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Dick钉与Luque棒结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自1991年以来,作者采用Dick钉结合Luque棒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L5滑脱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4~46岁,病程2~3年.均有反复发作性腰骶痛,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其中3例伴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趾背伸肌力减弱,屈颈试验阳性,右侧2例,左侧1例.X线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Ⅱ度滑脱3例,Ⅰ度滑脱2例.全部手术行全椎板切除探查椎管和神经根,2例伴右侧椎间盘突出,1例左侧椎间盘突出.采用张家港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改良Dick钉和Luque棒相结合复位固定,取髂后嵴骨块于L4、S1棘突间H形植骨,同时L5横突与S1植骨融合.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不佳原因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经皮椎间盘摘除、化学溶核术等.术后效果不佳常见于以下几种原因:
-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 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70例,均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依次为(6.87±1.08)、(39.15±4.08)°和(4.38±0.58).手术后6个月依次为(2.68±0.51)、(19.71±2.47)°、(8.07±1.02),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疼痛的缓解和神经损伤症状的恢复,并且有一定的后凸矫形功能.
-
后纵韧带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撑开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神经恢复情况,从而探讨后纵韧带在维持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单发的胸腰椎爆裂骨折56例,其中30例不行椎管减压或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非减压组),26例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后,再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减压组).结果 非减压组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复位丢失上都要优于减压组,ASIA神经分级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椎体撑开时,后纵韧带可以向前推动骨块复位,说明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撑开复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
双侧开窗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全椎板切除摘除髓核,创伤较大,且有一定的并发症.自1998年3月~2003年8月采用双侧开窗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27例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经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7例老年退行性腰推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3~212分钟,术中出血220~1100 ml,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2例、足趾感觉异常1例、胃肠功能紊乱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2.41±1.32,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6~12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X线检查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疗效评价优11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5.2%。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彻底减压同时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恢复功能,临床应严格手术适应证选择,减少并发症发生。
-
后路减压GSS脊柱内固定治疗伴有轻度滑脱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常导致腰腿痛。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由于病程较长,病变较重,保守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因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手术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由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多伴随不同程度的椎体滑脱,既往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手术并不能解决患者所有问题。而充分减压并重建腰椎的稳定性,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目的。在进行后路减压的基础上加以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SS )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为72例伴有轻度滑脱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减压 GSS脊柱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椎板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的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疗效以及X线表现的改变.结果:手术后1个月椎体间相对距离与手术前比较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活动角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优27例,良15例,中6例,优良率为87.5%.术后随访1~3个月,x线显示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得到满意效果,既可完全达到减压的目的,又可以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关键词: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 脊柱内固定 X线检查 JOA评分 -
多窗潜式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术,虽然起到充分减压的作用,但根据临床随诊报道,术后可有腰椎不稳原因引起的腰腿痛出现.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4年间,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46例,采用多窗潜式扩大减压术治疗,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为提高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手术病例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全椎板切除,从硬膜外一侧取出髓核者6例,从硬膜外两侧取出髓核者7例,经硬膜腔摘除髓核者12例;从一侧开窗取出髓核者24例,双侧开窗取出者17例.本组随访1年~3年,平均1.5年,手术优良率90.9%.结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腰部不稳及马尾损伤,为预防前者的发生,我们认为大多数可通过单侧开窗及双侧开窗解决,对于显露困难者,应采取全椎板切除经硬膜腔的方式,以免过度牵拉马尾造成损伤,髓核应尽力摘净,以防再突出压迫马尾.
关键词: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发症 一侧开窗取出髓核 全椎板切除 -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全椎板切除术后远期X线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远期腰椎X线影像变化情况.方法:1991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行单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2例,其中X线资料完整者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65~83岁,平均72.3岁.分析术前和术后X线资料,观察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椎体间相对距离、相对位移、椎体间活动角度及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和水平面旋转度的改变.结果:术后随访5~15年,平均7.3年,125个全椎板切除减压节段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椎体间相对距离明显降低(P=0.001),椎体间相对位移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活动角度明显增大(P=0.01),椎体间冠状面活动角度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水平面相对旋转度明显增大(P=0.01).112个减压相邻上、下节段手术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减压节段X线影像退变迹象明显,减压相邻上、下节段退变迹象较轻.
-
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回植在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手术暴露充分,但易导致术后脊柱不稳[,1,2]、瘢痕粘连,并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影响远期疗效.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掀起、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肿瘤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经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
目前通常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切除人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但此方法对脊柱的后部结构破坏较大,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为了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和稳定性,我院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29例,21例获得随访.总结报道如下.
-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疾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00年Sachs和Frankel首先报告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狭窄症,由于疗效较好,得到人们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但因术中对椎板切除的范围掌握不一,术后处理缺乏相应措施,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术后并发症如腰椎不稳、术后腰痛、坐骨神经痛也相应发生.1982年Hazelett等[1]报道腰椎小关节切除与腰椎不稳的发生有关,人们对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可致腰椎不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认为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会致腰椎不稳,提出了保留椎板或尽可能少切除椎板的手术方法,但又因减压不彻底,致使术后症状残留,需再次手术者也时有发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典手术时行腰椎融合的指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经典手术在我国开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侯树勋等[1]报告104例术后随访8~20年(平均12.66年)的优良率,开窗组为83.8%,半椎板切除组为77.3%,全椎板切除组为43.5%.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典手术的病例随访3~10年以上,总优良率为85.71%,随访3~4年时(中期随访)的优良率95.58%,5~9年时(长期随访)为85.82%,10年以上优良率为75%.此两组报告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经典手术有良好的长期疗效.但在优良组的随访病例中,X线检查发现在手术节段有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为此,国内近年来有人在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典手术时同时行一侧或两侧椎弓根固定、短节段腰椎融合,以保持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稳定.事实上,椎间隙狭窄可无腰腿痛症状,椎间隙狭窄也并不一定出现腰椎失稳和神经根嵌压症状.成人L4和L5神经根的直径<7mm,而L4/5椎间孔的高度为19mm,L5/S1椎间孔高度为12mm.这两个神经孔的面积为84mm2左右.有作者指出[2],即使椎间盘完全消失,两相邻的椎弓根上、下缘构成的椎间孔亦不会压迫神经根.因此,经典手术并无必要考虑因术后腰椎间隙狭窄而常规行腰椎融合术.
-
腰椎椎板回植成形棘上棘间韧带重建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常用手术方法有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瘢痕组织形成是造成术后疗效欠佳、再发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了既对椎管彻底减压又不破坏脊柱的完整性,防止新的压迫形成,作者从1994年6月~1997年6月对3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施行了椎板后移回植成形棘上棘间韧带重建术,从而保持了脊柱的完整性,避免了"椎板切除膜"的形成.经2~5年的随访,手术改善率为87.5%.现总结介绍如下.
-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脊柱功能维护
我科自1999年11月至2007年6月采用半椎板入路和全椎板切除再植成形法切除椎管内肿瘤86例,有效维护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现报告如下.
-
椎管重建在脊髓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
我科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椎管内肿瘤切除后采用半椎板入路加切除骨再植和全椎板切除再植成形法进行椎管重建,通过38例体会,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现报告如下.
-
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比较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其分成两组,A组采用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术;B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个月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评价的差异。结果94例患者均获25~56个月随访,平均26.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优良率为83.33%,B组术后优良率为80.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均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但前者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
-
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株洲市二医院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B组接受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VAS评分、JOA评分评价2组手术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对比2组术后VAS评分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JOA评分优良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下肢功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