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肺炎支原体西安流行株的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现阶段西安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流行株的基因分型.方法 将收集到的27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分泌物标本行巢式PCR检测,其中MP阳性标本及FH-MP标准株进一步行巢式PCR基因分型鉴定.结果 巢式PCR检测显示,274例标本中31例MP阳性;再经巢式PCR基因分型鉴定,31例MP阳性标本基因型均为P1-Ⅰ型;而FH-MP标准株的基因型为Pl-Ⅱ型.结论 MP西安流行株基因型为P1-Ⅰ型.
-
ECHO病毒性脑炎30例临床分析
ECHO病毒为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4、6、19、11、16、30型流行株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毒性脑炎流行.我科于2005年5月~7月共收治30例ECHO 6型病毒性脑炎,现报道如下.
-
流感疫苗使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大部分为三价灭活疫苗(TIV).三价灭活疫苗包括全病毒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和佐剂疫苗.疫苗株的组分是由WHO根据每年全球流感病毒的变化规律推荐的下一年度疫苗生产用流感病毒流行株的表面抗原来确定的.除灭活疫苗以外,新型的减毒活流感疫苗也已经于2003面市,一些新型疫苗也正在研制中.
-
血液透析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流行株的调查
目的 通过对血液透析室暴发院内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茵(Burkholderia cepacia,BC)茵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控制其流行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血透室疑似暴发流行的BC菌株,用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电泳(PFGE)检测11株BC的同源性.结果 血透室暴发感染的9株BC(其中1株是从反渗水中分离出来的)与血液内科(1株)、重症监护室(1株)的BC高度同源.药敏试验示11株BC药敏谱基本相似.结论 BC是导致血透室暴发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来源于反渗水.监测透析液及透析用水和有关管道、器械等感染源头,是控制院内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
-
浙江地区2012年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浙江地区2012年3~9月麻疹病毒(MV)的基因特征.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麻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对部分PCR扩增阳性的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8例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经RT-PCR检测阳性76例,阴性12例;随机选择13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均为H1a亚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3株均为H1a基因亚型,与该型参考株AF045205、AF045206核苷酸同源性为98.0%~ 99.0%.结论 H1a 基因型是浙江地区2012年MV流行的优势亚型,无输入性的其他亚型出现.
-
中国南方地区乙型流感流行株与疫苗株的HA1区氨基酸差异研究
目的 探讨1991-2007年中国南方地区乙型流感流行株与WHO疫苗推荐株在HA1区的氨基酸差异.方法 收集近17年间中国南方地区乙型流感流行株与WHO疫苗推荐株的血凝素重链(HA1)区的氨基酸序列,用BioEdit生物软件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在HAl及其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氨基酸差异.结果 在这17年中,有近1/3的年份,中国南方地区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谱系不符;而在谱系相同的状况下,WHO疫苗推荐株与前两年流行株的符合性较与当时流行株的符合性更好(P <0.05).从系统进化树也可看出这一趋势.结论 WHO推荐的乙型流感疫苗株与中国南方地区乙型流感流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中国应当推出适合于自己的流感疫苗株.
-
HBV基因型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分为8种基因型,即A~H.我国HBV流行株中B基因型和C基因型占全部HBV基因型的97%以上[1].研究证实,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HBV基因型有关,但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3~5].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以及不同基因型病毒对治疗的应答情况.现报道如下.
-
基于流感病毒M2蛋白的通用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疫苗免疫仍然是防控流感病毒有效的措施,但当前商品化的流感疫苗主要是通过诱发流感病毒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抗体起免疫保护作用.由于流感病毒亚型众多,HA有16个亚型,NA有9个亚型,且各亚型之间诱导的抗体交叉保护力差(或没有交叉保护).随着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使得流感病毒抗原漂移( drift)和转换(shift)越来越快,流感病毒抗原性出现较大差异,导致流感病毒现地流株与疫苗株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流感病毒疫苗免疫的效果,乃至导致免疫失败.由于流感病毒变异非常快,其变异规律及其抗原决定簇出现的规律无法预测,这就使得必须不断的分析流感病毒现地流行株的变异,筛选疫苗候选抗原[1],对指导疫苗免疫接种造成困扰,给季节疫苗的储备和生产造成极大的浪费.
