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舒胸胶囊微粉对血瘀大鼠全血黏度及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胸胶囊微粉对急性血瘀大鼠全盘黏度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GMP-140)、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舒胸胶囊微粉0.094 5,0.283 5 g·kg-1组、舒胸胶囊0.094 5,0.283 5 g·kg-1组及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ig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浴的方法复制急性血瘀模型,次日腹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检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GMP-140及TM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及血浆GMP-140及TM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舒胸胶囊微粉、舒胸胶囊均可降低大鼠全血黏度及血浆GMP-140及TM含量,以舒胸胶囊微粉高剂量组疗效佳.结论:舒胸胶囊微粉能够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大鼠血浆GMP-140及TM含量有关.
-
阿斯匹林及抵克力得对糖尿病病人血浆GMP140、TXB2的影响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发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糖尿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增强,出现高凝倾向,是罹患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观察了糖尿病病人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烷B2(TXB2)的变化,并对阿斯匹林及抵克力得对其治疗作用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及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相互影响,及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心脏及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1 临床资料 29例1999年7~12月门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49.9±11.1岁。健康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3.6±6.4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高血压组患者停药2周,首次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测定后,开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耳公司出品),30 mg/d。4周后复测各项指标,16周后再测超声心动图。观察下述指标: 24小时昼夜平均血压,心率,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舒张早期及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EPFV,APFV),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A/E。ET测定用放免法,NO用硝酸还原酶法,vWF和GMP-140用酶联免疫吸附法。2 结果 本研究显示治疗4周,24小时昼夜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均显著下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疗效达83%,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平均心率增高(P<0.05),APFV与A /E显著降低(P<0.01)。高血压组ET,vWF及GMP-140高于健康对照组,NO/ET低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内皮功能各项指标均改善,但vWF仍高于健康对照组( 附表)。内皮功能改善伴随血压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厚而加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 )。16周后,IVST、PW、LVMI也显著降低。附表健康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内皮素、α颗粒膜蛋白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3 讨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具有持续有效的降压作用,其使心率增快可能与扩张血管和利尿利钠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有关。钙通道拮抗剂可减轻后负荷及钙超载,改善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高血压早期即可有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ET是已知强的血管收缩物质,NO作为重要的舒张因子,共同维持血压稳定。GMP-140和vWF均由血管内皮产生,GMP-140参与血小板活化,VWF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及纤维蛋白原合成,二者均反映内皮损伤程度。硝苯地平控释剂可阻断ET的部分作用,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粘附聚集,纠正内皮受损后的凝血纤溶失衡。血管内皮细胞无电压依赖性钙通道,NO升高可能是抗氧化作用减少 NO破坏及降低血管壁切应力减少内皮损伤的结果。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内皮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
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变化,探讨内皮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作用.
-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动脉硬化.我们旨在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与GMP140的相关关系.
-
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周期性血流减少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硝酸甘油(NG)主要应用于急慢性心肌缺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外研究显示NG有抗血小板作用.冠状动脉周期性血流减少(CFRs)是Folts模型中一种特有现象,其发生机理是由于周期性血小板血栓形成的结果.本实验研究NG对CFRs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的影响.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与其疾病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与其疾病程度的关系及肝脏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前途的方法,尿激酶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溶栓药物.作者观察了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动态水平,旨在探讨溶栓期间,血小板的变化及GMP-140的临床意义.
-
检测血浆GMP-140,PC,Fb和D-D对鉴别诊断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一种反应血小板活化程度的蛋白,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物;蛋白C(P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具有抗凝和纤溶作用的蛋白;凝血因子I(Fb)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D二聚体(D-D)是一种继发性纤溶的产物.我们检测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浆GMP-140,PC、Fb和D-D含量,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凝溶栓治疗前后α-颗粒膜蛋白和白介素-6的测定
动态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溶栓及抗凝治疗前后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报告如下.
-
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指标.我们动态监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变化,了解血小板活化对AMI发生发展的意义.
-
培哚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近年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异常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老年Ⅰ、Ⅱ期高血压(EH)患者培哚普利及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前后活化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上述两种药物对老年EH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初步分析.
-
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食管癌根治术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研究拟观察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食管癌根治术中患者血小板膜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GPⅡb/Ⅲa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的影响.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
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浆GMP -140及vWF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 - 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次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浴的方法建立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大鼠血浆GMP - 140及vWF的影响.结果 血栓心脉宁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急性血瘀大鼠血浆GMP - 140及vWF含量,以中剂量组效果为明显,与脑心通胶囊具有相似的作用.结论 血栓心脉宁片具有降低急性血瘀大鼠血浆GMP - 140及vWF含量的作用.
-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病患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高,推测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异常有关,即高血压可能与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出mer)和纤维蛋白原(Fg)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高压氧配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26例临床观察
我院从2000年4月~2001年6月对2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在常规治疗下,配合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住院病人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7~51岁,平均(32±0.7)岁,均符合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入院后立即采血、心电、腹部超声等检查,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并行采血、心电、腹部超声检查.1.2 方法将26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1),高压氧组(n=15),2组均采用禁食水、镇痛、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支持疗法,联合应用抗生素等.高压氧组加用1次/d 0.25 Mpa、每次吸氧60 min的高压氧治疗,共计7 d.另取10例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7 d,压力、吸氧时间同高压氧组.于治疗前后对3组病人采血样测定血浆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动度(PTA),并行3组比较.
-
妇科肿瘤手术凝血及纤溶水平变化的分析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有密切相关,为明确妇科肿瘤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本文动态监测5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48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Ⅲ),纤溶系统敏感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有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M)、α-抗纤溶酶(2-αAP)、纤溶酶-抗纤溶酶vWF(P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M-1)、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前后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发生、发展及相关性.
-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血液凝血系统活性增强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数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纤溶系统的异常与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大有关,也是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随着高频探头B超技术的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已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的可靠指标[2~3].本文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B超检查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的测定,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变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P选择素是一种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位于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当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被活化时,P选择素可迅速表达在膜表面[1].本研究旨在观察ACS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系列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监测急性ACS患者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