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关中风病脑缺血与出血问题的商榷

    作者:马萌

    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相同的病机,两者之间可互相影响,相互转化.且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动态的,具有多变性.中风病无论脑缺血或是脑出血,其结果都是引起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缺氧.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的治疗与预后其实并无二致,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宜割裂开来,尤其是在其治疗过程中,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

  • 混合性中风35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向荣;朱秀云

    本文报道了35例混合性中风的临床及CT表现,并就混合性中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加以分析探讨.

  • 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与CT分析

    作者:李延;林红

    混合性中风是指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在不同部位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近年来随着CT、MRI等新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出血合并梗死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进一步认识脑出血合并梗死的病因、病理以及脑出血量的多少、梗死灶大小及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特征,将经CT扫描证实的40例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

  • 混合性中风的治疗

    作者:纪列伟;黄旭

    目的:探讨及总结混合性中风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混合性中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大面积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治疗脑外科.大面积脑梗死+少量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对照出血+脑梗死病灶大小相若者宜采用中性治疗.结论:通过50病例得出上述临床结果,同时也要多方面兼顾,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也不容忽视.

  • 混合性中风的CT诊断

    作者:莫瑞嘉

    目的提高对混合性中风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6例混合性中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CT表现,本组混合性中风分为3型:a)脑出血与脑梗死同时并存(7例,43.75%);b)脑出血继发脑梗死(3例,18.75%);c)脑梗死继发脑出血(6例,37.5%).结论CT扫描是诊断混合性中风可靠的、有用的检查方法.

  • 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晓燕;刘远新;王亮

    目的 通过化痰祛瘀止血汤干预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实验研究,探明其药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作左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与右侧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混合性中风大鼠模型,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中药(化痰祛瘀止血汤)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均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及NF-κB 水平,且以中西药结合组作用优(P<0.05).结论 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脑水肿及神经元损伤均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内NF-κB 水平有关.

  • 混合性中风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晓霞

    84例脑出血患者中11例临床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即出血性和缺血性,使两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梗塞型;梗塞--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治疗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 双重性中风20例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作者:刘玉驰;邢洪林;黄玉杰

    总结20例双重性中风的临床资料.提出了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双重性中风的常见原因.为防止本病在定义及命名学士的混乱,把混合性中风称双重性中风较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双重性中风疗效好.

  • 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明哲;张亮;姜文斐;潘卫东;姜宏宁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化瘀、凉血豁痰功效的脑血疏口服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伴有失语症的混合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周期为4周.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价患者的失语症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检测并比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WAB评分:治疗2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听理解、复述、阅读、计算评分即显著升高(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及书写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P<0.01),对照组患者的听理解、阅读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mRS评分:治疗2周末,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③NIHSS评分:治疗2周末、4周末,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④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混合性中风失语症患者的失语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 调和汤治疗混合性中风17例疗效观察

    作者:储军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混合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应用调和汤治疗17例混合性中风患者,并设对照组16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2%,疗效优干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且不加重出血和梗死.结论:调和汤治疗混合性中风具有良性双重治疗作用.

  • 中医药治疗混合性中风

    作者:程俊敏;谭子虎

    混合性中风是黄如训[1]在1989年提出的,该病是脑内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的既有出血又有梗塞的脑血管病,不同于传统的脑出血或梗死.

  • 以系统论方法诊治混合性中风的探讨

    作者:林慧琼

    混合性中风在临床上诊治比较复杂,而用系统论方法理论阐述混合性中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但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动态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优化原则.

  • 混合性中风12例临床分析

    作者:曹柱;林帆;余泽琪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12例混合性中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混合性中风急性期采用中性治疗,5例死亡,7例好转.结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多见于老年伴高血压病史者,表现偏瘫多,意识障碍多、重、病理反射多等特点,且预后差,病死率高;对梗塞出血型急性期以中性治疗为主,而出血梗死型宜尽早手术治疗.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混合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江金带;李扬彬;李树欣;谭理连;刘克;梁彤杰;周少萍

    目的:探讨CTA在混合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12例混合性中风患者,进行常规CT和CTA扫描.结果:12例混合性中风中,脑梗塞继发及出血2例,脑出血继发脑梗塞6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与脑出血并存4例.CTA显示梗塞区血管痉挛、收缩、中断,显示出血区造影剂外漏、局部呈无血管区.结论:CTA为非损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在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双重中风"莫忽视

    作者:蒋伟

    中风是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为特点的常见病,其死亡率在我国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一说中风,人们都知道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至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并存的"双重中风"(亦称混合性中风),人们了解得较少,甚至有人认为二者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近年来,随着CT、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普遍应用,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变能够清楚诊断和鉴别,发现"双重中风"并不少见,所以不能忽视"双重中风".

  • 混合性中风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吕凤梅;黄建敏

    随着CT、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混合性中风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笔者收集了两医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CT证实的混合性中风32例,报道如下.

  • 混合性中风30例分析

    作者:罗顺

    混合性中风指脑内两个以上血管区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出血和梗死.国内李杨彬[1]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提出混合性中风分为:脑出血与脑梗死并存、脑出血继发脑梗死、脑梗死继发脑出血3型.现将本院收治的30例患者整理分析如下.

  • 混合性中风与脑出血、脑血栓的血压锐减及心率对比研究

    作者:邓登;柯锋;方林彬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与脑出血、脑血栓患者血压锐减程度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对混合性中风、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形成3组脑卒中患者在起病1周内血压锐减程度和心率进行对比.结果:(1)混合性中风组收缩压的锐减程度明显,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血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混合性中风组舒张压下降的程度也是3组中明显的,与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出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中风患者心率的比较,混合性中风组明显偏低,与出血组及血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压的骤然降低,特别是收缩压的锐减,以及心率的缓慢,是造成本组混合性中风梗塞的原因之一.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混合性中风的发生机理进行探讨.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混合性中风4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树炜

    混合性中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较为困难,治疗时要十分慎重.本文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8%.

  • 混合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

    作者:姜丽娟

    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混合性中风患者的体会.西医治疗组以降压、脱水、对症支持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或清开灵,血塞通或脉络灵,参麦、黄芪针;口服或鼻饲、灌肠安宫牛黄丸及化瘀醒神汤.结果:西医治疗组有效率6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0%,中西医结合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