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6-2012年全国19省三带喙库蚊监测研究

    作者:刘小波;吴海霞;殷文武;郭玉红;任东升;王君;刘起勇

    目的 了解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2年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用诱蚊灯法对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5种生境的三带喙库蚊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总体平均密度为0.82只/(灯·h).在19个监测省份中,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及华南地区的湖南省和湖北省三带喙库蚊密度相对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华南地区5-6月该蚊密度较高,西南地区6-8月密度较高,华东、华中、华北及西北地区7-8月密度较高,而东北地区8-9月密度较高.5种生境间的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牲畜棚和农户该蚊密度相对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年际波动现象,其中2010年高,2012年低.三带喙库蚊密度的季节高峰呈现单峰型,牲畜棚7月高,而农户6-8月高.结论 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全国三带喙库蚊密度总体水平、地区差异、生境差别、年际波动、季节消长等特征,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上海市居民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赵金镯;李丽;钱春燕;蒋蓉芳;宋伟民

    目的 观察上海市居民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时空变化趋势,同时,了解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居民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市区内A、B两个居民区,A居民区为普通居住区,B居民区为交通繁忙区.在交通主干道侧向距离0、50、100和200m设4个监测点,于2010年4月、7月和10月及2011年1月使用AM510细颗粒物监测仪对两个居民区的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进行监测,每个月份连续监测10天.每天7:30~10:30同步监测,分析同一居民区大气细颗粒物浓度随道路侧向距离的变化,并比较A,B两个小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结果 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细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趋势都呈双峰型,一个峰在上午8:00,另一个峰在晚间19:00,与居民上下班高峰呈一致性.随距离交通主干道侧向距离的增加,居民区内细颗粒物水平呈降低趋势.交通状况不同的居民区细颗粒物污染有明显差异,B居民区由于地处交通繁忙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也较高.结论 上海市居民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处于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对细颗粒物污染有明显影响.

  • 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

    作者:刘志涛;吴少雄;万蓉;赵世文;张强;王晓雯;李娟娟;阮元;余思洋

    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野生蕈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运用Map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蕈中毒事件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图,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Ⅰ系数探测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空间分布模式,后用局域自相关Gi*统计量探测聚集位置与属性.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211起,每年中毒高峰为5~9月.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景洪市为野生蕈中毒高发区域.中毒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滇西北、滇东北扩散.结论 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上存在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蕈中毒的防控措施.

  • 中国西南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变迁研究

    作者:王鲁茜;阳波;闫梅英;唐雅清;刘重程;王瑞琴;李飒;马琳;阚飙

    目的 分析云南、贵州、广西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迁规律.方法 收集3省(自治区)2001-2012年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统计学方法分析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1-2012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01-2006年发病率由30.15/10万降至10.83/10万(年均发病率21.12/10万);2007-2012年发病率趋于稳定,波动于4.75/10万~6.83/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73/10万).夏秋季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高发季节.发病地图显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聚集性明显:云南、贵州两省的高发县集中于玉溪至贵阳的带状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发县集中于桂林地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显示,2001-2003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一级聚集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遵义、安顺等县(市);2004-2012年一级聚集区迁移并固定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等县(市).结论 我国西南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聚集区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中部的带状区域.2004年以后主要发病聚集区由贵州省转移至云南省.

  • 湖南省2006-2014年戊型肝炎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刘意;梁维君;李俊华;刘富强;周桂凤;查文婷;郑剑;张国超

    目的 探讨2006-2014年湖南省戊型肝炎(戊肝)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戊肝病例数据.应用ArcGIS 10.2及SaTScan 9.1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6-2014年湖南省累计报告戊肝病例7 124例,死亡病例3例,年均发病率为1.22/10万,以55岁以上发病为主(22.42/10万),绝大多数病例是农民(54.15%).戊肝在湖南省各县(市、区)的发病情况不一,高发地区主要为湘北、湘西部地区,发病较低的地区则为湘中、南部等地区.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各县(市、区)戊肝的发病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Moran's I均为正值,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31个县(市、区)戊肝发病率高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扫描出7个聚集区域,一级聚集区域位于2012-2014年的湘西地区;二级聚集区域位于2011-2014年的湘北地区.结论 2006-2014年湖南省戊肝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湘北和湘西部地区较其他地区聚集性高.