-
我国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分型研究近况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t)是恙虫病病原体,自从1931年定名以来,陆续发现Rt流行株,得到国际公认的有Gilliam,Karp,Kato,TA678,TA686,TA716,TA763和H1877 8个血清型[1],而Gilliam、Karp、Kato三型作为国际标准参照株.80年代初,日本[2]又分离到Kawasaki、Kuroki和Shimokoshi三型.在病原体的研究中,流行病学专家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病原体的分型,病原体的分型方法可分为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有关Rt分型研究作简要叙述.
-
菌种的保存方法介绍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经常能够分离到一些有意义的菌种,但接种在平板上的细菌置4℃冰箱只能保存数天,并且细菌在培养基上移种3次后,其形态、菌落、毒力等均易发生变异[1],监测日常工作的室内质控用标准菌株也需要长期留存.尽可能长期有效地留存菌种对于系统地分析当前流行株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医院感染病原学调查、新药临床研究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种保存方法.
-
淄博市开展全国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项目工作情况评析
为了解结核病耐药性的流行现状,分析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要致病流行株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变异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卫生部决定于2007、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项目实施时间2007年4~12月.项目覆盖了我省潍坊市昌乐县、烟台市莱阳市和菏泽市东明县及淄博市周村区.
-
威海地区幽门螺杆菌流行株毒力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一种定植在人类胃粘膜表面的病原体,可增加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1-3]。虽然H. pylori致病机制依然不很明确,但已经发现了一些毒力因子与H. pylori致病力密切相关,其中为重要的毒力因子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rotien A,CagA)、空泡毒素蛋白A(vaculating cytotoxin protein A, VacA)[4-5]。
-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重症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每年大约有1.11亿<5岁儿童患RV腹泻,其中2 500万儿童需要门诊治疗,200万儿童需要住院治疗,超过50万儿童死于RV腹泻,82%的儿童死亡发生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1-3];中国<5岁儿童中,RV引起大约4 900例儿童死亡,330 000例儿童住院,2 640 000例儿童到医院就诊[4],这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其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因此,掌握RV腹泻的流行情况、疾病负担、流行株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该病的预防、控制、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均至关重要.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研究近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及粘膜出血点和脑膜炎刺激征.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儿童,呈世界分布.1 病原及流行状况1.1 菌群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现状 1985年以前,流脑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曾发生3次周期性大流行,流行高峰分别为1959年、1967年和1977年,7~10年出现一次周期性流行,推测80年代中期将出现新的流行周期.事实证明,1984年全国发病率比1983年上升50%.自1985年全面对易感儿童注射国产A群脑膜炎双球菌多糖菌苗以来,A群发病率逐年下降,但B群感染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欧美地区感染的主要流行株为C群,其次为B群,如美国、加拿大C群占60%以上.英、法、德、挪威等国相继报道C群流行情况,主要见于12~19岁青少年,且分离株中部分对青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耐药.澳洲南部以B群为主,北部以A群感染为主,而瑞典与新西兰则以A群为主要流行株.1.2 流行因素国外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幼儿、学生及职员行咽部涂片及培养结果显示,这些人群中12.7%可检出C群脑膜炎双球菌,其中14~18岁、男性及吸烟者在春季有较大的感染风险,4岁以下幼儿及以前使用过抗生素或治疗后的感染者或患者,咽部则很少带菌.从环境因素分析,除吸烟及居住环境与流脑发生有关外,各地区的气候因素也影响流脑的发病率.我国甘肃省的研究发现,在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空气干燥和气温变化急剧的气候条件下适宜流脑的发病;湿度较高地区人群的细菌携带率和发病率均低.
-
一起痢疾局部暴发的实验室检测
目的 对2012年10月湖南娄底发生的一起急性腹泻病进行病原学检测.方法 井水进行常规卫生学检验.大便、井水、物体表面等样品进行志贺氏菌增菌分离、生化、血清学试验、药敏试验.恢复期前期病人血清与分离菌做特异性凝集试验,同时以正常人血清作对照.结果 井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严重超标;从23份病人大便中检出6株福氏志贺氏菌(F4c型),检出率26.9%,其他样品未检出.该检出菌均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耐药,恢复期前期病人血清相应抗体平均滴度为1:40.在志贺氏菌的增菌分离方面,本次6株菌均由直接划线分离平板检出,而GN增菌后未检出.结论 本次急性腹泻病流行株为福氏志贺氏菌(F4c型).从检验方法看,F4c菌直接分离培养检出率显著高于通过增菌后分离的检出率.
