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氨基酸类递质水平的影响

    作者:闫丽萍;吴辛甜;殷忠勇;马骋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相应节段氨基酸类递质水平的变化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刺激大鼠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30 min,1次/d,共7d.测定手术后第10、16天机械痛阙和热痛阈;以OPA柱前衍生法+ 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谷氨酰胺(Gln)、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CCI后第10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均P<0.01);与CCI后10 d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脊髓相应节段Glu、Asp、Gln和GABA水平均升高(P<0.05,P<0.01),Gly和Tau的水平则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1),脊髓相应节段Glu、Asp、Gln、Gly和Tau的水平均被逆转(P<0.01,P<0.05),GABA的水平则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减少脊髓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促进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有关.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以及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影响

    作者:吴辛甜;梁伟;闫丽萍;王玲玲;马骋

    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以及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变化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AP-5)组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组,每组22只.采用SN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不结扎.电针组电针大鼠损伤侧“委中”“环跳”穴30 min,1次/d,AP-5组予AP-5 0.7 mg· kg-1·d-1腹腔注射,L-NAME组予L-NAME 60 mg · kg-1·d-1腹腔注射,连续7d.造模前及SNI后10 d、16 d分别测定机械痛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Ca2+]i的荧光强度;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CaMK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NI后10 d各组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P-5组和L-NAME组SNI后16d时机械痛阈值均升高(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背角[Ca2+]i浓度与CaMKⅡ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P-5组和L-NAME组脊髓背角[Ca2+]i浓度均被逆转(P<0.05,P<0.01),而CaMKⅡ的表达仅电针组被逆转(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下调脊髓背角[Ca2+]i浓度及CaMKⅡ的表达,继而抑制其一系列后效应有关.

  • 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大鼠脊髓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丽萍;侯保权;吴辛甜;王玲玲;马骋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大鼠脊髓相应节段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α-amino-3-ydroxy-5-methylisoxazole 4 propionate,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20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损伤侧“委中”与“环跳”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7d.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测定脊髓AMPA受体亚基1(GluR 1)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脊髓GluR 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GluR 1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GluR 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GluR 1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及其mRNA表达均被逆转(P<0.05).结论:电针能够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下调脊髓AMPA受体GluR 1的表达有关.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丽萍;吴辛甜;殷忠勇;Brian Jackson;李怡;马骋

    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和电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一氧化氮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进行结扎;模型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于CCI术后11~17 d时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进行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电针干预,刺激频率2 Hz,波宽0.6ms,起始电流强度1 mA,每10 min递增1 mA,刺激时间30 min,1次/d.于CCI前(基础状态),CCI后10、16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后17d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另取6只大鼠采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脊髓nNOS mRNA的表达.结果:CCI后10d,与基础值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与CCI后10d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抑制脊髓nNOS的活性有关.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以及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的影响

    作者:闫丽萍;钱长鑫;马骋;王玲玲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脊髓相应节段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以及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A P-5)组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组,每组20只.采用SN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损伤侧"委中""环跳"穴30 min,AP-5组予AP-50.7 mg·kg-1·d-1腹腔注射,L-NAME组予L-NAME 60 mg·kg-1·d-1腹腔注射,各组均1次/d,干预7 d.造模前及S N I后10、16 d分别测定机械痛阈,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脊髓组织cAM P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PKA、p-PKA、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cAMP含量与PKA、p-PKA、CREB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AMP含量和PKA、p-PKA、CREB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P<0.05);AP-5组和L-NAME组cAMP含量和CREB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而PKA与p-PK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AP-5组和L-NAME组cAMP含量和CREB表达水平升高(P<0.05),p-PK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下调病理状态下脊髓cAM P-PKA-CREB通路的功能有关.

  • 不同强度针刺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沈醉;邵晓梅;方芳;孙晶;房军帆;方剑乔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L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 mm×13 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 min后留针,15 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 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 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 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和前扣带皮层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

    作者:沈醉;王佳玲;温存;孙晶;房军帆;邵晓梅;方剑乔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的干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模型(B)组、2/l00Hz电针(C)组、弱刺激手针(D)组.后3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镜像痛模型.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采用旷场试验观察大鼠负性情绪行为,免疫荧光法计算各组前扣带皮层OX-42阳性细胞数量并观察形态变化.结果:SNL后12d,与A组比较,B、D组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5),B、C组大鼠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增加(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形状呈激活状态;与B组比较,C组双侧痛阈明显升高(P<0.05),D组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减缓(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形状呈静息状态.结论:弱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负性情绪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相关.

