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接种法检测尿液"B"群链球菌感染的观察

    作者:侯美荣;刘伟亚;袁伟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简称GBS)可导致成人泌尿系感染(简称泌感),据统计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内,曾患过泌感者约为10-20%,在门诊初诊病人中,以泌感症状为主诉者占1%~1.8%,尤其是女性多见,占2.37%.B群链球菌是女性会阴部的正常菌群,在有关因素影响下,可导致成人尿路感染.由于用一般细菌培养法检测困难,故使许多顽固性泌感病人由于查不到该菌,得不到针对性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我院1994-1999年利用亚接种法检测,使反复发作的泌感患者尿液中B群链球菌检测的阳性率大大提高,使许多泌感患者明确了病因,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使病人重新获得了身心健康,我们利用亚接种法检测,进行了泌感病人细菌培养鉴定,其结果介绍如下.

  • 泌尿生殖系统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病区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孙晴;张正银

    目的 分析泌尿生殖系统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病区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及合理的用药方案. 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及中段尿标本进行常规培养,检出的无乳链球菌株经由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 结果 1 563例送检标本发现57例患者有无乳链球菌感染,感染率为3.64%;无乳链球菌的临床病区分布以妇产科高,其次是神经内科和肾病内科;药敏结果显示所有检出的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77.2%,其次是红霉素为49.1%、克林霉素为42.1%、环丙沙星40.4%、左氧氟沙星36.8%. 结论 国内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在妇产科病区,临床上应加强对无乳链球菌的培养检测,及时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率.

  • 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分离率及其耐药性变化

    作者:毛剑锋;董华丽;楚旭

    目的 了解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分离率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分离鉴定技术与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门诊与住院孕妇送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2006-2011年期间,从该医院门诊和病房孕妇送检的生殖道标本中,检出无乳链球菌334株,有92.8%分离自门诊就诊孕妇生殖道,分离菌株数逐年增多.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达到41.6%以上,且对某些抗菌药物耐药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未检出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分离株逐年增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 妊娠35~37周孕妇携带的B群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

    作者:刘晶;李来收;吉彤珍;孟令欣;翟燕红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妊娠35~37周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GBS)血清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按照2010年美国CDC颁布的指南中的推荐对6000名妊娠35 ~ 37周的孕妇进行GBS常规筛查.阴道和直肠分泌物联合取样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疑似B群链球菌进行鉴定,使用多重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对GBS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检测.结果 共检出311株无乳链球菌,分为8个血清型.血清分型为Ⅰa型106例(34.1%),Ⅰb型53例(17.4%),Ⅲ型134例(43.1%),Ⅳ型6例(2.3%),Ⅱ型5例(1.6%),Ⅷ型3例(0.96%),Ⅴ型2例(0.64%),Ⅸ型2例(0.64%).结论 北京地区妊娠35 ~ 37周孕妇携带的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主要为Ⅲ、Ⅰa型.

  • 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PI-2a菌毛岛辅助蛋白AP1、BP主要抗原域串联表达及其免疫活性鉴定

    作者:布日额;王金良;吴金花;锡林高娃;陈金龙;孙立杰;王华;朝洛蒙

    目的 构建无乳链球菌菌毛岛屿辅助蛋白AP1、菌毛骨架蛋白BP主要抗原域串联表达重组载体,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分析及鉴定. 方法 利用DNAstar Protean功能筛选AP1和BP主要抗原结构域,引入15位柔性多肽,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串联融合AP1、BP主要抗原决定簇基因区,PCR扩增串联体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0a(+)载体后转化BL21(DE3)细胞,表达的目的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 结果 PCR扩增出321 bp的AP1和660 bp的BP主要抗原域,经重叠延伸PCR获得966 bp的AP1、BP串联体基因片段,DNA测序表明无碱基缺失、突变和移码.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能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约45 ku的目的蛋白,纯化后重组蛋白的纯度≥95%,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融合蛋白能被兔源抗无乳链球菌阳性血清识别. 结论 重叠延伸PCR获得AP1、BP主要抗原域串联体,构建的pET-30a(+)/AP1+ BP重组表达载体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研究基于AP1、BP蛋白的致病机制及其免疫活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 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Hly基因抗原表位的截短序列表达及抗原性研究

