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9椎体旁化学感受器瘤1例
患者,男,45岁,甘肃籍.因胸背部疼痛5个月,双下肢功能障碍3 d入院.患者在入院5个月前轻微劳动时感胸腰背部疼痛,无固定痛点,经口服止痛药、针灸、按摩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胸背部疼痛以夜间为重.4个月前出现右膝及右小腿麻木、乏力,不能奔跑,只能缓慢行走.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皮肤麻木平面上移,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乏力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①胸部正侧位X线:T7-T9椎旁软组织肿胀;②胸椎CT:T9椎体严重骨质疏松样改变,舣侧横突骨质有囊状溶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增厚呈团块状改变;③T9椎体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变.
-
颈静脉球体瘤手术的护理
颈静脉球体瘤又名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瘤,多属良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报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旨在探讨其超声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
化学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瘤的研究进展
1 感受器(receptor)化学感受器属人体感受器的一种,在认识化学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瘤之前,首先应对感受器的研究现状有一基本了解,以便进一步分析、掌握其对人体的各种作用与影响.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进展
既往认为副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不能分泌儿茶酚胺,而被称为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少数副神经节肿瘤亦可分泌儿茶酚胺,而出现类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症状及体征.目前对副神经节系统及相关肿瘤已有新认识,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将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将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则特指起源于人体中线主动脉周围或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的副神经节瘤.以下就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
精索化学感受器肿瘤一例报告
精索化学感受器瘤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38岁.因右下腹无痛性肿物3年于2003年8月30日入院.肿物生长缓慢,局部有下坠感,无发热及疼痛.
-
鼓室体瘤的诊治
鼓室体瘤是局限于鼓室内的起源于鼓室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及迷走神经耳支的化学感受器瘤,起源于副神经节,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1]。因其病变原发于中耳腔及鼓室而得名。而病变原发于颈静脉体者则称为颈静脉体瘤。两者均起源于副神经节,故又称副神经节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该病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波动性耳鸣、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聋;局部检查,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中耳CT显示鼓岬处有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占位改变,乳突无破坏。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表现多样,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现报道我院3例鼓室体瘤病例临床资料。
-
延伸至鼻咽侧壁的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亦称化学感受器瘤,属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上内侧的结缔组织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0.3cm~0.5cm,棕红色,其功能主要是感受血中的酸碱度、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温度变化.
-
209 早期鼓室球化学感受器瘤(CD)的中耳粘膜状况
CD很罕见,但在中耳良性肿瘤中却为常见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及诊治已备受重视,但对患早期鼓室球CD患者的瘤周中耳粘膜的组织学改变却尚无研究。……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是一组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分布于从颅底至盆腔和骶椎的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有特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来自副交感神经节细胞,无内分泌功能,曾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副神经节瘤.
-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GL)、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颈动脉体肥大、增生进而瘤变.Albrecht在1743年首次对颈动脉体瘤进行描述,随着临床检测方法改进,颈动脉体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文就CBT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作一介绍.
-
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面瘫、颈部包块
患者尹女士,36岁,以“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4年,左侧面瘫、颈部肿物2年”主诉入院。
患者因“左耳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面瘫”3次在当地医院按“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新生物”行活检和“中耳、乳突”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炎症”或“胆脂瘤”。半年前因耳部肿物复发再次在当地医院行活检术,病理提示“颈静脉副神经节瘤”,为进一步诊治,我院以“左侧颈静脉孔区占位,副神经节瘤”之诊断收入院。专科查体:左耳道口上及耳后可见前次手术的瘢痕,左侧外耳道充满淡红色肿物,伴淡黄色分泌物。左侧面部痛温觉、轻触觉略差。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眼闭眼不能、眼裂约3mm,鼓气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左侧味觉减弱。双侧咽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正常。声带运动、闭合可,无吞咽困难。左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较对侧薄弱。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家族中无相似疾病史。 -
恶性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手术麻醉处理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曾于1999年4月13日在全麻下行后腹膜后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伴坏死和部分区域包膜浸润.
