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代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时间聚集性变化分析
近年来,集中度(向量合成表示法)被应用于流行病学季节性分布研究.为了观察计划免疫(下称"计免")前后相关传染病发病时间聚集性的变化,我们采用集中度对本市1970~1998 年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六种疾病的发病时间聚集性按不同年代进行对比分析.
-
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决策与计划、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兴起为揭开疾病的"黑匣子"之谜创造了条件,为阐明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该领域方法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方法在探索环境-基因交互作用、评价环境暴露和生物效应以及寻找突发病因的研究中已崭露头角,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单纯病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仅用病例而不用对照.按其应用范围可分为四类:病例分布研究(case-distribution study)、病例-病例研究(case-case study)、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 study)和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现分别介绍如下.
-
病例镜像研究设计
近几十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科研领域广泛采用并逐渐与之交叉融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设计.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类研究通常将病例组的暴露分布与完全基于理论假设的人群的暴露分布进行比较,不需要实际的对照组(采用伪对照),也称为病例分布研究(cage-distribution study).
-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四川道地药材川木通分布研究—以小木通为例
本文根据四川道地药材小木通的生长适宜性要求,通过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库等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小木通生长的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和综合分析,获得四川道地药材小木通的适宜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古蔺县、叙永县、宝兴县和天全县等是小木通的适宜分布区域,其中古蔺、叙永两县是主要分布区域,分别占适宜区总面积的23.2%和25.4%.通过与中药资源数据库对比可知,本次研究结果与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基本吻合.这表明利用 GIS与遥感技术对小木通适宜区进行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提高小木通的合理利用,为四川道地药材小木通的合理种植提供信息支持,为其它野生中药材道地区域监测提供参考.
-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常见的细菌之一,因其外膜通透性极低的特异性,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天然耐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亦非常严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对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而耐药.AME基因型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菌株差异,且不同基因型的细菌耐药和流行特征也不同.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3月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AME基因型分布研究.
-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及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依据以及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270例甲状腺癌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根据颈部区分标记可能为淋巴结转移的病灶,并在超声下观察其表现。对所选的患者进行颈廓清术,同时将标记的淋巴结送病理检查,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详细记录颈廓清除术中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以及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研究,经超声检查共发现536枚转移淋巴结,经过病理检查正确存在442枚转移淋巴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2.46%。对颈部实施廓清术在Ⅱ、Ⅲ、Ⅳ、Ⅴ、Ⅵ区域转移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55.56%(20/36)、70.83%(68/96)、70.00%(70/100)、30.58%(74/242)、52.38%(22/42)及87.85%(188/214),各区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比较Ⅱ、Ⅲ、Ⅳ、Ⅴ区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Ⅵ区出现转移淋巴结的几率明显高于Ⅱ、Ⅲ、Ⅳ、Ⅴ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形态、大小、回声与淋巴结转移并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微钙化、有无淋巴门以及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甲状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重要的部位在Ⅵ区,因而对颈部的Ⅵ区实施淋巴结清扫非常关键,在对甲状腺癌诊断时,无淋巴结微钙化和无淋巴门现象对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快速分离、鉴定、分型及基础性研究
1 研究、试验方法或技术路线1) 从南京市肉联厂屠宰场共采集猪扁桃体,猪屠体,地面污水,砧板,围裙等222份样,检测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在上述样本中的污染状况,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生物型分布研究.2)采集农贸市场散装生鲜猪、牛、羊肉、鲜鱼,冷藏冷冻禽肉,生禽肉共95份检测该菌,并对检出的菌株进行进行血清和生化分型.
-
宁波市道路交通伤害地区分布研究
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y,RTI)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以1999年1月-2005年6月宁波市交通警察支队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中11个区(县)的资料为基础,对其地区分布特点做初步分析,并就如何预防控制本地区的道路交通伤害事件提出可行性意见.
-
肌内神经走行和分布的研究进展
支配人体骨骼肌的神经,多数形成神经血管束,通过肌门入肌.临床上常用带血管神经的肌瓣经游离移植进行功能的修复重建.Taylor等[1]已经对肌内血管的分支走行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迄今,对骨骼肌内神经走行和分布尚缺乏详尽的描述.揭示神经在肌内的分布规律可指导临床进行肌移植,指导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目前研究肌内神经走行分布的方法有3种:大体和显微外科解剖、组织切片加计算机三维重建、Sihler's神经染色.本文对肌内神经走行分布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
都匀牛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生化指标动态观察
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研究,目前均以其形态学、生活史、流行地域分布研究为主[1],而对其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未见报道.本文对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生化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感染对宿主生化指标的影响.
-
亚洲带绦虫实验感染家猪的肝脏病理学观察
亚洲带绦虫的研究,目前以其形态学、生活史及流行地域分布研究为主,而对宿主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未见报道.本实验观察了亚洲带绦虫感染家猪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
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由Levi-Montalcini R 在5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和促进发生中的交感神经及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以及执行功能.NGF在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脑)有广泛的分布,它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与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在靶区分支的密度和mRNA含量有关;而靶器官产生的NGF可诱使轴突朝特定靶器官方向生长.近年来随着对骨痂中肽能神经分布研究的深入,发现骨痂中有交感神经成份的神经肽Y(NPY)、小肠血管活性肽(VIP)和感觉神经成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肽能神经长入[1,2].这引起人们的思考,骨痂中是否有诱使轴突长入的NGF,其在骨折愈合中有何作用?
-
循证医学证据在数据库中的分布研究
讨论并分析国内外几种数据库中循证医学证据的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出获取证据的佳途径与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