  • 电针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大鼠脊髓与背根神经节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跃光;闫丽萍;Brian Jackson;马骋;徐恒泽

    目的: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相应脊髓节段与背根神经节(DRG)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逐一进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空白组、假手术组(均为n=10)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待模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为n=10).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OPA柱前衍生法+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脊髓及其相应节段DRG内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水平的变化.结果:SN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在脊髓相应节段,其GABA和Tau含量均增加(P<0.05,P<0.01),Gly含量则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脊髓GABA含量进一步增加(P<0.05),Gly含量被逆转(P<0.05),Tau无明显变化;而在DRG、SNI手术使GABA和Gly水平均增加(P<0.01),Tau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Gly和Tau均被明显逆转(P<0.05),GABA虽也有逆转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同时电针组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及痛行为均明显减轻和改善.结论:电针通过有效地增加脊髓GABA和Gly的释放,同时抑制DRC内CABA和Gly的释放,可能是其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变化及鞘内注射甘珀酸的镇痛作用

    作者:王新红;马岚;熊鹰飞;江山;段丽;曹荣;高蓓;赵钢;饶志仁

    目的 研究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缝隙连接蛋白家族(Cx)中Cx43和Cx32的表达变化,以及鞘内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CBX)的镇痛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手术前1d、术后3d、5d、10d、20d和30d,观察大鼠行为并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15只大鼠于术后10d、20d、30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印迹检测,另15只大鼠于术后10d、20d、30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腰段脊髓背角内Cx43和Cx32表达的变化.有10只大鼠先进行鞘内插管,后行SNI手术,术后20d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CBX,观察大鼠PWMT的变化. 结果 SNI大鼠手术侧PWMT阈值较非手术侧或假手术组明显降低,术后20d达低值.SNI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内Cx43、32表达增多,明显高于非手术侧和假手术组背角.鞘内注射CBX 3h后,PWMT平均阈值由(2.5±1.0)g上升到(20.0±3.2)g,有抑制效应, 而生理盐水组则无抑制效应.结论 脊髓背角内的缝隙连接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 大鼠延髓内脏带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

    作者:马岚;王新红;曹荣;赵钢;饶志仁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方法 25只成年 SD 大鼠,其中15只为接受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组,5只作为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在术前、术后10d、20d、30d(每时段5只)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变化;应用抗Fos蛋白与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抗Fos蛋白与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单一或双重免疫荧光法染色,Confocal显微镜下观察延髓MVZ内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Fos/ 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以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数. 结果 SNI组大鼠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0d其痛敏增高(PWMT值降低),20d痛敏达到高峰(PWMT值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术后MVZ内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激活型,GFAP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孤束核及腹外侧区的Fos/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值显著增高,SNI术后20d达到高峰. 结论 SNI术后MVZ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被激活.

  • 医用臭氧通过下调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核因子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β的表达发挥镇痛效应

    作者:马旭保;上官军发;孙建民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OZ)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核因子κB(NF-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d(IκBα)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CCI法复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0.8、0.4、0.2ml)的OZ予以干预,用Von Frey纤维丝机械刺激触痛仪及冷板测痛仪测定不同剂量OZ对CCI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与冷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剂量OZ对CCI大鼠脊髓组织NF-κB p65、IκBα及IKK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CC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组比较,OZ0.8、0.4ml剂量升高CCI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冷缩足反射阈值(P <0.05,P<0.01);OZ 0.8、0.4ml剂量可下调CCI大鼠脊髓组织NF-κB p65、IκBα及IKK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0.05,P<0.01).结论 OZ对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 p65、IκBα及IKKβ的表达有关.

  • 电压门控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作者:董辉;胡三觉

    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非特异性的通道阻断剂是神经病理性痛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由于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使用.近研究揭示了几种主要在外周感觉神经系统中表达的VGSC的亚型与神经病理性痛密切相关,发展特异性的通道亚型阻断剂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重要研究方向.

  • 神经病理性痛的交感-感觉耦联作用

    作者:徐晖;胡三觉

    周围组织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自发性疼痛、触刺激诱发痛和痛觉过敏等慢性痛症状。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发展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进而造成神经病理性痛。本文对目前关于交感-感觉耦联作用及其受体、细胞内和神经机制进行综述

  •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海马NF-κB减轻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作者:徐海龙;齐敦益

    目的 评价白藜芦醇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应.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二甲基亚砜组(sham+ DMSO)、假手术+白藜芦醇组(sham+ Res)、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 DMSO组、CCI+白藜芦醇组(CCI+ Res).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做结扎,其他各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术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CCI术后5d,分别经侧脑室注射DMSO 5μl和30 μg Res(溶于DMSO5μl),注射时间20s,留针5min.手术前,给药前,及侧脑室给药后1、7、14 d应用热辐射仪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WL),同时测定海马星型胶质细胞和NF-κB p65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sham+ DMSO组相比,CCI+ DMSO组各时间点TWL缩短,热痛阈(WTL)降低(P<0.05),CCI+ Res与CCI+ DMSO组相比TWL延长;同时海马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受到抑制,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 白芦藜醇可以减轻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星型胶质细胞活化,抑制NF-κB p65表达有关.