  • 上海市2006-2016年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陈想想;施阳;陆一涵;陈越火;陈恺韵;任宏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上海市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空间聚集性和时空分布特征,为戊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戊肝发病数据和医疗机构诊疗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测绘院提供,地图比例为1∶750 000.采用ArcGIS 10.1软件对戊肝发病数据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4软件对戊肝发病数据的时空聚集性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6-2016年上海市累计报告戊肝病例6 048例,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戊肝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区域主要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特征.结论 掌握2006-2016年上海市戊肝发病数据的空间分布特点、时空聚集区域等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戊肝,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 河南省2014-2016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尤爱国;杜燕华;黄学勇;王海峰;苏佳;刘洋;许汴利

    目的 探讨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河南省SFTS疫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分布特征,采用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PHGIS) 1.7.0软件绘制SFTS空间分布图.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14-2016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2 781例,死亡34例,平均病死率为1.22%.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TS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66%,5月为发病高峰.春、夏、秋季发病多于冬季.病例分布在8个地市26个县(区).病例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信阳市发病多,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7.59%,其年均发病率为17.22/10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率(0.98/10万)水平(P<0.01).6个县(区)有死亡病例报告,占病例报告县(区)总数的23.08%.河南省SFTS存在局部空间区域高度聚集和个别县(区)散在发生两种发病模式.河南省报告SFTS病例的县(区)数逐年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由南向北逐渐扩散趋势.结论 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性特征,应针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 山东省2004-2012年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杨丽;寇增强;毕振旺;张鲁燕;郑丽;赵仲堂

    目的 探索山东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以2004-2012年山东省疾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收集的1 802例实验室确诊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专题制图、空间聚集性分析及时间聚集性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04-2012年山东省布病发病率由0.038 2/10万(35例)上升至0.620 5/10万(598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 1/10万.集中度分布M=0.375 3,3-6月高发(56.27%,1 014/1 802).布病发病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值为0.198 901(P=0.000 120),表明布病发病率在全省范围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2006、2007、2009-2012年山东省布病发病率为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LISA)发现8个县(区)为“高高”(HH)聚集,经LISA可视化显示,山东省西南部和北部为高发区,与发病率较高地区空间分布一致.一类聚集区是以鄄城县为中心点、辐射半径为33.83km,RR=9.78;二类聚集区是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中心点、辐射半径为62.78km,RR=4.99,8处HH区均在两类聚集区域内.结论 2004-2012年山东省布病发病率上升明显,3-6月为流行高峰期,各县(区)发病率水平的空间分布非完全随机性,存在空间正相关,具有明显聚集性.

  • 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2005-2014年恙虫病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胤忠;李峰;徐慧;黄连成;顾振国;孙中友;严国进;朱叶江;汤池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盐城市沿海滩涂恙虫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气象、鼠类种群分布及生物学特点等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2005-2014年盐城市沿海滩涂地区恙虫病疫情、人口学以及气象学资料,并于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监测该地区鼠类种群分布及其密度、季节消长情况.采用Excel 2003、SPSS 16.0、MapInf0 11.0、Satscan 9.0和Stata/SE 10.0等软件,利用描述性方法、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法、自相关及互相关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恙虫病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鼠密度消长、气象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根据恙虫病发病数据建立Poisson回归模型.结果 (1)2005-2014年盐城市沿海滩涂地区恙虫病的发病呈间歇性逐年升高,2014年发病率为高(5.81/10万).呈现秋季高峰,11月发病率高(12.02/10万);滨海、大丰、响水县/市年均发病率高,分别为3.30/10万、3.21/10万和2.79/10万,沿海地区的12个乡镇为高发,发病率为4.41/10万至10.03/10万.(2)恙虫病可能存在3个发病聚集区域,分别为2012年10-11月大丰、东台和射阳县/市的25个乡镇、2014年10-11月响水县的5个乡镇以及2006年11月滨海县的6个乡镇.(3)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89.19%).鼠密度呈冬季(1月)与夏季(5-8月)2个高峰,分别为5.05%(1月)和8.05%(8月).发病月分布为每年的10-11月有一次发病高峰,每次发病高峰前1~2个月有一个鼠密度升高趋势,每次发病高峰前均有一个气温、降水量高峰.鼠密度消长、气温、降水量与恙虫病发病有统计学相关性.根据ZIP回归模型分析发病例数与降水、平均低气温、滞后3个月平均低气温呈正相关,与日照时长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结论 盐城市沿海滩涂地区存在恙虫病疫区,且有时空聚集性,并存在媒介生物和气象等流行因素,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甘肃省2009-2013年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时空聚集性探测研究