    作者:吴金花;陈金龙;锡林高娃;王金良;布日额;于辰龙

    目的 截短克隆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溶血素(Hly)基因抗原优势区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实现原核细胞高效表达,进而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分析. 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牛源无乳链球菌(CP018623.1)hl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牛乳源性无乳链球菌1886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ly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30a-hly并转化至E.coli/BL21(DE3)中,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后,并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纯化后经水溶性501佐剂乳化,免疫昆明小白鼠,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滴度. 结果 成功克隆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1886菌株hly基因,其碱基长度513 bp,编码171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公布的牛源无乳链球菌(CP018623.1) Hly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100%.重组质粒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单位约为30×103,纯化蛋白含量为1.2 mg/ml.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可被相应抗体识别.ELISA检测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为1∶25 600. 结论 内蒙古分离株无乳链球菌Ⅰa型hly基因抗原优势序列编码多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作为候选免疫抗原,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及新型疫苗奠设计奠定了基础.

  • 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及其与耐药性和MLST的关系

    作者:胥志超;张波;钟婉莹;陈宪娣;李多云;王红燕;陈重;白冰;潘伟光;李桂秋;徐广健;廉婕;余治健;邓启文

    目的 分析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及其与耐药性和MLST的关系. 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3-2017年临床分离的136株无乳链球菌,采用BD细菌自动鉴定仪和质谱仪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氯霉素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fbsA、fbsB、scpB、lmb、cylE、cfb、hylB、rib、bac、bca、cspA及管家基因. 结果 136株无乳链球菌主要分离自尿液、血液,分别占29.41%和19.12%;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及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2.21%、46.32%和45.59%;136株无乳链球菌以ST17(25株,占18.38%)、ST19(25株,占18.38%)和ST10(21株,占15.44%)为主,未检出Bac阳性菌株,毒力基因fbsB、cfb、hylB、Imb、cylE、cpsA、bca、scpB、fbsA、rib、cpsⅢ携带率均>50%. 结论 医院分离株无乳链球菌携带fbsB、cfb、hylB、Imb、cylE、cpsA、bca、scpB、fbsA、rib、cpsⅢ多种毒力因子,MLST分型以ST17、ST19为主,携带毒力基因菌株在抗菌药物敏感区段具有聚集性,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

  • 五种蒙药体外抑制牛乳中主要病原菌生长的效果

    作者:吴金花;布日额;杨延瑞

    目的 观察大黄、黄芪、肉桂、蒲公英、丁香等5种蒙药对牛乳腺炎金黄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分别将上述5种蒙药制成水煎剂,在体外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 大黄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好,黄芩、肉桂的抑菌效果次之,蒲公英和丁香的抑菌效果一般.结论 蒙药大黄、黄芪、肉桂、蒲公英、丁香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有抑菌作用.该实验为进一步筛选治疗牛乳腺炎的蒙药奠定了基础.

  • 内蒙古东部区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锡林高娃;吴金花;孙立杰;杜长智;白文丽;于辰龙;布日额

    目的 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通辽市主要产奶地区的牛乳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流行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通辽市周边奶牛场采集患乳腺炎的奶牛乳样19份,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9份奶样中共分离出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2株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显示,分离的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8%和54.2%,而对链霉素等大多数抗生素均表现高度敏感或中度敏感;分离的22株链球菌对链霉素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95.5%之间.结论 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牛乳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表现较高耐药性,分离的无乳链球菌对链霉素等抗生素普遍耐药,可能与抗生素滥用有关.