-
颈部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患者 女,17岁。右上颈肿块4年伴增大。体检:右颌下触及4.5 cm×4.0 cm大小肿块,质实偏中,活动感,表面可触及右颈外动脉搏动。临床诊断:右颈动脉间隙肿瘤,化学感受器瘤?神经纤维瘤? 颈部CT检查:增强扫描自会厌梨状窝水平向上,以口咽舌骨水平为主,右口鼻咽旁间隙咽后壁见一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约3.0 cm×7.0 cm×15.0 cm大小,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边缘有条索样增强的少许片条状及条索状致密影交织,并有分隔, CT值38~100 HU,外周见完整包膜,肿块越过中线。口咽腔右后壁受压变形,肿块外缘达右胸锁乳突肌前内缘及右腮腺深叶内侧,右咽旁间隙呈戴帽征(图1~3)。右颈内外动脉有分离表现:颈内静脉及颈内动脉在肿块后外方,右颈外动脉在肿块前方。两侧颈深淋巴结未见肿大,CT诊断:右颈神经源性肿瘤。 手术所见:术中见肿块有包膜,位于右颈内、外动脉之间。迷走神经及喉上神经位于肿块深面,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降支位于肿块表面。肿块大径约为7.5 cm。 病理诊断:右颈节神经细胞瘤(ganglioneuroma)(图4)。 讨论 节细胞神经瘤为发生在周围神经组织的含有成熟神经元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约占周围神经肿瘤2%~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年人与成年人多见,无性别差异。好发于纵隔和后腹膜,亦可发生于肾上腺、骨盆等处,而发生于颈部者极为罕见,笔者检索至1999年文献,仅见报道3例。
-
化学感受器瘤的研究现状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是指来自于化学感受器及其同类组织发生的肿瘤.本病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化学感受器瘤一般均以解剖部位来命名,如颈动脉体瘤或颈静脉球瘤等.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1].
-
肩背部化学感受器瘤1例
患者女,36岁.肩背部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5年,于1997年6月就诊.右侧肩背部8 cm×4.5 cm肿物,质韧,无触痛,活动度大,边界清楚.行肿物切除,病理回报: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术后患者拒绝放射及化学治疗.2003年体检发现右肺下叶转移瘤,2005年肩背部切口处肿瘤复发.2007年再次行右侧肩背部肿瘤切除,并行右肺下叶肿瘤切除.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肩背部化学感受器瘤并肺部转移.患者术后行肩背部及肺部X线放射治疗,随访至今健在.
-
左股部化学感受器瘤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左髋部疼痛9个月,逐渐加重1个月,发病以来无发热、畏寒、咳嗽等症状及明确的外伤史.以"左股骨颈动脉瘤样骨囊肿"收住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下肢外观无明显异常,轻度跛行,左髋屈曲、外展、外旋及后伸功能轻度受限,下肢感觉、温度及色泽均正常.
-
迷走神经体瘤诊断及治疗
目的:介绍迷走神经体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4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的5例迷走神经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例迷走神经体瘤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2例,肿瘤完全切除合并颈动脉切除2例,肿瘤大部切除合并颈动脉切除1例.随访1~19年,肿瘤完全切除4例,无复发和转移,肿瘤大部切除并补加放疗的1例,肿瘤无进一步生长.结论:化学感受器瘤主要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颈静脉体,迷走神经体瘤实属罕见,术前的B超、CT、MRI/MRA、DSA是术前明确诊断的有效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佳方法,放射治疗可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化学治疗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处理和主要并发症的防治原则.方法选择我院1979年~2003年经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患者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35.7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对其治疗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33例病人行颈动脉解剖、肿瘤剥除26例,行颈动脉体瘤及相应区段颈动脉切除、颈动脉结扎7例.33例病人1例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结论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实可靠的颈动脉压迫训练、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是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
1例颈动脉体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中化学感受器(chemodectoma)的肿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na).CBT临床上少见,据统计占颈部肿块的0.22%,常为单侧发病,也可为双侧发病,可有家族性,多为良性,可恶变[1].我科于2008年7月30日收治了1例病程长、病变范围广的颈动脉体瘤病人,现将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