-
霍乱弧菌小川型在人胆汁中存活和变异及其血清型别转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追踪观察霍乱弧菌小川型流行株在离体人胆汁样本中的存活和L型变异状况;探索小川型在其抗体作用下对转换为稻叶型的发生频度和其对Ctx基因的影响;为改善当前霍乱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保存染菌胆汁样本进行细菌和L型测数、鉴定.以抗体软琼脂法诱导血清型别转换;以蔗糖半固体平板检测细菌趋化性.用PCR和测序法比较转型前后的肠毒素基因改变.[结果]在2份染菌人胆汁中,发现1份存活达22年,其总菌数为2.5×10 3cfu/ml,其中L型构成比为32%.3株小川型流行株在人胆汁及抗体作用下,转换为稻叶型发生频度为2%~6%;酶切电泳显示转型前后其Ctx基因图型相似,经CtxAB测序后,差异7Nt(7/1226),显示有一定的变异.3株转型前后细菌的化学趋化性未见显著改变.[结论]为霍乱弧菌在某些患者胆囊中长期存活而成为慢性带菌者提供了实验依据.
-
2011年衢州市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2011年衢州市流感流行规律,为做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市2011年各流感监测哨点送检的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用“O”型人血红细胞作微量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鉴定.结果:2011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397份,分离出流感病毒23株,其中,流感流行主要发生在1月-3月及10月-12月;男女比例相似,年龄以30岁~39岁为高发人群(11.84%).结论:2011年衢州市流感流行出现2个高峰期,分布于冬春季节,其中,甲型H1N1型成为当年高检出率的优势流行株,应加强防范对甲型H1N1流感毒株可能造成的流行或暴发.
-
北京市门头沟区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流行麻疹病毒(Me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方法 采集麻疹疑似患者咽拭子和尿液标本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逆转录PCR扩增病毒的N基因碳末端的634 bp的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 在发病的39例患者中,14例扩增到N基因片段,序列阳性率为35.9%,经过序列比对,均为H1基因型.本研究所获得的14株麻疹病毒H1基因亚型在亲缘关系进化树上与WHO推荐的H基因型代表株Hunan.Chi-na93-7/H1-H1c同属一个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6.7%~97.9%,氨基酸同源性为95.5% ~ 97.3%.结论 H1基因型麻疹病毒是门头沟区麻疹病毒的优势流行株,与北京市及全国麻疹病毒流行株无差异.
-
邵阳市首次检出福氏4c志贺菌(新菌型)
目的研究福氏志贺4c(F4c)新菌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方法采用F2a株作为参照,以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分型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豚鼠角膜进行侵袭力测定;恢复期病人血清与分离菌进行特异性凝集试验.结果血清学反应志贺氏四种多价(++++)、福氏多价(++++)、福氏Ⅳ(++++)、群7(++++)、对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耐药.豚鼠角膜侵袭力试验阳性,恢复期病人血清相应抗体为1:320.结论经鉴定分离的该菌为福氏志贺4c(F4c),生物学特性与F2a一致,毒力极强,是一个少见的福氏流行株,为湖南省首次检出.
-
两种快速诊断霍乱弧菌新方法的比较
为了及时发现霍乱疫情、快速、有效控制霍乱流行,急需提供简便快捷的检验方法.为此特对目前国内推广的两种快速诊断方法:免疫微菌落染色法(IMCS)和膜层析一步法(试纸法)检测霍乱弧菌进行应用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霍乱弧菌地方菌株是来自全省的霍乱流行株,O-1及非O-1群霍乱弧菌、普通大肠杆菌、福氏痢疾、鼠伤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标准株由省站疾控一科菌种室提供.1.2 霍乱弧菌快检试纸及裂解液由美国泛普生物手术公司提供,批号VC08268,有效期2000年2月.免疫微菌落染色快速诊断霍乱弧菌试剂盒由青岛疾病控制中心提供,批号980601,失效期199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