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恩度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作者:臧淑伟;丁红娟;刘冬梅;彭光群

    恩度为新上市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类生物制品,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的迁移,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了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也就是说"饿死了"肿瘤细胞,继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的目的.

  • 三种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翟笑枫;吕祥;顾伟;宋长城;李柏

    目的 探讨蜂毒素、去甲斑蝥素、蟾毒灵3种抗肿瘤中药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检测其量效关系,比较其抑制血管生成所需浓度与抑瘤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3种药物在不同浓度、时间对人肝癌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观察量效、时效关系.结果 3种药物对ECV304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蜂毒素在24、48和72 h抑制ECV304细胞的IC50分别为7.64、4.25和2.64 μg/ml,去甲斑蝥素为271.52、108.83和80.76 μg/ml,蟾毒灵为1.104、0.355和0.0905 μg/ml.结论 蜂毒素、去甲斑蝥素、蟾毒灵有明确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双雪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就世界平均水平,COPD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肺血管重塑在COPD进展到肺动脉高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endostar)是一种特异性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能特异地作用于内皮细胞,尤其是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控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抑制其迁移,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3].本研究拟建立CO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OPD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中VEGF和HIF-1α表达的影响,为COP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剂-Endostatin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义;汪军远;刘江秋

    近年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肿瘤形成、生长、浸润及转侈的关键是肿瘤血管化.肿瘤生长需要血液提供氧气和营养,没育新血管生成,肿瘤维持微小状态不会对人体产生生命危险[1].体内的新血管生成是由许多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控制的,它们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起调控作用[2,3].抑制肿瘤的新血符生成对治疗肿瘤很重要[4].目前已发现几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在实验室肿瘤模型中有很强的治疗作用.美国的Entremed公司其主推药物Endostatin因其显著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 99Tcm-血管抑素在荷乳腺癌小鼠体内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应

    作者:张金赫;尹吉林;徐海峰

    目的:血管生成是肿瘤新陈代谢过程的必要部分,血管抑素是一种强力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用99Tcm标记血管抑素,探讨将其用于评价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10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核医学科实验室完成.无菌操作下用氯化亚锡还原法进行血管抑素的99Tcm标记,对其产物进行标记率及放化纯测定;对荷乳腺癌EMT6瘤株的Balb/c小鼠,用不同剂量的未标记血管抑素对肿瘤局部注射,然后对小鼠尾静脉注射9Tcm-血管抑素,6 h后进行平面显像,用计算机勾划感兴趣区,计算瘤/非瘤(T/NT)比值,观察显像情况与不同剂量血管抑素处理的关系.结果:99Tcm-血管抑素可使荷乳腺癌EMT6瘤株的Balb/c小鼠体内肿瘤清晰显像;经不同剂量未标记血管抑素预处理的小鼠,其T/NT比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1.178,P=0.000,v=19),图像的T/NT比值与血管抑素的用量在统计学上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r=-0.920,P=0.080).结论:99Tcm-血管抑素在荷瘤小鼠体内可浓聚于肿瘤,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与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99Tcm-血管抑素有可能在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评价中发挥作用,为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奠定理论基础,为肿瘤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理论数据.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METH-1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宋革;张阳;葛坚;张燕;江儒章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在293细胞制备高滴度的病毒.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自真核表达载体pMD18-T-METH1中酶切出METH1基因,亚克隆至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盒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形成转移质粒pAdTrack-CMV-METH1,在大肠杆菌BJ5183内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载体pAd-METH1.以pAd-METH1为模板,经DNA测序正确后,用PacI酶切线性化pAd-METH1,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①构建了携带外源基因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穿梭载体pAdTrack-CMV-METH1.②制备了METH1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METH1.③METH1重组腺病毒可感染293细胞并在293细胞中进行有效的复制.结论: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能够快速构建腺病毒载体,制备高滴度重组病毒,为METH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作者:李若玢;欧阳媛;平文萍;张琪;王晓玉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与万方数据库,收集和评价国内外从建库至2016年1月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常规化疗相比较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资料、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RCT,2028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结果显示:(1)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组较常规化疗组(对照组)可延长总生存期(OS)[HR=0.87,95%CI(0.76,0.99)]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HR=0.56,95%CI(O.47,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安全性结果显示:≥3级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抑制剂联合化疗组≥3级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较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anti-V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组≥3级蛋白尿及≤2级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抗促血管生成素(anti-ANG)抑制剂联合化疗组≤2级外周水肿发生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提高复发性卵巢癌患者OS及PFS,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化疗组相当.不同作用机制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差异.

