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炎肝硬化患者舌象表现与MELD评分及其相关指标水平间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血清肌酐、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相关性,为临床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疾病的轻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信息及实验室检查信息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公式计算MELD分值.分别按照是否出现某种舌象将773例患者分成两组,比较MELD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选出MEL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再分别比较该舌象分组下的肌酐、胆红素及INR水平各自的差异.运用SPSS 13.0进行频次、频率分析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除瘦舌和舌下细小络脉之外,出现其他舌象表现者的MELD评分的秩均值高于未出现者,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是舌下络脉紫黑、舌下络脉迂曲、厚苔(P<0.05,P<0.01);胆红素水平的秩均值在出现上述3种舌象的组分别为417.60、430.89及432.42,与未出现组的369.62、379.56及362.06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INR水平的秩均值在出现上述3种舌象的组分别为421.15、451.91及422.01,与不出现组的367.61、376.00及367.77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表现与MELD评分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其中舌下络脉迂曲、舌下络脉紫黑及厚苔的出现与胆红素水平及INR水平间有一定关联,初步提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表现可以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
解毒凉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解毒凉血方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热毒瘀结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有效患者群.方法 将105例热毒瘀结证乙型肝炎ACLF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4例与西医治疗组41例.西医治疗组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方,共治疗8周,随访40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第8、48周时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0、2、4、6、8、12、24、4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根据MELD评分探讨有效患者群.结果 治疗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51.22%,病死率分别为15.63%和34.15%,两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4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31%和51.22%,病死率分别为21.88%和39.02%,两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各时间点中医证候评分、MELD评分均较治疗开始时下降(P<0.05),西医治疗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各时间点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第4周后及随访各时间点MELD评分较治疗开始时下降(P<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第2~12周中医证候评分及第2、4、6、8周MELD评分均较同时间点西医治疗组降低(P<0.05).MELD评分在22.6~29.9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组的病死率为23.81%,西医治疗组为58.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毒凉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乙型肝炎ACLF的临床疗效,降低MELD评分介于22.6~29.9分的患者的病死率.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肝储备功能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中确定手术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联合术)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ELD评分与Child-Pugh分级比较,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分析,确定这一方法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作用.结果 同一Child-Pugh分级的患者MELD评分结果并不一致,在各级别间有交错现象.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组(6例)的MELD评分均值为(24.6±6.6).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组(34例)的MELD评分均值为(16.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ELD评分分为A组16例(MELD评分<10),B组17例(MELD评分10-20),C组7例(MELD评分>20).A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0,B组为11.8%(2/17),C组为5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Ⅰ级26例,Ⅱ级14例.Ⅰ级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4/26),Ⅱ级为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肝储备功能,对外科术式的选择、手术时机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乙肝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eAg与HBV DNA载量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分值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终前HBeAg状态与HBV DNA载量和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分值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20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临终前0~14d,15 ~ 28 d和29 ~ 90 d时段血清HBeAg状态、HBV DNA载量和MELD值.结果 51例HBeAg阳性患者上述三时段的HBV DNA载量依次是(5.25±1.99),(5.45±1.47)和(6.06±1.77) log10拷贝/ml,MELD值分别为(30.33±5.25),(26.36±6.43)和(20.13±6.47).而69例HBeAg阴性患者上述三时段的HBV DNA载量顺次是(5.14±1.84),(5.49±1.75)和(4.62±1.65) log10拷贝/ml,MELD值按序为(32.38±9.95),(28.17±6.82)和(26.19±5.56).同一时间段比较,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间HBV DNA载量和MELD值均仅在临终前29~90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时段间比较,不论HBeAg阳/阴性,HBV DNA载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值随着病情进展呈持续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启动乙型肝炎ACLF,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水平高于HBeAg阴性者.一旦ACLF启动,无论HBeAg状态如何,持续高HBV DNA载量可促进病情向终末期发展.
-
终末期肝病模型动态评分评估HBV相关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变化率(△MELD)在预测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HBV相关肝衰竭患者98例,随访24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MELD、△MELD分值.比较不同时间点存活与死亡患者MELD及△MELD分值,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MELD及△MELD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以佳临界值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病死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各组生存率变化.结果 98例患者24周内死亡52例,存活46例,死亡组与存活组间MELD、△MELD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ELD≥23组8、12、24周病死率均明显高于MELD<23组,△MELD>4.5组病死率也高于△MELD<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判断患者12、24周预后△MELD的AUC(0.823、0.815)明显大于MELD的AUC(0.680、0.684) (P <0.05);生存分析显示以佳临界值分组,各组间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适用于我国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MELD评估预后的准确性要高于初始MELD,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模型分析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方法 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生化指标,MELD评分.探讨预后与S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MELD分值≥30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改善,MELD分值,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而MEI-D分值<30的患者.治疗组肝功改善,MELD分值与对照级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MELD分值<30患者,可改善肝功,降低病死率.但对MELD分值≥30患者治疗意义不大.故掌握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对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命有重要意义.
