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塞脉微丸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作者:李伟东;蔡宝昌;狄留庆

    目的:通过通塞脉微丸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该制剂稳定、可重复的质量控制手段.方法:以Zorbax 80A ExtendC18(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剂系统,线形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30℃;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了通塞脉微丸的HPLC对照指纹图谱,标示了21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单味药及相应阴性制剂的比较确认了这21个色谱峰的归属;10批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度在0.984以上.结论:通塞脉微丸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对有效控制通塞脉微丸成品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作者:程锦;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

    目的 探讨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肾上腺嗜铬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细胞为材料,制备缺氧、缺糖损伤模型;MTT法测定PC12细胞存活数及乳酸脱清酶法测定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形态学检查发现,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两种损伤模型中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MTT染色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显示,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可显著提高损伤模型中PC12细胞的存活数,降低细胞损伤程度,其中以对缺氧损伤保护作用尤为显著.结论 通塞脉微丸和丁基苯酞对PC12细胞缺氧和缺糖损伤模型均有显著保护作用.

  •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涂佳玉;阿基业;王广基;文红梅;王爱云;狄留庆;曹蓓;刘林生

    目的:通过分析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的变化,研究缺血性中风导致的代谢异常变化及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缺血性脑中风模型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索通塞脉微丸的代谢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 g·kg-1· 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 mg· 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d.采集模型组、假手术组血浆和通塞脉组、阳性药组大鼠给药第1,3,7天的血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血浆中内源性分子进行测定,采用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丙酮酸、牛磺酸、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乳酸、甘油酸、氨基丙二酸、果糖、色氨酸和亮氨酸显著下降,提示血浆中这9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塞脉微丸给药使得上述内源性物质(除牛磺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血浆中异常变化的代谢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药效作用可能与其对相关代谢途径的调节有关.

  • 怀牛膝“性善下行”对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作者:程健;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康安;毕肖林;李俊松

    为了探索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该研究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4种成分的分析方法,色谱柱为BEHC18(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结果显示,通塞脉微丸组4种成分的Cmax和AUC0-∞均比通塞脉微丸加牛膝组高,其中绿原酸的Cmax差异显著(P<0.05),绿原酸和甘草素的AUC0-∞差异显著(P<0.05);2组间Tmax和CL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建立的UPLC-MS/MS方法特异、快速、准确和灵敏,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表明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的含量

    作者:池玉梅;崔小兵;陈维;李伟;狄留庆

    目的 研究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及甘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Kromasil C18色谱柱,乙腈-2%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λ入1=324 nm,λ2=276 nm.结果 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分别在0.208 4~3.334、0.050 35~0.805 6,0.231 5~3.704 μg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7%,100.40%,98.13%,相应的RSD分别为0.73%,1.32%,0.97%(n=6).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

  • 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Ⅰ)

    作者:陶金华;狄留庆;濮雪莲;赵晓莉;金慧臻

    目的 研究通塞脉微丸复方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归属.方法 建立通塞脉微丸及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血清的HPLC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全方制剂、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黄芪和石斛各单方制剂分别给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分析口服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 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从血清中发现了15种入血成分,其中10种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为已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5种成分分别来源于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和石斛,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1种为复方给药后新产生的代谢物质;3种为给药后产生的未知化合物.结论 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通塞脉微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

    作者:程健;狄留庆;李俊松;赵晓莉;周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BEH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10种成分线性关系分别为绿原酸Y=294.09 X+ 17 624:芹糖甘草苷Y=19.296X+748.42;毛蕊异黄酮苷Y=670.8 X+ 11 121;木犀草苷Y=490.45 X+2 938.3;甘草苷Y=33.489X+555;阿魏酸Y=127.76 X+1 343.5;异甘草苷Y=57.87 X+804.81;哈巴俄苷Y=13.125 X-20.365;甘草素Y=29.057X+367.71;肉桂酸Y=72.867 X+1 301.5,且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0%~104.67%,RSD值均小于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10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 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晨;卞慧敏;仇锦春;杨洪宝

    目的:观察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观察通塞脉微丸不同剂量对模型大鼠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前列腺素1α(6-K-PGF1α)、血栓烷素B2 (TXB2)、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结果:通塞脉微丸可以改善MCAO模型大鼠24 h的行为学异常,缩小脑梗塞面积,降低缺血脑组织的含水量,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中ET、TXB2,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结论:通塞脉微丸对大脑中动脉栓寒模型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通塞脉微丸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状态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爱云;陆茵;严令耕;李璘;陈文星;孟政杰;常在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用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给药观察对大鼠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结果 通塞脉微丸对全血粘度有较好的降低作用,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血浆粘度、血沉、压积及TT、APTT、PT的影响不大.结论 通塞脉微丸能通过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大聚集率,使中风大鼠血瘀状态明显恢复.