  •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蒋红清;李亚里;邹杰;徐兰枝;汪淑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为从抗血管生成途径治疗EMs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4月取因EMs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重度复合性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建立EMs鼠模型.接种后第3周治疗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重组人内皮抑素YH-16[YH-16组,2m/(kg·d)]、沙利度胺[thalidomide组,50mg/(kg·d)]、整合素avβ3单克隆抗体LM609[LM609组,250μg,每周2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anti-VEGF组,3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连用14d;每隔2d测量异位病灶体积1次;治疗结束后病灶组织称重,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每组SCID小鼠各10只.结果 SCID小鼠皮下种植EMs模型内膜存活率高且观察方便;各治疗组病灶体积增长缓慢,并且YH-16组用药后期病灶体积有缩小趋势;YH.16组、LM609组和anti-VEGF组病灶重量及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治疗组腺体萎缩,结构不完整,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各治疗组MV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生成抑制剂对EMs异位病灶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抗血管生成治疗EMs的策略具有可行性.

  • TNP-470和DDP联用对小鼠腹水瘤腹水生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秀华;张阳;吕申;蒋葵;孙传恕

    目的:为了验证0-(氯乙酰-氨甲酰基)烟曲霉醇(TNP-470)和顺铂(DDP)联用的增效作用.方法:将64只615小鼠腹腔内接种腹水瘤细胞株后,随机分为4组,然后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第1组),DDP(第2组),TNP-470(第3组)及联合用药(第4组),观察瘤细胞株对各组小鼠的腹水生成,瘤细胞数,存活率及生存时间.结果:DDP,TNP-470及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抑制615小鼠腹水的生成,减少瘤细胞数量,延长生存期(P<0.05);联合用药组与其它3组比较在瘤细胞计数和瘤细胞存活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时间方面,联合用药组延长明显;在用药过程中,联合用药组可引起体重下降,但停止用药后体重又可逐渐得到恢复.结论:TNP-470,DDP对小鼠腹水瘤腹腔种植后腹水的生成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NP-470和DDP联用能起增效作用;体重下降这一副作用是可逆的.

  •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大鼠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毕建斌;孔垂泽;孙长成;李泽良;孙志熙;张祥华;竹中生昌

    目的: 观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大鼠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BBN诱导大鼠膀胱癌形成,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 30 mg腹腔注射,每周2次,观察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增殖指数(PI)、凋亡指数.结果:应用TNP-470实验组的MVD 为(15.31±3.66)个/mm2,明显低于对照组(22.81±7.69)个/mm2(P<0.01);PI范围:对照组为5.2%~41.1%,平均21.7%;实验组为9.6%~21.6%,平均15.0%,差别有显著性(P<0.05).凋亡指数范围:对照组为1.0%~4.3%,平均2.3%;实验组为1.1%~20.7%,平均6.81%,差别十分显著(P<0.01).结论:TNP-470能抑制大鼠膀胱癌的增殖,同时增强其凋亡或坏死.

  • 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发现谈福克曼的科研思维

    作者:江晓玲

    1 奇怪的现象--问题的发现60年代初期,福克曼和他的同事在研究无细胞的血代用品使培养中的甲状腺细胞保持存活的能力时,在甲状腺表面放了少量兔子的黑瘤细胞.根据使用正常血液组织培养的经验,他们设想黑瘤细胞会迅速生长下去.结果却出乎他们意料:当黑瘤细胞长到形成豌豆大小的肿瘤时,便停止生长了.

  • 索拉非尼和沙利度胺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郭振亚;叶军锋;谢乾坤;王广义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和沙利度胺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孵化7d的白皮种蛋做成CAM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索拉非尼组、沙利度胺组和联合用药组.加药处理后继续孵育2d,剪取CAM并固定标本,镜下拍照,计算CAM血管覆盖率.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沙利度胺和索拉非尼组血管覆盖率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30.2±2.9)% vs(38.3±2.7)%;(26.5±2.1)% vs(38.3±2.7)%,P值均<0.05],联合用药组与沙利度胺组、索拉非尼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6±1.5)%vs(30.2±2.9)%;(12.6±1.5)% vs(26.5±2.1)%,P值均<0.05].结论 索拉非尼、沙利度胺均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而联合用药可使抗血管效果更加显著.

