治疗的选择部位。结论:督脉阳性反应点与疾病及治疗的关系,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上前景可观,值得进一步验证。
-
肌肉软组织病变应力集中点及阳性反应点针刺治疗机理初探
依据生物力学原理及解剖学知识,以两例肌肉软组织病变类疾病为例,说明应力集中点及其阳性反应点针刺治疗能较快地缓解肌肉痉挛、紧张与疼痛,对其治疗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阳性反应点分布及针刺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阳性反应点的分布及通督导气针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前在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T1-T12棘突下进行阳性反应点探查.根据阳性反应点探查结果行通督导气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观察反流性疾病RDQ症状频次量表(RDQ)、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①60例病例中,督脉背段单纯压痛者50例,单纯结节者5例,压痛伴结节者3例,阳性反应率为96.67%.②阳性反应点分布图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其中T5、T7高,且峰值左侧坡度小于右侧的坡度;T1与T9基本持平,T9以下的节段分布相对较少.③压痛点疼痛程度分布情况,中、重度疼痛分布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其中T5-T7节段高,重度疼痛主要分布在T3-T9节段.④治疗后,患者RDQ、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督脉背段T3-T9段阳性反应点可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将阳性反应点作为治疗用穴,结合通督导气针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针刺加挑刺治疗痤疮38例
目的 观察针刺加挑刺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38例痤疮患者采用针刺加挑刺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愈20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结论 针刺经外奇穴加挑刺阳性反应点具有活血解毒、通络消肿、疏泄阳性火毒的作用,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
痔疮阳性反应点研究进展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周围组织病变而出现以突起赘物为主要表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据相关报道[1],痔疮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古人就有“十人九痔”之说.近年来对于痔疮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内外都有不少先进的疗法,包括手术疗法及保守疗法两种.手术疗法是西医治疗痔疮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部分患者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肛管狭窄、黏膜外翻、大便失禁或便秘等问题.
-
远道取穴为主治疗落枕32例
落枕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多发于20岁以后的成人,主要表现为颈项背疼痛,活动受限,头颈被动偏斜一侧,或不能低头及仰头活动.
-
阳性反应点在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初探
本文通过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阳性反应点在其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以阳性反应点作为颈椎病诊断要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