  • 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菌毛岛屿PI-2a骨架蛋白BP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原性预测

    作者:白文丽;王金良;锡林高娃;吴金花;董林;孙立杰;王华;朝洛蒙;布日额

    目的 克隆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菌毛岛屿BP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 方法 根据GenBank已公布牛源无乳链球菌菌毛岛屿PI-2a的BP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内蒙古通辽地区分离的乳源性无乳链球菌临床菌株总DNA为模板PCR扩增BP基因片段,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克隆的BP基因序列大小为609bp,编码203个氨基酸残基,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牛源无乳链球菌菌毛岛屿PI-2a的BP基因(EU930008)相似性为100%.菌毛岛屿骨架蛋白BP二级结构的a螺旋在N端分布较多;β折叠较丰富,且分布于C端较多;无规则卷曲分布较均匀.菌毛岛屿骨架蛋白BP的亲水区分布较广,遍布于整个多肽区,属于亲水性蛋白.BP蛋白分子表面可及性较高,区域占比达57.0%,且抗原性较好. 结论 奶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菌毛骨架蛋白BP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其编码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作为防治无乳链球菌性乳腺炎的候选抗原序列.

  •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晓霞

    新生儿感染患病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随国家地区的不同、感染部位的不同差别很大.近几十年无乳链球菌(GBS)引起的新生儿细菌感染受到重视.上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GBS可引起牛乳腺炎,1935年首次发现它是产后脓毒症的病原体.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它被认为是美国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首位致病菌,在孕期可造成产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导致流产、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在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经过母亲GBS污染的产道,可导致生后发生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早发型感染,GBS早发型感染具有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30年来,西方国家对GBS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我国及亚洲一些其他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及报道,提示在这些国家GBS也是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致病菌之一.

  •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赵侗玲

    目的:观察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45例,记录每例患儿基本资料及无乳链球菌的临床药敏情况.结果: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菌株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林霉素73.33(33/45)、红霉素64.44%(29/45)、左氧氟沙星42.22%(19/45)、利奈唑胺2.22%(1/45)、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结论: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青霉素尚未发现耐药性,故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首选药物.

  •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医院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徐蓉;周凯鑫;孙景勇

    目的 探讨临床引起新生儿血流感染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以及致病菌与黏附相关的毒力基因.方法 对分离自医院产科病房的6株无乳链球菌(其中4株分离自新生儿血液,2株分离自患儿母亲的阴道分泌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应用PCR方法检测其主要介导黏附相关的毒力基因,并进行荚膜多糖基因分型.结果 6株无乳链球菌其中编号7/13/37/66的4株无乳链球菌的药敏结果一致;而编号142/158的药敏结果一致.MLST分型结果显示菌株7/13/37/66的ST分型相同,均为ST-12,而菌株142/158则为ST-19.PFGE结果表明6株无乳链球菌中编号7/13/37/66的4株为同一克隆型,142/158为另一克隆型.编号7/13/37/66的4株菌为荚膜多糖基因型Ⅰb,编号142/158则为荚膜多糖基因型Ⅲ.编号7/13/37/66的4株菌含有bac、bca和alp2/3基因,编号142/158则含有ε基因;6株菌都含有PI-1和PI-2a基因.结论 本研究新生儿血流感染的无乳链球菌中,既存在着母婴垂直传播,又存在着克隆传播,可能为院内感染.6株无乳链球菌皆含有黏附相关的致病基因,可能在菌株的黏附和播散方面发挥着作用.医院应加强孕妇产前无乳链球菌的筛查以及医院感染的控制.

  • B 族链球菌检测在围产期孕妇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仉英;应春妹

    B族链球菌( GBS)是一种可导致围产期母胎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与晚期流产及早产、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疾病相关。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CDC )防治指南建议对所有妊娠35~37周的孕妇标本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GBS预防性治疗首选青霉素,不适应者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尚无可用于临床的疫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410-412)

  • 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彭捷;黄荣富;钟文;陈韡;齐育英

    目的 探讨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与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9月围产期孕妇送检的各类泌尿生殖道标本1 162份,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或中介的菌株做D试验检测,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 162份标本中分离出无乳链球菌229株,感染率为19.7%;不同标本类型间阴道分泌物检出率高,占22.0%;不同年龄段41岁~50岁患者感染率高,占28.4%;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率较低,均<10.0%;5年间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D试验阳性率为29.5%.结论 临床应重视对围产期孕妇无乳链球菌的筛查,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用药,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 孕晚期妇女定植无乳链球菌的三种筛查方法比较