  • TNP-470和MMC联合应用对鼠结肠癌生长和肝转移的作用

    作者:所剑;徐越超;金洪娟

    目的:研究O-(氨乙酰-氨甲酰基)烟曲霉醇(TNP-470)和丝裂霉素(MMC)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生长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结肠癌的原位生长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NP-470组、MMC组及联合用药组(TNP-470+MMC).结果:4个组瘤重分别为(499±247)、(478±180)、(275±80)和(255±65)mg,肝转移率分别为87.5%、25.0%、75.0%和12.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抑制作用明显(P<0.01),且治疗后各组裸鼠活动良好,无明显体重减轻.结论:TNP-470与MMC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的生长及肝转移的抑制有协同作用,且未加重TNP-470引起的体重减轻等毒副作用.

  • 氨基胍对小鼠移植性胃癌的影响

    作者:王广义;顾建华;吕国悦;孟宪瑛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AG)对皮下接种MFC胃癌细胞株小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50只皮下接种MFC胃癌细胞株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接种后24 h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丝裂霉素组(每周注射2次,每次0.7 mg·kg-1,MMC组)、小剂量AG组(50 mg·kg-1·d-1,AGL组)、大剂量AG组(150 mg·kg-1·d-1,AGH组)、丝裂霉素与AG联合给药组(MMC每周注射2次,每次0.7 mg·kg-1,AGH150 mg·kg-1·d-1,MMC+AGH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2周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NO含量;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MVD)、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分析它们与AG抑瘤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联合用药组抑瘤率为52.9%,AGH组为47.1%.联合用药组MVD为(8.8+2.6)%,AGH组为(21.2士12.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VEGF阳性率为(2.1士1.4)%,AGH组为(4.8士1.6)%,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联合用药组iNOS阳性率为(2.4士1.1)%,AGH组为(3.8+0.9)%,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血浆中NO含量为(46.6士2.3)μmol·L-1,AGH组为(12.9±2.0)μmol·L-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G通过抑制iNOS活性,减少NO的生成,阻断其效应途径及VEGF的产生,抑制肿瘤血管增殖,导致肿瘤坏死增加,且对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亦从肿瘤间质血管方面间接证实了VEGF和iNOS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 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晓菀;金香子;张学武

    [目的]探讨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芹菜素组、小、中、大剂量(5,10,20 μmol/g)TTF1组,药物干预21d后处死裸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以Weidner微血管计数法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环氧合酶-2(COX-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KDR.[结果]大、中、小剂量TTF1组MVD明显下降,肿瘤组织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有关联.

  •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8例临床观察

    作者:申宗利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约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是治疗MM的常用方案,国内外报道采用VAD方案治疗MM取得了较好疗效.但部分患者存在原发耐药或缓解后复发.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也是免疫调节剂,近年来发现它对MM等多种肿瘤具有抗瘤活性,并且对难治者、复发者也有效.我院自2004年10月以来采用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MM患者1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张妮娜;卜平

    自从人们认识到实体瘤的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后,各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应运而生,为肿瘤治疗开创了新视角.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势在于:(1)作用的靶是具有遗传稳定性的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2)药物易于到达靶细胞,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其在肿瘤组织内的聚集浓度;(3)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等.目前已有二十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本文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根据其作用原理,将其分为细胞内作用和细胞外作用两类.分述如下:

  • 内皮他丁--治疗前列腺癌的 AR 抑制剂

    作者: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著名国际期刊PNAS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他丁( Endostatin )除了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还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雄激素受体( AR)的转录活性。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讨内皮他丁的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血管生成抑制剂在防治乳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研究

    作者:康德新;王国才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在防治乳癌术后转移及复发的疗效.方法:乳癌Ⅰ~Ⅱ期的病人随机分组.术后应用Neovastat 20mg/kg 口服6~8个月共122例(甲组),对照组(乙组)共145例,甲乙两组其余治疗相同,术后3~6年随防. 结果:甲组术后转移及复发率为8.47%,乙组术后转移及复发率为 34.28%. 结论:乳癌术后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放化疗联合应用可降低其术后的转移及复发率.

  • 和厚朴酚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雷晓溪;刘苏;鄢秀菊;王强

    目的:观察和厚朴酚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氧诱导幼鼠建立视网膜NV模型.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和厚朴酚100 mg/kg和50 mg/kg,每日2次共5 d;对照组注射等量BSS.视网膜铺片了解血管改变;组织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VEGF和MMP-2表达.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密度降低,新生血管数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胞核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大剂量组减少更显著.治疗组视网膜VEGF和MMP-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大剂量组更少,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和厚朴酚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呈剂量依赖关系.

365 条记录 7/19 页 « 12...45678910...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