-
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肝衰竭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进行MELD评分,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7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6例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6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 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
提高干细胞存活率治疗肝硬化
晚期肝硬化尤其是伴肝功能衰竭时,往往出现肝脏微环境的严重破坏,此时使用干细胞移植通常效果欠佳.王帅等[1-2]在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时发现:移植组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提高程度较C级显著,其中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血清CHE、ALB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均明显升高,而C级患者血清CHE仅在移植后第8周时与移植前有统计学差异;C级患者血清ALB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认为前者肝内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分化增殖,而后者肝功能损害严重、微环境恶劣不利于干细胞存活.何金秋等[3]也发现使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时,对于Child-Turcotte-Pugh C级和(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35分以上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基础实验方面,骆莉莉等[4]分别用含5%、10%、15%肝损伤血清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诱导,发现5%肝损伤血清诱导h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不明显;10%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现象,随着换液次数增加,凋亡细胞也逐渐增加;15%肝损伤血清作用hMSCs后多经过2次换液,细胞就会完全丢失.
-
三种评价指标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 比较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凝血酶原时间(PT)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记录83例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的ICGR15、MELD和PT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ICGR15、MELD和PT的预测能力,根据出院时临床转归,将治愈或好转者归入有效组(54例),死亡或未愈自动出院者归入无效组(29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①亚急性肝衰竭组早期治愈9例,中期治愈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组早期好转15例,中期好转24,晚期无好转,好转情况早期好于中期(P<0.05).亚急性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组早期间及中期间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有效组和无效组ICGR15、MELD分值和PT分别为(48.333±11.482)% vs (54.817±6.514)%(t=3.281,P<0.05),(28.11±4.19) vs (33.52±4.09)(t=5.655,P<0.05)和(26.028±6.690) s vs (38.300±13.405) s(t=4.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ICGR15、MELD评分和PT预测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2、0.852和0.801.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02~0.822,0.765~0.939和0.695~0.906,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肝疗效与肝衰竭治疗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肝衰竭患者病情越重,ICGR15、MELD分值和PT越高.ICGR15、MELD评分和PT均能较好地预测肝衰竭的预后.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SAAG、PA、PTA水平与肝功能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期及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Child B级组(28例)、Child C级组(38例)和按照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分为好转组(41例)与未愈组(25例).取入院次日肘静脉血液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P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血钠(sodium,Na)、血小板(platelet,PLT)及PTA水平,同时测定同日腹水ALB浓度计算SAAG,并行肝胆胰脾彩超测量门静脉直径.结果:(1)SAAG水平与血ALB、PA及门静脉直径正相关,与PLT、血小板/门静脉宽度及Child-Pugh分值负相关;(2)Child B、C两组血ALB、SAAG、PA、PTA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SAAG、PA、PTA水平明显高于未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SAAG、PA、PTA结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n serum sodium,MELD-Na)模型较单纯MELD-Na模型在判断疗效与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AAG反映了门脉高压程度,联合检测PA、PTA能敏感、可靠地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且在预后预测中有重要价值.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及12 mo内的预后. 记录每例患者入院第1天的MELD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 应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CTP评估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 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应用非参数秩相关即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MELD与CT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6及12 mo内分别死亡23、39、85例,MELD评分与CTP评分均显著相关( r = 0.76,0.69,0.71,均P<0.01). 3、6及12 mo内MELD与CTP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886和0.775( P<0.01)、0.892和0.876( P>0.05)、0.873和0.866( P>0.05). 生存分析表明2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3、6及12 mo内患者可能的生存率和死亡率( P<0.01).结论: MELD模型可预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12 mo内的生存率,3 mo内MELD模型优于CTP评分,但6 mo及12 mo内MELD模型和CTP评分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
血清前白蛋白对肝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主要由肝脏合成,可反映肝脏合成及储备能力及营养状况,具有检测方便、准确、干扰因素少等优点.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把血清PA以独立因素作为肝脏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缺乏以一种系统、关联、前瞻的临床思维方法去分析血清PA,虽然临床应用由来已久,但是广大临床医生在肝病的诊治过程中仍不足以重视血清PA的变化特点,作者结合近年来对血清PA生化特性、结构、功能新变化以及与血清白蛋白、胆固醇、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等指标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 stageliverdisease,MELD)对肝硬化患者短期和中期生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99例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f生评估,随访1 a.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依据ROC曲线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访3 mo内有37例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3.4±9.90,10.8±2.29)与生存组(14.3±4.66,8.68±2.21)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随访第1 a内有59例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与Child-Pugh评分(20.3±9.31,10.3±2.32)与生存组(14.0±5.11,8.43±2.2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对3 mo预后评估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26,0.745(P<0.05),对l a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58,0.724(P>0.05);生存分析表明两评分系统在截断值均可有效地分辨3mo或la内可能生存及死亡的患者(P<0.001);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呈显著相关(r=0.69,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能更准确反应病情危急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应用受试者运行曲线(ROC)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分级(CTP)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对171例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LD模型及Child-Pugh分级评分.根据MELD分值分为4组(MELD≤9,10≤MELD≤19,20≤MELD≤29,MELD≥30),Child-Pugh分级分成A级、B级及C级3组,计算各组患者1 mo及3 mo的死亡率;应用ROC曲线评价每一预测模型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预测结果.结果:MELD≤9,10≤MELD≤19,20≤MELD≤29,MELD≥30患者1 mo的死亡率分别为10.6%,23.9%,68.0%及75.0%,3 mo的死亡率分别为10.6%,28.4%,80.0%及84.4%;ChildPugh A级,B级及C级1 mo的死亡率分别为9.7%,21.1%及44.9%,3 mo死亡率分别为9.7%,23.9%及52.2%;MELD分值能够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ROC曲线下面积1 mo及3 mo分别为0.832和0.844),优于Child-Pugh分级(ROC曲线下面积1 mo及3 mo分别为0.768和0.772).结论:MELD模型及Child-Pugh分级能够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而且MELD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Child-Pugh分级.
