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推拿少阳经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推拿少阳经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3个研究中心共1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足少阳胆经;对照组睡前半小时口服艾司唑仑1mg.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次后,评价受试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共150例受试者完成临床试验,两组受试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较治疗前具有改善(P<0.05).两组在睡眠时间、入睡时间两项指标上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总评分指标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少阳经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口服艾司唑仑.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
随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操作更加简单,应用也更加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对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所致的心脏骤停幸存者,植入ICD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明显降低死亡率,确立了ICD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地位[1].本组报告3例ICD植入病例,探讨ICD对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效果,诊断和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
人胚胎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挑战与机遇
细胞替代治疗(CRT)是重建胰岛β细胞功能和治愈糖尿病的潜在希望.采用Edmonton方案进行胰岛移植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随访2年的资料显示,胰岛移植可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改善血糖控制的稳定性,但患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状态难以长期维持[1];其中7例美国受试者接受了长达10年以上的随访,证实了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然而,供体组织来源匮乏是制约胰岛移植临床推广的巨大障碍.因此,通过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β细胞可望解决供体来源问题,成为糖尿病CRT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胚胎干细胞(ESCs)是目前研究广泛、成熟的干细胞体系.近年来,人ESCs体外诱导定向分化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人ESCs来源的胰岛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应用InSync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心功能,已被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易损性上限的电生理机制及临床评估除颤效用性的指导价值
多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可以降低心室颤动(VF)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死亡率,其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4].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测试对于确保ICD的可靠感知和有效放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但是,DFT测试至少需要诱发一次VF并除颤,可能会引起急性危险事件,如心肌蛋白升高、脑卒中和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死亡[6-9].
-
心脏再同步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CARE-HF研究结果公布
2005年3月在美国ACC年会上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ARE-HF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结果同步发表在2005年3月的<新英格兰杂志>(N Engl J Med)上.研究结果显示,心脏再同步治疗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一、前言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为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供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1]。自20世纪中期起,各研究中心不断研发、改进器官保护液,Collins液、UW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HTK(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基于器官保护液的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器官保存进一步摆脱了时间及地域限制,器官保护技术进入崭新的纪元,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2]。SCS技术仍是现在器官保护常用的技术,为全球多数器官移植中心所广泛使用。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捐献器官本身以及较长时间的热缺血、冷缺血时间,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更为严重,显著影响移植预后。因此如何改善供器官质量尤为重要[3]。近来,新兴的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MP)技术再次应用于器官保存与修复,但MP受压力、灌流速度、氧合情况等参数综合影响,其广泛应用还需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4]。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为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供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1]。自20世纪中期起,各研究中心不断研发、改进器官保存液,如Collins液、UW(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液、HTK(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基于器官保存液的静态冷保存( static cold storage,SCS)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器官保存进一步摆脱了时间及地域限制,器官保护技术进入崭新的纪元,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2]。 SCS仍是目前器官保存常用的技术,为全球多数器官移植中心广泛使用。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捐献器官本身以及较长的热缺血、冷缺血时间,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 )更为严重,显著影响移植预后。因此,如何改善供器官质量尤为重要[3]。近年来,新兴的机械灌注技术应用于器官保存与修复,但受压力、灌流速度、氧合情况等参数综合影响,其广泛应用还需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4]。
-
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预后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常见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治疗费用的特点,这些危重患儿的预后可直接反映围产服务水平以及NICU的效能.2007至2008年,由河北省14家拥有NICU建制、具备辅助通气设施和技术的地市级以上医院组成NRF调查协作组,开展了此项NRF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获取在2000年后规模有了很大发展的地市医院NICU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前,救治新生儿危重症的资料,从而推进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的医学模式.