    作者:蒋小娟;孟蕾;刘新凤;刘东鹏;苟发香;魏孔福;李治平;成瑶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甘肃省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探测发病聚集区域.方法 利用甘肃省2009-2013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丙肝的发病率数据,使用GeoDa分析丙肝在甘肃省县(区)水平上的全局/局部自相关性,并用SaTScan软件探测其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09-2013年甘肃省丙肝发病率存在全局系相关性,局部自相关性分析,发病热点区域为金昌市、武威市、张掖市和兰州市部分县(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定西市、陇南市、平凉市、甘南州及酒泉市、庆阳市、白银市、天水市部分县(区).时空探测结果显示:2009-2010年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聚集区为天水市秦州区和麦积区,低发病聚集区大可能分布在定西市临洮县和临夏州的部分县(区).2011-2013年高发病聚集区为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兰州市和白银市的部分县(区),低发病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结论 2009-2013年甘肃省丙肝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集聚区和低发病聚集区分布随时间变化,高发病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西部.

  • 2012-2017年中国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的时空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榆;冯小飞;闻静;黑发欣;丁国伟;庞琳

    目的 比较2012-2017年我国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的时间及空间分布,分析两种疾病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2017年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数据,按照审核日期及现住址按年份和省份统计,并通过简单相关以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种疾病之间在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2-2017年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基本维持稳定,分别为201 622、203 155、202 803、207 897、206 832和214 023例;2012-2017年我国HIV/AIDS报告病例数呈平稳增长趋势,分别为82 434、90 119、103 501、115 465、124 555及134 512例.两者均居前列的省份为河南、广东、新疆、广西、湖南和云南.简单相关分析提示,2012-2017年,各年份、各省份的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数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值均>0.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数的相关系数rs和年份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966),其大小随着时间变化呈线性上升.结论 我国丙型肝炎与HIV/AIDS报告病例数在不同省份存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相关性,提示在疫情严重地区开展防治工作,特别是血液传播的防治措施可考虑将两者有机结合.

  • 云南省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孙烨;史超;李新楼;方立群;曹务春

    目的 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2013年云南省恙虫病报告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其“三间分布”特征,并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县区尺度上使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其流行相关因素.结果 2006-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8 980例,年均发病率2.46/10万,年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报告发病乡镇增至71.3%.疫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高峰为7-10月.女性年均发病率高于男性,儿童多发,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且病例中农民和学前儿童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云南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随着月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而先降后升,随着灌木面积的增加而先升后降.结论 应加强对云南省温暖湿润地区以及耕地、草地面积较大地区恙虫病的监测,尤其是针对儿童及农民等高发人群.

  • 山东省2010-201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郑兆磊;王珮竹;许勤勤;刘静;薛付忠;王志强;李秀君

    目的 了解2010-2016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今后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的方法对2010-2016年山东省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其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情况.结果 2010-2016年山东省HFRS共发病9 114例,年龄分布以30 ~ 70岁组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6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发病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发病率先增后减,形成了一次流行周期,发病高峰在2013年(1.87/10万).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山东省HFRS的高发聚集区由鲁东南地区集中后向鲁中地区扩散,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年末至2015年上半年,2016年发病和高发聚集情况均有所下降.结论 2010-2016年山东省HFRS存在流行和聚集情况,重点防控地区在鲁中和鲁东南地区.

  • 山东、安徽、江苏省2006-2013年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孙烨;方立群;曹务春

    目的 分析我国秋冬型恙虫病主要疫源地山东、江苏、安徽省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三省2006-2013年(安徽省为2008-2013年)恙虫病报告疫情资料,分析其“三间分布”特征,并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县区尺度上使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其流行相关因素.结果 山东、江苏、安徽省监测期间分别报告恙虫病病例2 968、2 331和3 447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39/10万、0.38/10万和0.94/10万,除安徽省2012-2013年发病率略有回落外,另两省年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期间,三省恙虫病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报告发病乡镇分别增至38.0%、48.2%和46.5%.疫情高峰均为10、11月.三省主要发病人群均为女性、老年人和农民,且农民的构成比在3个省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山东省家政家务人员、安徽省散居及幼托儿童也出现一定的上升趋势.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3个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随着月均温度升高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月降雨量的增加可降低恙虫病的流行风险;山东和安徽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还随着月相对湿度的增加而上升;山东和江苏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随日照时数的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特点;此外,山东省林区呈现较高的流行风险.结论 应加强3个省温暖湿润地区以及山东省森林茂密区域恙虫病的监测,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及农民等高发人群,以及山东省家政家务人员和安徽省的散居及幼托儿童等人群.