关键词: 肝硬化 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 Child-Pugh分级 ROC曲线 -
不同评分系统评估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围术期风险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ELD评分系统和Child-Pugh评分系统评估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围术期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2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ELD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对肝切除术围术期的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结果 MELD评分系统和Child-Pugh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44.26%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P =0.37)。两种评分系统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3),以Child-Pugh评分系统进行评估时,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低于B级和C级患者(χ2=7.05、7.03,P =0.01、0.01);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级和B级患者(χ2=11.37、6.38,P =0.00、0.00);不同MELD评分分级间肝功能不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χ2=34.99、31.97,P =0.00、0.00),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不全发生率越高。随着MELD和Child-Pugh评分的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肝功能和并发症的评估上,MELD评分系统与Child-Pugh评分系统具有相关性(r =0.56,P =0.03)。结论 MELD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均能有效预测术后肝功能, MELD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的发生优于Child-Pugh,MELD评分系统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预测效果优于Child-Pugh评分系统。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模型 Child-Pugh 肝切除术 -
327例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其近期预后
目的:探讨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12周)。方法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27例SA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总结SAH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219例)和病死组(10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H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addrey判别函数(MDF)对SAH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SAH患者MDF分值为(64.0±38.5)分,MELD分值为(19.1±8.4)分。SAH患者基线MELD分值与MDF分值存在正相关(r=0.662,P =0.000)。12周时SAH患者的病死率为33.0%,随MDF和MELD分值的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组患者的基线年龄为(49.6±10.2)岁,AST为79.0 U/L,GGT为69.0 U/L, TBil为(320.9±161.7)μmol/L,D/T为0.71±0.10,PT为(29.1±11.8)秒,INR为2.4±1.0,CRE为(200.0±131.3)μmol/L,WBC为(15.3±11.0)×109/L,NE为(12.6±10.1)×109/L,MELD评分为(25.8±8.1)分,MDF评分为(88.3±54.0)分;存活组患者的基线年龄为(46.2±8.1)岁,AST为54.0 U/L,GGT为35.0 U/L,TBil为(189.2±122.4)μmol/L,D/T为0.65±0.13,PT为(22.9±3.8)秒,INR为1.9±0.3,CRE为(98.3±61.7)μmol/L,WBC为(6.6±4.9)×109/L,NE为(4.6±4.5)×109/L,MELD评分为(15.6±5.2)分,MDF评分为(52.0±18.5)分。病死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存活组患者的基线TBA [(185.5±98.1)μmol/L]、PTA [(36.7±7.4)%]和HGB [(90.4±21.3)]均高于病死组患者[(154.2±104.6)μmol/L,(30.7±12.2)%,(81.6±27.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1、5.523和3.18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HGB和年龄是影响SAH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ELD和MD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744,MELD对SAH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MDF (Z =-3.068,P =0.002)。结论 SAH患者病情重且近期预后不佳。相对于MDF,MELD能更好地评估SAH患者的近期预后。
-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预测价值
MELD≤19分组、20~29分组和≥30分组分别为12.50%,52.38%和66.67%.MELD≤30分组与≤19分组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比较,OR值为14(95%CI 5.41~36.20);20~29分组与≤19分组比较,OR值为7.7(95%CI 4.17~14.2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 0.689~0.855).结论 MELD分值和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病率线性正相关,高MELD分值提示发生SBP风险增加.
-
影响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因素分析
拉米夫定可通过降低HBV DNA载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阻止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发生和进展[1].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的分值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2-3].本研究应用MELD评分系统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对乙型肝炎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
-
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测定在肝移植术后感染预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肝移植 终末期肝病模型 CD14+单核细胞HLA-DR 术后感染 预测价值 -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及意义
在评价肝脏储备功能方面,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本文综述国内外文献,介绍血清前白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动脉血酮体比测定、氨基比林呼气试验、吲哚氰绿试验、利多卡因代谢试验、影像学手段及肝功能分级等方法,并评价它们在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