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鼠疫手册——流行病学,分布,监测和控制
鼠疫是早被人类识别的一种疾病,现在仍是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国家的较热地区许多自然疫源地的地方病.鼠疫实际上是野生啮齿动物的疾病,经体外寄生物蚤传播,并可由感染蚤的叮咬或接触感染宿主而传染到人.
-
青海省1996~2000年鼠疫流行动态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中心地带,自1954年判定为鼠疫疫源地以来的40多年间,动物鼠疫连年不断,人间鼠疫时有发生.1996~2000年间开展的鼠疫防治工作中,分离鼠疫菌87株,获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121份,证实8县11个乡34个点有鼠疫流行.5年间从玉树州的玉树、昂欠、曲麻莱县,海西州的乌兰、德令哈、格尔木、天峻等7县(市)的人、旱獭及其体外寄生物、藏系绵羊体内分离出鼠疫菌87株.其中玉树县1996~1999年连续4年从动物间分离到鼠疫菌,2000年虽未分离到菌,但在该地区自毙旱獭体内检出高滴度鼠疫F1抗原物质,亦从当地牧犬血清中查出鼠疫F1抗体.曲麻莱县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多年来较少从动物间检到鼠疫菌,但都因引发人间鼠疫从人尸体分离出该菌.格尔木市唐古拉地区90年代初曾有过猛烈的动物鼠疫流行,间隔7年后又在旱獭间分离到鼠疫菌,检菌地区为新发现疫点.天峻县自1985年后未发现过动物鼠疫流行,2000年9月在被截获的捕自该地区的旱獭体内分离到鼠疫菌.海南州兴海县温泉乡未从动物间分离到该菌,但1997年有在此地捕食旱獭感染鼠疫的病例发生.这些现象都说明青海省的动物鼠疫流行是广泛而持久的.
-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物调查名录
2000年我们对新辟口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地区的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物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口岸的啮齿类、食虫类等小型动物的种类,也掌握了鼠形动物体外寄生物的种类、宿主.
-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次发现大麝鼬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近年来新建成的中国大的机场,1999年通航以来,客货运量日益增大,货运量踞全国机场之首.为创建国际卫生港,防止有害媒介生物传人或传出国门,有必要对该地区的媒介生物本底进行调查.我们于2000年9月开始对浦东国际机场地区的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物展开了系统调查,首次捕获并鉴定出大麝鼬10只,填补了上海口岸空白,为上海口岸新纪录.
-
老爷庙口岸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调查
目的 掌握口岸地域啮齿类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本底和自然感染鼠疫情况,控制口岸疫情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 从口岸货场区和居住区、蒿属草荒漠区、农田区和荒漠戈壁区捕获啮齿类动物并采集体表寄生物,在镜下进行分类鉴定;采集动物腹腔血,用正向血凝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啮齿动物115只,隶属1目3科8属9种.共采获37只染蚤鼠,其寄生蚤隶属10属11种104只.采获7只染螨鼠,其寄生螨隶属4属5种17只.采集啮齿动物腹腔血115份,用正向血凝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能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啮齿动物体外寄生物在该口岸均有分布,故对其流行病学意义应深入调查和研究.
-
乌拉斯台口岸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调查
目的 掌握口岸地区啮齿类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本底属种和自然感染鼠疫情况.方法 从口岸货场区、蒿属草荒漠区、禾本科草场区和丘陵区捕获啮齿动物并采集体表寄生物,在镜下进行分类鉴定;用正向血凝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啮齿类动物52只,隶属1目3科7属9种,检出27只染蚤鼠,9种96只寄生蚤.检出17只染螨鼠,采获8种119只寄生螨.共采集啮齿动物腹腔血52份,用正向血凝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能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啮齿动物体外寄生物在该口岸均有分布,故对其流行病学意义应深入调查和研究.
-
中国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现状
医学革螨是一大类非昆虫类节肢动物的统称,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是革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主要集中在革螨个体生态学的研究,忽视了对革螨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随着医学节肢动物研究的发展,革螨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革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革螨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该文结合国内关于革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文献报道,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不同层次,归纳总结了我国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的动态、现状和进展,并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新疆霍尔果斯和都拉塔口岸及毗邻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调查
目的为新疆霍尔果斯等口岸的卫生检疫和疾病预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按不同物种进行分类鉴定、统计及分析. 结果 1999年8月~2000年6月在伊犁霍尔果斯和都拉塔两口岸及毗邻地区和伊宁市共布鼠夹2 000余夹次,捕获啮齿动物12种,与1983~1984年的资料合计为14种;寄生蚤10种,与既往资料报道共计18种;获得蜱类4种,革螨7种.结论该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具一定流行病学意义,应加强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