  •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

    作者:陈璟;王皓;汪海鸿;恽菲;狄留庆;赵晓莉;蔡宝昌

    目的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 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化,利用UPLC/MS-Q-TOF技术对通塞脉徽丸不同工艺中间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结合药效学实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构建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结果 肉桂酸、绿原酸、LS-A2、阿魏酸等20个化合物对于通塞脉微丸药效活性的贡献值较其他化学成分高.结论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 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张新庄;赵晓莉;狄留庆

    目的通过观察通基脉微丸含药脑脊液时不同因素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通塞脉微丸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MTT法观察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连二亚硫酸钠、谷氨酸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连续多次给药(1.45 g/kg)后0.5~3 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0.05~0.01),其中以2.0 h的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保护作用明显;该时间点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谷氨酸、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亦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通塞脉微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对抗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和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等有关.

  • 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李伟东;蔡宝昌

    目的 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 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 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部位群是黄酮类、酚酸类及皂苷类等.

  • 通塞脉微丸活性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陈晓燕;狄留庆;赵晓莉;单进军;杨玲娟;朱蓉蓉;钱桂英

    目的 考察通塞脉微丸中的活性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及微丸与标准品的吸收差异,评价该制剂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 微丸中活性成分在小肠各部位均能较好地吸收,无特异性吸收部位.不同浓度溶液对甘草苷、阿魏酸和甘草酸铵的吸收无影响;浓度对肉桂酸吸收有差异,可能借助载体转运.结论 标准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和肉桂酸较微丸吸收快,阿魏酸无显著差异,提示微丸维持药效更持久.

  • RP-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的含量

    作者:陶金华;狄留庆;文红梅;赵晓莉

    目的 建立以RP-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4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PackingMaterial HederaODS-2柱(250 mm×4.6 mm,5 μm)柱,以乙腈-1.0%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1=320 nm,λ2=276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结果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分别在32.04~160.2、12.2~61.0、12.24~61.2、11.88~59.4 μg·mL-1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5.4个份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7.30%~100.94%之间.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UV法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

    作者:李伟东;姚海峰;蔡宝昌

    目的 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 选择甘草酸铵为对照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301 7C+0.060 78(r=0.999 5),在0.078~0.702 m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塞脉微丸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46%~48%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67%~70%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1%(n=6),RSD为1.7%.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涂佳玉;阿基业;文红梅;王广基;曹蓓;刘林生;陆益红;王爱云;狄留庆

    目的 研究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特点和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电凝法制造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各组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测定,采用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结果 模式识别中模型组大鼠能较好地与其他3组分开.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柠檬酸、组氨酸、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升高,而核糖、6-磷酸葡萄糖和肌苷的含量下降,提示脑组织中这10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内源性物质在通塞脉组大鼠体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通塞脉组与模型组大鼠体内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通塞脉微丸对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两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 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的体内代谢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 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作者:李伟东;狄留庆;姚海峰;蔡宝昌

    目的 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 选择甘草苷为标准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4.667C-0.034 46(r=0.999 9),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17%~21%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27%~29%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n=6),RSD为0.97%.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

    作者:李伟东;姚海峰;蔡宝昌

    目的:对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GC-MS结合保留时间鉴定低极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它们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微丸中50多种成分被分离,36种成分被鉴定.结论:通塞脉微丸的制备工艺是合理的,能较好地保留对脑中风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当归超临界萃取物.

  • UPLC法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肉桂酸的含量

    作者:王皓;狄留庆;文红梅;赵晓莉;陶金华;汪海鸿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肉桂酸4种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系统,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 ×2.1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1=276 nm、λ2=327 nm),柱温35℃.结果:绿原酸、阿魏酸、甘草苷、肉桂酸在16 min内即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5.1%~98.2%,RSD<4.0%.结论:UPLC分离效果及重复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通塞脉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 HPCE法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甘草苷、甘草素和阿魏酸的含量

    作者:李伟东;蔡宝昌

    目的:研究HPCE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甘草苷、甘草素和阿魏酸的含量.方法:以葛根素为内标,40 mmol·L-1四氢硼钠(pH 9.18)-甲醇(90:10)为运行缓冲液.采用未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柱(75 μm×50 cm,有效长度42.5 cm),分离电压20 kV;进样压力5 kPa,进样1.5 s;毛细管温度:25℃;二极管阵列检测,测定波长λs=320 nm,λR=380 nm.结果:在上述条件下,通塞脉微丸中甘草苷、甘草素和阿魏酸在25 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98.7%,100.2%;RSD分别为3.2%,2.6%和1.7%.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可作为通塞脉微丸质量控制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