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德尔菲法筛选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
目的:整理出一组较公认的、标准的、规范化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在前期古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专家问卷调查表.共进行2轮问卷调查,分别向全国专家发放100份、66份调查问卷,并对问卷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第一轮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6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66%,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2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轮共发放问卷66份,实际回收5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3.6%,权威系数为0.87,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家代表性强,积极性高,权威系数及协调性好,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可取.
-
针刺与康复手法治疗中风肩关节半脱位43例
在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中极易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的异常模式状态,尤以肥胖、体虚、年老、瘦弱者为多见,直接影响着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近几年笔者采用了针刺与康复手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告于下.
-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
-
动式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统的机能改变,均易导致平衡失调[1],同时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表现为步态异常、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3].这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动式站立床作为一种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有关动式站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取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动式站立床训练,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
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脑外伤后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脑外伤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除了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康复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我科对脑外伤患者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24例.在原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根据小儿天性活泼多动的特点,将娱乐游戏寓于康复治疗中,配合心理治疗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指导性强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病残率高达70%-80%,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如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降低其生存质量.
-
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
由于脑卒中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约40%的患者会遗留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而丧失自我照料能力而需要家人或亲友的照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对患病的家人进行照顾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尤其强调以患者配偶,长子及其配偶应承担主要的照料任务,而其他子女也常需要分担部分照料任务.而这种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照料者,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专业训练和知识、不能得到应有社会资源的支持而出现难以满足被照料者需求的情况,从而使家庭照料者承受较大压力并进而对其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本文旨在通过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料者的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态,以为后续干预研究提供基础.
-
改善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早期干预方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主要致残性疾病,由于肌张力异常导致肌肉协调运动障碍,除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外,26%-100%的患儿合并口运动功能障碍[1],并因此造成进食困难、言语构音障碍,影响儿童的营养、体格发育以及语言发展.本文对脑瘫患儿进行口咽运动及进食能力早期干预训练的经验做简要介绍.
-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致残者有中枢性偏瘫以及言语、认知、心理等障碍,以中枢性偏瘫为主.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异常的痉挛模式,头部轻度旋转,面朝向健侧,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篮子状,躯干肌痉挛,患侧下肢伸肌痉挛,迈步时呈踮脚、向外摆动划圈的步态.针对这一特点,我院康复科采取一系列康复手段治疗脑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作用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9例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9例则接受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肢体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
老年人震颤麻痹的护理干预
震颤麻痹亦称帕金森氏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体形成为特征[1].临床表现为静止时手、头、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以及步态平衡障碍等.此外,还可出现吞咽、发音困难,便秘、唾液过多、轻度痴呆.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疾病晚期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加之吞咽协调功能不良和长期卧床极易发生摔伤、坠床、误吸、压疮等并发症,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7例患者,护理中预见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本组病例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针药联合方法 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中风同时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刺加中药联合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MAS、FMA、MBI评分的变化,分析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采用针药联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情况.
-
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选择 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住院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病患72例,冠心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全部患者ECG均有不同程度的ST-T缺血性改变,二维超声可见缺血区心室壁运动异常,其中有条件做冠状动脉照影示相关血管50%以上狭窄,同位素心脏显像示有灌注充盈缺损;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MRI 证实,伴随相应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平均年龄(58.15±12.82)岁,其中男50例,女22例,按住院时间顺序进入通心络治疗组(Ι组)48例,安慰剂对照组(П组)24例.
-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脑卒中通常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可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217/10万,全国每年发病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可降低致残率,减少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生存质量,使之早日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
-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我院用针刺治疗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5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骨康宁治疗骨质增生性关节炎105例临床观察
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改变过程中产生的骨赘生物.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背、腿痛和麻木感,严重者起居困难,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症的发生越来越多.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尚不令人满意.笔者用骨康宁胶囊治疗105例,报道如下.
-
脑转移瘤患者放射治疗的护理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恶性肿瘤中约25%~40%发生脑转移.脑转移瘤多原发于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以及肾癌,其中50%~60%为单发,20%~30%为多发[1].为了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放疗对于大多数脑转移瘤的缓解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2],我院2011年1月~ 2012年1月收治32例脑转移瘤患者,现将放疗期间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脑转移瘤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2 ~~74岁.原发灶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肺癌12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1例,淋巴瘤1例,黑色素瘤1例,右臀部术后肺转移脑转移1例,脑瘤术后转移11例.脑转移瘤均经增强CT或MR1确诊,治疗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
-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系脑血管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而且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症.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1周的患者73%~86%有瘫痪,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1~2].
-
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对小儿脑瘫预后的影响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以前出现[1].脑瘫是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坚持康复训练.因此,非常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我院2000年8月~2006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108例,对出生后即接受健康教育的脑瘫患儿家长与脑瘫确诊后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儿家长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