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前后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我院自1991年8月以来对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间盘后突压迫颈髓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CSM)病人采用前、后路分期联合手术,提高了治疗效果.
-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9.2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66%;1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结论: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可缩短治疗周期,相对节省治疗费用,同时解除了硬膜囊前、后方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
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脊髓型颈椎病(CSM)多需手术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受压者多行后路手术;1~2个节段受压且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者选择前路手术,而合并DCS者则主张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3]).自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或分期后前人路手术治疗CSM合并DCS患者31例,总结如下.
-
甲基强的松龙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DCS合并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组:32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以MP 30mg/kg静滴(15min内滴完),45min后继以5.4mg/kg/h维持用药23h;对照组:30例,术中脊髓减压前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点滴,术后地塞米松10mg静滴×3d.术后3d、7d、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观察统计并发症.结果:术后3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时MP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8.43±9.89)%、(49.67±11.45)%,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77.32±11.24)%、(61.65±10.42)%(P>0.05),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1.12±10.42)%、(70.45±9.22)%(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83.15±8.57)%、(81.77±11.61)%(P>0.05).术后对照组有4例出现肩痛,MP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DCS合并CSM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MP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正确认识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过去以颈椎病为核心,曾在临床广泛使用,但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很多疾病明确了独特的发病机制,从而有了专有名称,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等[1].颈椎病的概念也逐渐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目前临床上常把颈椎病和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在诊断名称上互相混用[2];影像学表现的颈椎管狭窄与引起临床症状的颈椎管狭窄症没有进行区分[3];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也混为一谈[4].为了便于临床总结和治疗方法的观察,有必要对颈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
颈椎椎板单开门撑开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用于生理曲度存在的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 cervical stenosis,DCS)[1-3].该术式操作的关键之处在于安全有效地将开门侧椎板掀起并维持在合理间距.临床上完成此步骤并无专用工具,根据每位医生的习惯不同而采用血管钳、椎板咬钳、骨膜剥离子、神经钩等工具撬拨[4],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实为无奈之举.我们设计了颈椎椎板单开门撑开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020172363.0),治疗颈椎管狭窄性疾患25例,取得良好效果.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比值法对70例正常人和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侧位片进行统计学测量与比较,研究范围从C3~C7.结果:C3~C7正常组与颈椎病组的椎管中矢径比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
颈椎病在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
本文对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康复报告如下,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过对72例颈椎病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护理及疗效随访,较好地改善了颈部及四肢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43~68岁.颈前路术式20例,颈后路术式52例.其中包括1例先天性颈椎发育不良,1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多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值均<0.7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人工梯形骨块固定22例.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两组椎管矢状径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7 - 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两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颈椎CT上测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单开门组大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高于双开门组(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率,双开门组稍优于单开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单双开门手术均有效,但双开门手术组在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组.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比较研究 -
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后路手术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 MCSM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患者34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应用 JOA 评分和 Nurick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按 JOA 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复查颈椎 CT 比较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显示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明显扩大( P<0.01);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1)。结论MCSM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减压效果好,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
后路单开门颈椎扩大成型术的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6年4月~2000年5月应用后路单开六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和多节段颈间盘突出症的脊髓型颈椎病10例,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分析
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 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2]. 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外伤因素易引发脊髓受损,颈椎前路融合术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可再次压迫神经产生脊髓病或神经根病[3]. 然而目前有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展开了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 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2-10-2014-01我院收治的120例因颈椎退行性病变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为对象, 其中男52例,女68例, 年龄34-70岁, 平均(58.57± 4.57)岁,单节段融合70例、双节段融合 50 例, 术前邻近节段 X 线片上Kellgren分级:0级100例,1级20例.参照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将患者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和非发育性椎管狭窄组,两组上述基线资料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钛板双向固定法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配合
单开门颈椎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1].其将椎板维持开门状态的方法很多,我院自1997年6月~2005年6月,采用钛板双向固定法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中药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目的:为了解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椎病中药治疗效果影响的原因。方法:自1996年3月~1999年12月以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345例,按“比值”法将每型颈椎病分为狭窄组和正常组,两组口服相同中药治疗。结果:正常组治疗效果优于各型狭窄组(P<0.05)。结论:推断可能是狭窄组较正常组神经根周围及硬膜外腔压力高,血流淤滞,静脉怒张和微循环障碍显著,血肿和炎症反应明显。两组改善微循环和降低静脉怒张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狭窄组较正常组难以使MRI显示的间盘突出物影像中的血肿、炎症反应减轻和消失,也不利于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可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其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因素除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间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外-即所谓静力性压迫,还有诸如颈椎节段不稳和动态椎管形态及容积改变-即静力性压迫因素.另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前置性因素,亦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尤其自MRI问世以后,CSM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明显增加.目前,尚无能解除脊髓压迫的特效药物.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如选择保守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年为限,无效或持续恶化者应及时手术.手术方法以颈前路为主,颈后路手术不能直接去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只能起到间接减压作用,仅适用于多节段椎间盘受累(大于3个节段)、广泛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或脊椎黄韧带骨化(OLF)者[1].
-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手术方式的临床探讨
目的 通过对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前后路手术的价值.方法 65例病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中,其中40例施行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固定术,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架和颈椎Cage等;25例施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分别于术后1周,3月,1年进行随访,采用JOA分评分标准(17分法)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 40例前路手术均没有出现钢板螺钉脱落、植骨块移位、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例出现取骨并发症;25例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型术没有出现硬膜外血肿、门轴滑向椎管等并发症,6例术后三月出现第5颈神经麻痹症状.40例前路手术患者症状均于术后第一天得到缓解,术后一周、三月、一年其症状缓解率均优于后路手术.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施行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物,起直接减压的作用,手术效果优于后路间接减压.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36月,平均13个月.JOA评分明显改善,缓解率达72.2%.无脊髓损伤、颈椎畸形、"再关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认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1995年~2005年,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共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9例,女2例,年龄34~68岁,平均56.4岁.大多数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有外伤史2例,其余均无诱因.
-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20例
多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以通过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合并前方椎间盘突出和节段性不稳,单纯后路减压其硬膜囊后移退让有限,难以获得充分减压,却进一步破坏脊柱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