  • 中国大陆季节性流感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高燕;方立群;张勇;钱全;李亚品;徐翠玲;张烨;闫磊;杨华;柏延臣;杨红;曹务春;舒跃龙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流感活动时空分布和季节性的流行特征及流感病毒传播规律.方法 应用回顾性时空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流感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空间趋势面的方法,分析流感病毒在中国大陆扩散的总体空间趋势.结果 中国大陆流感活动具有两种季节性流行模式.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6-8月[儿科诊室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LI%)的RR=1.31,P<0.01;内科诊室ILI%的RR=1.74,P<0.01];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12月至次年1月(儿科诊室ILI%的RR=1.45,P<0.01;内科诊室ILI%的RR=1.45,P<0.01).中国季节性流感病毒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由南向北先后出现的趋势.结论 中国南方地区6-8月是流感防控重点时段,北方地区12月至次年1月是流感防控重点时段,同时应足够重视南方地区出现抗原变异株.

  • 我国2010-2016年新发现15岁及以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陈方方;郭巍;秦倩倩;蔡畅;崔岩

    目的 了解我国2010-2016年新发现≥15岁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我国2010-2016年新发现、报告年龄≥15岁的女性HIV/AIDS,采用Excel 2010、SPSS 19.0软件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ArcGIS 10.3软件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实现空间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我国新发现≥15岁女性HIV/AIDS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16 603例上升为2016年的26 196例,异性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84.25%(13 988/16 603)增至2016年的96.29%(25 224/26 196).≥50岁组病例数及构成比上升明显,由2010年的17.82%(2 959/16 603)增至2016年的38.10%(9 981/26 196).2010-2016年全局Moran'sI值为0.55(Z=51.46,P<0.001),表明我国新发现≥15岁女性HIV/AIDS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集中在我国西部和南部地区,覆盖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广东省、重庆市、河南省和湖南省9个省份.不同年龄组的热点区域变化存在差异,15~49岁组向西部边境、南部沿海地区移动,≥50岁组则由西南地区向北扩散.结论 我国新发现≥15岁女性HIV/AIDS存在空间聚集性且聚集性增加,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尤其在疫情上升地区,应关注该人群不同年龄组病例的空间分布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 山西省大同市2005-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驱动效应研究

    作者:杨祖荣;李雪;邵中军;马文涛;袁筱婕;吴克坚;刘昆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山西省大同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时空流行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布病的驱动效应,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大同市2005-2015年布病的报告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描述疾病流行特征;通过拟合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研究月值气象数据对布病发病季节性的驱动作用.结果 2005-2015年大同市共报告布病17 311例(死亡l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43/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季节性高峰集中在3-6月,占总病例数的48.40%;地区分布从东北部、东南部地区的传统流行区逐步向西扩大蔓延;DLNM分析结果显示布病发病在时间尺度上受蒸发量、降水量和气温影响显著,当月累积蒸发量为140 ~ 260mm、月累积降水量为20~60mm时,发病高峰滞后时间<1个月,月平均气温为-13℃时发病高峰滞后4-5个月.结论 2005-2015年大同市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在季节、人群和空间上具有明显流行特征;气象因素蒸发量、降水、气温对疾病发生驱动作用明显.

  • 传染病暴发预报

    作者:王秀峰

    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及时空分布与气候有关.随着气候环境资料积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传染病监督网络逐渐完善,以气候为基础的传染病暴发预报,从技术上考虑,增加了可行性.

  • 旴江喉科流派医家时空分布规律探析

    作者:谢强

    通过对旴江喉科流派医家群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时间分布,旴江喉科跨越时空近二千年,源于晋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现代;空间分布,旴江喉科分布地域空间有10个县市,以旴江流域的医药圣帮南城清江为流派发源地、戏曲名邦临川为流派兴盛地、印书名邑金溪为学术传播中心、政治重地南昌为人才传衍中心.旴江喉科名医辈出,学术繁荣,自晋代至民国有擅长喉科的医家96人、医门31门,迄今旴江流域16个县市均开设了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医生300余人.旴江喉科医家、传人及学术远播四方,对我国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探讨

    作者:李翠娟;烟建华

    随着西医学的引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又一直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突破口.人们普遍认为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1].其中证本质研究又是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的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期以突破.然而50年过去了,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我们为一时的成功而振奋鼓舞时,诸多困惑也伴随而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处.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