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 CT 三维重建技术对290例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研究

    作者:周惠芬;沈广澍;尹鑫;丁曙晴;王玲玲;丁义江;杨旭;邹洋洋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率和变异类型,引起临床医师对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重视,为研究取穴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90例行盆腔 CT 检查患者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情况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骶后孔(八髎穴)的总变异率为20.34%(59/290),变异类型包括椎体个数变异型(4椎变异、6椎变异)、融合变异型(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椎4变异)和混合型。结论:椎体个数变异型会导致骶神经数量变化,融合变异型和混合型会加大取穴难度,而髂后上棘一般不会发生变异,用于八髎穴取穴定位更佳。髂后上棘连线多位于上髎水平线上;髂骶距中点多位于中髎水平线上。

  • 颌面部整形修复中CT三维重建测量的应用分析

    作者:常虹

    目的:分析颌面部整形修复中 CT 三维重建测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50例,全部病例给予螺旋 CT 三维重建测量进行诊断。结果螺旋 CT 和三维重建的50例病例中,单一骨折31例(鼻骨骨折6例、上颌骨折5例、颧骨骨折7例、下颌骨骨折5例、筛骨骨折8例)。其中复合骨折19例(上颌骨伴随鼻骨骨折8例、上颌骨伴随眼眶骨折5例、上颌骨伴随下颌骨骨折4例、下颌骨伴随颧骨骨折2例)。结论针对颌面部整形修复,采取 CT三维重建技术,可诊断颌面部外伤,能够准确、全面、清晰显示颌面的损伤部位,为临床整形修复提供信息指导。

  • CT 三维成像引导下穿刺圆孔与卵圆孔两种方案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的疗效

    作者:李兆林;华泽权;鲍海宏;王帅;刘洋

    目的:探讨在 CT 三维成像引导下穿刺卵圆孔与圆孔两种方案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PTN)第二支的疗效。方法选择 PTN 第二支痛患者64例,其中穿刺圆孔方案治疗32例,穿刺卵圆孔方案治疗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穿刺圆孔方案:术后1 w 内有效率为100%(32/32)。1例患者出现第三支支配区域感觉减退(为舌神经及颊神经支配区),发生率为3.13%。术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术后1年随访,1例复发,有效率为96.87%(31/32)。穿刺卵圆孔方案:术后1 w 内有效率为100%(32/32)。18例患者出现第一支或(和)第三支支配区不同程度感觉减退,发生率为56.25%。术后6个月随访,2例不同程度复发,有效率为93.75%(30/32)。术后1年随访,新增2例不同程度复发病例,有效率为87.5%(28/32)。两种方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损伤第一支或第三支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 三维成像引导下穿刺圆孔与卵圆孔两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第二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穿刺圆孔的治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精确度高。

  • 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诊疗中的价值

    作者:陈军;钱叶本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从2013年8月到2014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肝门部胆管癌病人10例,每例病人均收集详细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前CT、MRI+ MRCP以及CT三维重建结果分别行Bismuth-Corlette分型,比较其差异性,按照术前分型不同,分别拟定手术方案.肿瘤分型以实际手术中探查为准,手术方式与术前拟定方式相比较.所有患者均取肿瘤及周围肿大淋巴结作病理检测,与术前判断结果比较.结果 术前CT判断的符合率为7/10,MRI+ MRCP为7/10,CT三维重建为9/10,三维重建判断肿瘤分型准确率更高,三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更高.手术结果为左半肝切除术4例,局部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2例,剖腹探查肝内胆管引流2例,与术前符合为9/10术前经CT三维重建发现肿大淋巴结者3例,其手术后病例均提示肿瘤转移,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者7例,淋巴结检出转移者2例,术前重建结果发现肿大淋巴结者应高度怀疑转移可能.结论 CT三维重建联合CT、MRI+ MRCP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程度及骨水泥黏度对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的影响

    作者:席新华;吴强;包拥政;胡孔和;何小龙;朱文刚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程度及骨水泥黏度对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A 组为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共22例,共33个椎体;B 组为低黏度骨水泥组,共14例,共20个椎体。术后所有患者均应用 GE 64排128层螺旋 CT 复查,并据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参考 Genant 半定量法的椎体骨变形分度方法将每组分为Ⅰ度组(椎体压缩率≤25%)、Ⅱ度组(椎体压缩率为25%~40%)和Ⅲ度组(椎体压缩率>40%),比较 A、B 组内不同压缩程度及 A、B 组间同一压缩程度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结果两组骨水泥相对弥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中,椎体压缩程度Ⅰ度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高于Ⅱ度组与Ⅲ度组(P <0.05),Ⅱ度组与Ⅲ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中,椎体压缩程度Ⅰ度组和Ⅱ度组骨水泥弥散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Ⅲ度组骨水泥弥散系数低于Ⅰ度组和Ⅱ度组(P <0.05)。A 组和 B 组相同压缩程度组骨水泥弥散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低黏度骨水泥在椎体内有相似的弥散系数,弥散系数随着骨折压缩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 CT 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中的价值

    作者:寇惊飞

    目的:探究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50例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在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患者的 CT 影像资料,分析轴位 CT 及三维 CT 在骨盆骨折诊断上的差异。结果通过 CT 三维重建,确诊15例髂骨骨折,43例骶尾骨骨折,12例耻骨上下支骨折,58例髋臼骨折,9例关节脱位,1 3例耻骨联合分离。经手术证实,CT 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100%;轴位 CT组在髋关节脱位、耻骨上下肢骨折方面诊断准确率与三维重建相当,但是在髂骨、髋臼、骶尾骨、耻骨联合等方面诊断准确率不及 CT 三维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螺旋 CT 三维可直观、全面地反应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的损伤,并明确骨折的分型,对手术的治疗提供正确指导。

  • 骨关节损伤中三维 CT 重建的诊断学意义

    作者:甘中亮

    目的:探讨 CT 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7例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学检查医师完成所有患者相关检查工作,记录其 X 线片、CT 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结果37例骨关节损伤患者经上述 X 线片、CT 三维重建检查后,CT 三维重建诊断正确率(100.00%)显著高于 X 线片(83.78%),诊断错误率(0)显著低于 X 线片(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骨关节损伤患者经 CT 三维重建检查可显著提高其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有利于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的 CT 三维重建分型与治疗

    作者:陈俭波;张曦;谢国华;盛永华;高俊;陈超;王斌;郑冲;沈鹏飞

    目的:研究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的 CT 三维重建分型方法及该分型指导下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4例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50.2岁。车祸伤12例,跌倒扭伤32例。左踝25例,右踝1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运用 CT 三维重建进行分型,根据后踝骨块上缘与下胫腓联合骨性上界水平的关系及后踝骨块与内踝后丘骨块是否分离,将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分为 A、B 两型,每型分两亚型,根据分型选用外侧或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内固定。结果44例手术患者 Baird-Jackson 评分,优4例,良16例,可20例,差4例。结论运用 CT 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对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进行分型,并能有效指导术式选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