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文良;张雷;黄益奖;蔡春元;林瑞新;杨国敬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后随访的92.5±11.2 (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 全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亚星;张晖

    全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一项可行性手术方案.失败的早期假体设计使得这一技术被放弃,然而,随着近年来假体设计的完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全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极大进展,其适应人群的范围也有所拓展.研究表明全踝关节置换术的中长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前景值得期待.与踝关节融合术相比,这一技术本身的优点显著,即保留或改善关节功能、较好步态活动以及避免邻近关节退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全踝关节置换术必将取代踝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金标准.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包括:经济花费高、生存率低、翻修率高等.

  • 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志宏;陈东阳;邱旭升;蒋青;袁涛;翁文杰

    目的:膝关节置换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发展合适国人自身的假体意叉重大,本研究介绍了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体会.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1例患者行TC-Dynamic膝关节置换.男19例,女32例;年龄71~84岁,平均(76.4±4.1)岁;骨性关节炎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病程5~40年,症状主要为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术后行HSS评分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48~6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HSS评分平均(86.1±7.7)分(63~95分);共32例患者荻48个月随访,HSS评分平均(83.5±8.1)分(60~95分).负重位X线检查力线测量结果:术前平均膝内翻(21.0±5.8)°(9°~30°),术后下肢力线基本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或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 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保肢手术与康复训练7例

    作者:陆万青;向青天;左红光;于亚军;潘振国;赵凤东

    目的:探讨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及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保肢、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4.6岁(18~49岁),平均病程19个月(6~35个月).7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及X线证实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为进行加重的肩部疼痛,体检臂近端肿胀、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障碍.所有病例采用瘤段扩大切除后以定制的人工假体置换,围手术期辅以康复训练.采用CMS评分及OSIS评分评价患肩功能与患肩稳定性.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随访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病例.术后1年7例患肩CMS评分平均为70.7分(63~82分),OSIS评分平均25.1分(18~29分).肩关节功能优2例,良5例;肩关节稳定性优1例,良6例.结论: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辅以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治疗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疗效确切,达到切除肿瘤与保肢目的.

  • 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功能和ADL能力的效果

    作者:沈红星;陈裔英;马彬;宋艳萍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改进和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不断成熟,该方法已成为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

  • 生物型与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比观察

    作者:李江伟;叶川;孙立

    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已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在术后数日可下床行走,髋关节功能可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通常认为,骨水泥人工股骨头假体可获得即刻牢固稳定,且术后大腿痛发生率低[1],但是骨水泥单体有毒性,有发生骨水泥反应(如心律失常、心肺功能障碍、血栓等)的危险,且翻修困难[2]。而生物型假体的稳定固定依赖宿主的骨长入,适合于较年轻、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随着生物型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假体表面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型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也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关于人工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应选择骨水泥型假体还是生物型假体尚有争论,瑞典和挪威全国人工关节登记系统的相关数据也不一致[3-4]。本次研究拟观察两种假体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中和术后的差异,为临床选择适当类型的假体材料提供依据。

  • 聚氨酯胆管假体的制作

    作者:许建衡;郭光华;张津;吴利标;刘婉秀

    目的制作一种可以抗逆行感染的人工合成材料的胆总管替代品.方法这种假体采用医用级聚醚型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E80B.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膈下气囊驱动的双层假体,具有类似蠕动的自律性排空机制;两端口径呈上小下大喇叭形;涤纶吻合口.制作工艺上借鉴人工心脏的工艺,内壁光洁,封闭性好.实验方法:体外试验和大动物实验(含对照组).结果体外试验表明,膈下气囊压力与假体内胆汁流速呈负相关关系;6只狗的动物实验对照观察发现其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直管式假体;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良好的胆汁排空是防止感染和瘀胆的必要条件.结论使用气囊型假体可能是解决胆管假体置换后逆行感染的有效途径.

