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探讨
目的:分析苦碟子注射液(碟脉灵,DML)过敏反应类型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对其过敏反应发生机制进行探索.方法: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实验方法对DML临床拟用剂量进行全身主动过敏实验(ASA)和皮肤被动过敏实验(PCA),并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豚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补体3(C3),补体4(C4),白细胞介素(IL)4,IL-10,IL-2,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C4(LTC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ASA过敏症状,激发后卵白蛋白组症状表现均为极强阳性(死亡).DML未超滤组较氯化钠组与超滤组症状反应均强烈(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改变:与氯化钠组比较,DML未超滤组血清中总IgE,IL-10,LTC4,TNF-α,IFN-γ,IL-2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DML超滤组血清PGD2,TNF-α,IFN-γ均明显升高(P <0.05,P<0.01).与DML超滤组比较,未超滤组血清中总IgE,IL-4均有明显升高(P <0.05,P<0.01).PCA:氯化钠组蓝斑阳性率为0,与卵蛋白组比较,DML未超滤组与DML超滤组小鼠蓝斑直径均减小(P <0.05,P<0.01);与氯化钠组、DML超滤组比较,DML未超滤组吸光度A显著升高(P<0.01),与超滤组比较,卵蛋白组A显著升高(P<0.01).结论:由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是DML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发生机制可能为DML所含大分子物质通过IgE介导免疫激发体内各类炎症介质释放,产生免疫反应,减少大分子物质可能是防止DML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途径.
-
豚鼠过敏抗体的分离纯化及在PCA试验中作用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豚鼠Ⅰ型过敏反应模型,对致敏血清中过敏抗体(IgE、IgG)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并探讨过敏抗体的作用特点.方法 以卵白蛋白(OVA)和Al(OH)_3作为免疫原制备豚鼠Ⅰ型过敏反应模型,ELISA法检测抗体含量,用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柱亲和层析的方法 对致敏血清中IgE、IgG抗体进行初步分离纯化,以豚鼠连续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分别观察两种抗体在致敏后不同时间激发时引起皮肤蓝斑的变化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gE抗体含量分别为719.3750ng/ml、2.5250 ng/ml,IgG抗体吸光度(A)值分别为0.9921、0.0174,模型组两种抗体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豚鼠9 d连续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IgE抗体在5 d PCA时产生的蓝斑直径达到大,之后持续存在;IgG抗体在2 d PCA时产生蓝斑直径大,之后迅速下降.结论 成功将致敏血清中两种过敏抗体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IgE和IgG抗体均参与了豚鼠Ⅰ型过敏反应,IgG抗体较IgE抗体可能作用更为迅速、短暂,有可能成为疫苗Ⅰ型过敏反应毒理学评价的另一主要指标.
-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A检测血清总IgE(T-IgE)水平和OVA特异性IgE (OVA-sIgE)水平。大鼠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大鼠皮内注射致敏血清被动皮肤致敏后,于0.5,1.5,3,6,12,24,36,48和60 h后iv给予同等剂量OVA和伊文思蓝激发,于激发后10,30和60 min测量大鼠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OVA致敏大鼠血清T-IgE和OVA-sIgE水平分别于末次致敏后3~7 d和12~16 d达高峰;在OVA 0.2~5.0 mg剂量范围内,OVA-sIgE与T-IgE水平无明显关联性;OVA 1.0和5.0 mg致敏大鼠血清能诱发大鼠PCA;皮内注射致敏血清0.5~3 h后激发的皮肤蓝斑形态规则,范围大;激发后30~60 min检测的皮肤蓝斑范围大,界线清晰,形状规则,且着色较深。结论 PCA优化条件为1~2月龄大鼠隔日每只ip给予OVA 1.0~5.0 mg,共致敏3次,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在被动皮肤致敏0.5~3 h后,进行激发,30~60 min后检测皮肤内层蓝斑直径。
-
Ⅰ型变态反应实验室研究进展
过敏反应指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按照抗原与抗体或者细胞反应的方式和补体是否参加等,将过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其中Ⅰ型过敏反应是了解多的一种过敏反应.目前采用的过敏试验方法多数是根据Ⅰ型过敏反应发生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而设计而成.
-
虾原肌球蛋白及其IgE单克隆抗体建立I型过敏反应体内外模型
目的:利用虾原肌球蛋白及其IgE单克隆抗体建立I型过敏反应体内外模型。方法采用等电点沉淀法制备刀额新对虾原肌球蛋白,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虾原肌球蛋白IgE单克隆抗体。建立虾原肌球蛋白攻击 IgE单抗致敏的RBL-2H3细胞模型,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利用虾原肌球蛋白及其IgE单抗建立被动全身过敏反应小鼠模型,监测抗原攻击后30 min内肛温的变化。结果 IgE单抗致敏的RBL-2H3细胞在虾原肌球蛋白攻击后发生脱颗粒,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明显增加。虾原肌球蛋白及其IgE单抗诱导了小鼠被动全身过敏反应,抗原攻击后小鼠肛温平均下降约1.44℃。结论虾原肌球蛋白及其IgE单克隆抗体成功建立了I型过敏反应体内外模型。
-
几种临床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性再评价
目的 通过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SA)及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对几种临床易于发生Ⅰ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进行再评价.方法 取生理盐水、卵蛋白、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对豚鼠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1)Elisa法检测主动全身过敏试验中采集的豚鼠血浆中IgE、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2)观察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大鼠背部出现的蓝斑情况.结果 主动全身过敏试验中卵蛋白组、生脉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豚鼠血浆中IgE、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均高于生理盐水组;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卵蛋白组、生脉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可见明显蓝斑.结论 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结合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表明卵蛋白、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有致敏性,可引起Ⅰ型过敏反应的发生.
-
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中是否产生致敏性的探讨
对绿原酸在注射剂中是否产生致敏作用以及致敏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并对绿原酸的致敏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银杏内酯注射液Ⅰ型过敏反应的研究
目的 探索银杏内酯注射液在静脉给药后产生的Ⅰ型过敏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豚鼠做全身主动过敏试验;采用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以SD大鼠做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致敏期间和激发后给药组和阴性组豚鼠无异常症状,阳性组豚鼠出现明显过敏症状;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给药组和阴性组大鼠背部未出现蓝斑,阳性组蓝斑直径均值>5 mm.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在此试验条件下,全身主动过敏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