  • 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党江坤;吴艳;曹红;黄葱葱;陈果;李军;宋学军;连庆泉

    目的:建立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即普通饲料组,n=10),B组(实验组,即高脂高糖组,n=50).A组以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单次空腹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B组高脂高糖喂养8周诱发胰岛素抵抗,继以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 mg/kg、35 mg/kg、40 mg/kg)腹腔注射1次,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体重、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的变化.结果:高脂高糖饮食8周,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空腹胰岛素浓度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无变化,血糖未升高.注射STZ后,30 mg/kg剂量组血糖升高但不能长期维持;40 mg/kg剂量组血糖较高,死亡率高;35 mg/kg剂量组血糖中度升高且相对稳定,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敏感性均降低,其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均低于基础值和对照组(P<0.05).结论: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联合腹腔注射STZ 35 mg/kg可以建立理想的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

  • 咪达唑仑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

    作者:樊超;马克涛;杨越;李丽;陈梦洁;朱贺;司军强;魏丽丽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咪达唑仑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A receptor,GABA-AR)激活电流的调控作用.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假手术、CCI组、正常组GABA-AR激活电流的变化、以及咪达唑仑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后GABA-AR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CCI组GABA(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由GABA (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咪达唑仑(0.03~100 μmol/L)对CCI组GABA-AR激活电流均有增强作用,且随咪达唑仑浓度升高,对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率逐渐升高,3.00 μmol/L咪达唑仑时达峰值(P<0.05或0.01).结论:在CCI组中,DRG神经元GABA-AR功能的改变导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的减弱可能是疼痛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咪达唑仑对CCI组GABA-AR功能有增强作用,增强GABA-AR参与突触前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在脊髓水平产生镇痛的机制之一.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的改变

    作者:邓伦斌;姚磊;王贺春;曹晓杰;万有;韩济生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细胞电生理特征的改变.方法: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运用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结果:引起损伤侧DGR中、小直径神经元兴奋的基强度降低,动作电位爆发阈值下降,小直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宽,自发放电的细胞比率明显升高.结论: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这可能是引起动物神经病理性痛敏的原因之一.

  • 鞘内注射AIP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CREB的影响

    作者:成信之;万燕杰;徐静;曾因明

    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 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n=8):SNI组,Sham组,NS组,AIP组,后两组分别于术前20 min鞘内注射10μl的生理盐水或10%的AIP.于术后1d、2d、3d、4d、6d、8d、10d、14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分别于术后1d、3d、7d取大鼠脊髓腰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n=6)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pCaMKⅡ的表达;Western blot法(n=4)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结果:术后1~3d AlP组大鼠MWT较NS组明显升高(P<0.01);术前鞘内注射AIP在术后1d、3d能够使脊髓背角pCaMKⅡ的表达减少,同时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CaMK Ⅱ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其作用部分通过CREB介导.

  • 臂丛全干不同损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痛行为学变化

    作者:丛锐;刘妍;徐晖;赵睿;张航;游思维

    目的:比较大鼠单侧臂丛全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双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将12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全干切断伤和根性撕脱伤两组,以右侧为手术侧,术前及术后第3d、7d、14d和第28 d检测大鼠双侧后足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缩足闽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术前3项痛行为学指标在同一组动物双侧后足间和两组大鼠间无显著差异.与术前相比,切断伤组双侧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显著降低(P< 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显著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双侧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双侧令刺激诱发痛评分则显著增高(P<0.05),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同组大鼠3项检测指标在术侧和健侧后足之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单侧臂丛全干切断伤仅诱发双侧后足冷刺激诱发痛,而全干根性撕脱伤不但诱发更为严重的冷刺激诱发痛,还导致双侧后足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第28d.因此,臂丛全干根性撕脱伤较切断伤更适合作为臂丛全干损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 巴氯芬抑制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功能

    作者:丛丽娜;张传林;陈梦洁;成洪聚;马克涛;朱贺;司军强;李丽

    目的:观察巴氯芬干预前后GABAA受体γ2亚基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Injury,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的功能和表达变化.方法:制备CCI模型,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以灌胃的方式给予CCI模型鼠巴氯芬干预14天,取大鼠L4~L6 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变化.结果:(1) CCI模型大鼠的TWL比正常组明显缩短,巴氯芬干预组模型大鼠的TWL较CCI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2)巴氯芬抑制CCI模型大鼠D 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P<0.05); (3) CCI手术侧和手术对侧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量下调(P<0.05),但是磷酸化γ2亚基表达量上调(P<0.05);巴氯芬干预后的GABAA受体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下调,磷酸化的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上调.结论: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GABAA受体γ2亚基发生磷酸化可能是GABA介导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减弱的原因之一,而巴氯芬可能通过磷酸化GABAA受体γ2亚基抑制GABAA受体功能.

172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