  • 国人髌骨形态学研究及其在髌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

    作者:何志勇;吴海山;狄正林;徐长明;储小兵;徐荣明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国人髌骨关节面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它们在国人髌股关节假体的髌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影像学方法对国人髌骨的Wiberg分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并将国人统计学结果和西方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国人髌骨的Wiberg分型结果为:Ⅰ型23例占11.5%,Ⅱ型占128例64%,Ⅲ型42例占21%,Ⅳ型7例占3.5%,在国人髌骨中WibergⅡ型占大多数,WibergⅠ型只占少部分.结论 在国人髌股关节假体设计过程中,髌骨假体的形态以WibergⅡ型为模板采取偏心型设计更符合国人髌骨形态学特征.

  • 广泛多孔涂层柄应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的短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方超华;凌晶;李明;狄正林;何志勇;章军辉

    目的 探讨广泛多孔涂层柄应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9-01-2015-03应用同一广泛多孔涂层柄对25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观察翻修时间、出血量、术中骨性操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82.5(60~200)min,出血量平均750(400~2300)ml.1例因假体取出困难行扩大粗隆截骨术,4例行股骨远端开窗,1例因假体固定较好而强行打出假体时并发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置入假体时假体末端突出皮质并发骨折.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6(6~67)个月,均显示骨长入,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4.4(82~94)分,无一例诉大腿痛.结论 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对假体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广泛多孔涂层翻修柄可安全、有效地对Paprosky Ⅰ ~ⅢA型骨缺损进行股骨重建.

  • 基于假体设计的成人股骨近端形态学研究

    作者:张津瑞;左建林;高忠礼

    目的 测量成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用以指导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假体选择,同时为设计更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标准成人双髋正位X线片100例.选择对假体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股骨近端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颈干角、大粗隆高点高于旋转中心的高度差、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和CF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内径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r =0.381,P <0.05).与国内研究比较,大多数参数无明显差异,与国外研究比较,各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与现有假体资料比较,CFI、MCFI、峡部内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01).结论 大粗隆高点与股骨头旋转中心并非等高,可用于指导术中下肢长度控制.本研究获得的解剖参数可以为设计符合国人股骨形态特点的假体提供参考.现有假体与国人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不一致,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进展

    作者:林有志;向川;卫小春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是指单纯置换膝关节内侧或外侧胫股关节面的手术.针对单间室膝骨性关节炎它是有效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高位胫股截骨术(HTO)的有效替代方法.随着手术指征的认识、假体设计的完善、手术技巧的改进,UKA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中远期假体生存率与TKA相近.微刨概念、计算机导航、机器人辅助等新技术的应用,使UKA的优越性得到明显体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目前UKA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新进展及与TKA、HTO相比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 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孝威

    为了解决由于磨损微粒导致的假体周围组织炎症、骨溶解及无菌性假体松动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新的磨损界面-陶瓷对陶瓷开始应用于临床[1],随着材料特性的不断改进及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其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陶瓷关节经历了第一代(1974~1988)、第二代(1988~1994),及近年来第三代(1994至今)、第四代(2003至今)的发展[2].通过其在临床的应用,很多学者相继报道了其具有磨损率低[3]、致较低的骨溶解率[1]及令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4],同时也出现了值得人们关注的陶瓷部件的碎裂[5,6]、产生的异响[7]及翻修[5]等问题.本文对陶瓷材料的特性、临床应用结果及出现的问题作一综述.

  • 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姬涛;郭卫

    近年来,随着骨肿瘤治疗观念的更新,保肢治疗已取代截肢手术.保肢治疗重建的方法 很多,各有优缺点,对于四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肿瘤型人工关节是目前使用多的重建方法 ,较其他重建方法 相比,人工假体重建具有能够早期负重行走以及有着更为满意的术后功能等优势,但如感染、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随着肿瘤型人工关节设计的不断改进,折断和松动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但感染率并没有显著降低.本文就近代肿瘤型人工关节的设计演变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作者:吕明;周一新;柳剑;杨德金