-
我国麻醉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目前麻醉学已进入一个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经典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快速发展阶段.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手术科室的发展,并为广大病人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新的麻醉技术和短效麻醉药物的应用与研究,新的监测仪器设备的应用普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刻改变着我国麻醉学的面貌.应该看到,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还不平衡,还应不断努力、拼搏、创新,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SS-HFVPT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衰伴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本刊讯(《中国当代医药》记者凌寒)8月8日,历时两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宣布揭盲。10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在京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院“与安慰剂组相比,参松养心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可显著降低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次数、提高室性早搏下降率,改善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心衰伴室性早搏患者筛选出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
-
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进展
利妥昔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首次使用是在美国用于治疗低分化、滤泡型或易复发、侵袭性CD20表达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之后,便在欧洲用于临床治疗Ⅲ/Ⅳ期的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入选的病人或已对化疗产生耐药,或已处于接受化疗后的复发阶段.基于两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在欧洲利妥昔单抗被批准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HOP)方案联用治疗侵袭性CD20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日本经临床Ⅱ期试验验证,利妥昔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2].现今,利妥昔单抗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临床,而一项深入广泛的临床评估项目也正在展开,该项目研究包括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内的多种B细胞来源淋巴系恶性肿瘤.
-
SS-HFVPT研究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SS-HFVPT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作为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由张伯礼、高润霖、张澍教授担任顾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30家三甲医院、历时两年完成。这一研究纳入了465例已经按照慢性心力衰竭(HF)标准治疗了3个月的HF伴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以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次数下降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
4.5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还是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效果循证医学证据充分Thomas Leng教授:静脉溶栓(IVT)的循证医学证据早来自于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院( NINDS)关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剂(rt-PA)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995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之后,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rt-PA用于3h之内的溶栓治疗.由于NIND试验是在美国进行的,参加研究的医院通常是一些较大的、设施先进的医院,rt-pA能在一般的医院普遍使用吗?随后,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其在欧洲使用,但要求严格观察能否在普遍的医院中安全使用.后结果显示,在发生AIS3h内使用rt-PA在欧洲也非常安全.随后,他们又观察了3.0~4.5 h之内使用rt-PA溶栓的安全性及3个月的预后,结果显示疗效很好.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出现和溶栓疗法的普遍应用,对临床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近10万AMI病人的大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是目前临床制定具体AMI治疗方案的依据,并对AMI的治疗对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观遗传学治疗中的几个临床问题
1993年Zagonel等报道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效,地西他滨治疗MDS的临床疗效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2006年美国FDA批准地西他滨用于治疗MDS.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5 d方案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已经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开始应用地西他滨治疗MDS,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对临床实践中几个常见的问题作一总结.
-
手术患者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75%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局部麻醉药,是纯S-对映体局麻药[1].与布比卡因相比,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较小[2],因此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较理想的硬膜外局麻药[3-6].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但其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采用多中心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方案,比较手术患者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
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达标的新认识与评价--从DCCT和UKPDS后续作用谈起
具有全球轰动效应和对糖尿病防治与研究有深远影响的DCCT和UKPDS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虽然分别于1993年及1998年宣布结束,但是,它们的影响和效应还在继续和扩大;计划还在不断地延伸.无论其成功的经验或遗留未解决的纷争,以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未能料及并未能克服的困难,皆是对人类馈赠的宝贵财富和启迪对糖尿病防治新思考的源泉.
-
长期应用抗青光眼药物与滤过性手术成功率的关系
目前,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通常情况下,医生都会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疾病进展的时候,则选择滤过性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有效、持久降低眼压的治疗手段[1~3].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以Broadway[4]及Lavin[5]为代表众多学者提出:长期药物治疗会影响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近,一项大型多中心临床为期四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首选手术治疗的患者眼压控制比首选药物治疗的患者好,但是前者视力损害的的危险度比后者要大,而且术后,病人白内障进展速度比用药组快3倍,因此不提倡首选手术治疗[1].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是否影响手术治疗的结果,其机制以及怎样降低这种危险度成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药物治疗是否及怎样影响滤过性手术成功率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
干细胞产业迎发展良机
全球产值将达4000亿美元、引发新一轮医学革命、生物技术中前沿和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诱人的数字和诸多溢美之词让干细胞技术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8月23日,在"缺血性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国际高峰论坛"上,利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C-Cure技术国际多中心(中国区)Ⅲ期临床试验启动,北京安贞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将率先开展这一临床研究.目前,C-Cure干细胞治疗心衰研究已在美国和欧盟获批进行Ⅲ期临床试验,预计该技术将于2016年在全球上市.为让中国心衰患者能同时应用该技术,香港麦迪舜医疗集团将在亚洲引入这一前沿技术,今年将在中国内地(北京、上海、广州)设立8~10个国际多中心临床基地,开展Ⅲ期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