    作者:李东;张树琛;时琰丽;李雪清;鲁炳怀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产妇生殖道/直肠内B族链球菌的定植情况,并通过比较常规普通细菌培养、显色培养及聚合酶链反应3种检测方法鉴定无乳链球菌(GBS )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3月31日医院就诊469例孕晚期妇女,于35~37孕周产前检查时或早产孕妇在入院时,取阴道下段1/3处分泌物及直肠拭子采用常规培养鉴定、显色培养鉴定及聚合酶链反应3种方法进行GBS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GBS检测阳性率与特异性及灵敏度,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9例孕晚期妇女经普通细菌培养检测阳性30例,阳性率为6.4%,增菌后的显色培养检测阳性41例,阳性率为8.7%,增菌后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45例,阳性率9.6%,增菌后的显色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率高于普通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菌后的显色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针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找到方法学之间的差异,增菌后的显色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对于GBS的筛查有更高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在临床上可选择使用该种方法进行筛查,更利于GBS的检出,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 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无乳链球菌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郭旭光;庄雅如;黄美淦;何淑君;夏勇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Rea-LAMP)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的方法,为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针对无乳链球菌纤连蛋白fbsB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恒温反应60 min,通过荧光信号实时检测无乳链球菌.结果 研究的反应体系在使用引物1时,扩增效果好;在10株相关菌株的检测中,除无乳链球菌出现很好的阳性外,其余菌株均为阴性;本研究检测无乳链球菌DNA的灵敏度可达到300 pg/μl.结论 Rea-LAMP检测无乳链球菌的特异性强、稳定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可用于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 嗜酸乳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交互作用

    作者:李桂军;周建娟;蔡文伟

    目的 对嗜酸乳杆菌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无乳链球菌间交互作用及pH、乳酸、乙酸、H2O2对其生长影响进行评价,为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经乳杆菌属短期治疗疗效不佳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嗜酸乳杆菌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混合培养;4种细菌经不同pH值培养基培养、不同浓度乳酸、乙酸、H2O2作用,检测其浓度变化.结果 嗜酸乳杆菌与3种菌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嗜酸乳杆菌抑菌作用时间、浓度依赖性;pH 3.5~5.0时,嗜酸乳杆菌增殖快,抑菌作用强;乙酸、H2O2对4种细菌均具强抑制作用;乳酸对嗜酸乳杆菌无抑制作用,对其他3种细菌均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 嗜酸乳杆菌主要是通过代谢产物乳酸等而不是H2O2直接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经乳杆菌短期治疗疗效不佳主要与阴道内乳杆菌定植数量不足、产酸能力低及阴道内存在耐酸的病原菌有关.

  • 无乳链球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丽民;吴先华;徐礼锋

    目的 为了解无乳链球菌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探究无乳链球菌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以指导临床医师治疗.方法 收集2010-2012年医院临床7 356例患者送检的标本,对其进行常规培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无乳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的菌株进行D试验检测,分析其耐药状况.结果 96株无乳链球菌中46株来自尿液,占47.92%,21株来自阴道分泌物,占21.88%,12株来自前列腺液,占12.50%;无乳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和头孢曲松均未发现耐药株,其中仅青霉素和头孢曲松出现中介菌株,中介率分别为20.83%和18.75%;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为6.25%;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5.21%和43.75%;对11株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和中介无乳链球菌D试验检测发现4株阳性,D试验阳性率为36.36%.结论 医院无乳链球菌主要分离自泌尿道和生殖道系统,非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分离株比例逐渐上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较强,此外,加做D试验可有效避免临床不合理使用克林霉素.

  • 临床患者感染无乳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伍婷婷;闵小春;王威

    目的:了解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无乳链球菌分离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感染标本,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双纸片协同试验(D试验)确定其耐药表型。结果分离的118株无乳链球菌主要分离自妇产科,占36.4%,标本主要来源于阴道分泌物,占36.4%;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58.5%和53.4%,其中耐药表型以 cMLSB型为主,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次之,为22.0%;2011年分离的无乳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28.6%,高于2010年的12.2%(P<0.05);其中未发现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青霉素仍可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物应用价值应重新评价,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给予重视。

14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