    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其长期效果主要与医师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和材料及患者3方面因素有关.髋关节假体位置和角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长期效果有重要影响,假体位置和角度不良可以造成撞击、脱位和磨损增加等[1-4],而假体安放的准确性与医师操作有直接关系.本文着重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角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1髋臼角度的定义描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与骨盆的空间关系可以用位置和角度两个术语.位置是指髋臼假体中心与骨性髋臼中心的关系,即上下、前后和内外;角度是指髋臼假体开口的方向,可以用倾斜角(外倾角、外展角)和前倾角来描述[5,6],髋臼角度有手术(外科)学、放射学和解剖学3种不同的定义方法[6].下文中使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建骨盆和假体,对髋臼角度进行图解(图1~3).

  • 单髁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学研究现状

    作者:马路遥;郭万首;程立明

    当前对于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近些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单间室退行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效果较前明显提高,内侧活动平台型设计假体(牛津膝,OUKA)的20年生存率可达到91%[1]。目前选择UKA还是TKA治疗单间室OA尚存争议[2]。尽管多数TKA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研究表明TKA术后的运动学与正常健康膝关节不同,并且与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有关[3],目前尚无一种TKA假体能够完全再现正常的膝关节运动学[4]。相比于TKA,UKA只改变膝关节的单个间室,而髌股关节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等结构均得到保留,因此理论上认为UKA术后的运动学更接近于正常[5,6]。

  • 膝部骨肿瘤人工关节

    作者:任翔;屠重棋

    膝关节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对各种骨肿瘤(特别是恶性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放、化疗等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保肢手术已成为骨肿瘤手术治疗的常见选择,其中人工关节重建能达到早期临床效果,即刻恢复肢体功能,早期并发症少,无需担心骨折及骨不愈合,是常用的保肢手术[1,2].膝关节骨肿瘤切除术后,往往伴有大段骨缺损,关节韧带及相当多的肌肉软组织丢失,任何一种重建假体必需提供膝关节足够的稳定性,并保证一定关节功能.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人工关节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假体存留率逐步提高.现就常见膝关节肿瘤人工假体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 计算机辅助下高位骶骨肿瘤的精确切除与缺损部位的重建

    作者:丁焕文;贾军锋;沈健坚;涂强;王虹;刘辉亮;庾广文;王迎军;陈晓峰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 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年宏;魏合伟;刘庆思

    假体周围骨丢失是行人工假体(髋、膝)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已向临床需要密切随访和新的假体设计提出新的课题,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仅影响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危险,减少假体寿命.且降低了的骨支撑给以后假体翻修带来棘手的问题.这种区域性假体周围骨丢失早期在X线上不能及时反应出来.自从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的出现,它能早期、定量、敏感的测出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下面就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特点作一概述.

  • 重视颈椎融合术操作细节,合理开展颈椎非融合技术

    作者:姜建元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Femstr(o)m等学者先后在临床开展了颈椎非融合技术,由于假体设计的内在缺陷等,上述尝试性工作并未形成序贯性研究及临床推广[1、2].至本世纪初,随着Bryan、Prestige ST等假体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理念趋向成熟,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患者不断增加;而且早期的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逐渐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临床选择之一[3-6].

  •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个性化股骨假体设计

    作者:刘国强;白波;孙辉;廖壮文

    目的 探讨个性化股骨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D)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取1例AD女性患者的髋关节和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直接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0.01矢量化处理后建立股骨三维模型,提取股骨髓腔轮廓并重组三维模型.上述模型通过Solid Work 2005完成假体的优化处理.后利用Mimics平台装载STL功能以及手术模拟模块完成假体虚拟植入.结果 实现了基于CT二维资料的三维重建,设计的假体与患者股骨髓腔匹配良好,通过模拟假体良好装配帮助解决假体前倾角调整,髓腔匹配等一系列问题.结论 以现代CT扫描所获得的二维影像资料在Mimics的矢量化处理后能获得精确的股骨三维模型;提取股骨髓腔并重建模型方便准确,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相结合可以设计出个性化股骨假体.

14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