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药配合神灯照射治疗骨化性肌炎20例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为进行性骨质结构于肌肉、结缔组织沉积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足趾畸形的一种疾病.该病全部为散发病例,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其典型表现为皮下组织和肌肉内有与肌筋膜走向平行的骨化形成;X线检查可见肌肉内有羽毛状钙化;肌电图(EMG)常见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酸肌酶(CK)常升高,故属肌病之一.临床多累及颈、躯干和大腿的肌肉,可见皮下组织肿胀、僵硬,如发生在关节附近,还可以造成关节畸形.笔者于1987年以来运用针药及神灯照射治疗骨化性肌炎20例,收到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
左右冠状动脉右冠状窦共同开口介入治疗一例
患者,男性,49岁.患者于10天前因旅途劳累突发胸闷2小时入旅游地医院,入院时心电图(ECG)和心肌酶等结果不详,诊为“下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予以溶栓(具体药物不详)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3天后出院并回至当地患者诉于回当地后活动时出现气促,偶伴胸闷,休息可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南方医院.既往于2010年12月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未予规律治疗.无吸烟饮酒史.入院查体:血压95/70 mm Hg,心率105次/分,余未见特殊.辅助检查:心肌钙蛋白(cTnI)2 57 ng,/L,肌酸肌酶(CK-MB)正常.
-
少年男性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肥厚
患者男性,14岁,“间断心慌1年余,晕厥1次”于2010年12月21日收入我院.2009年11月始于活动时出现心慌,自测脉率明显增快,具体数字不详,无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持续3h症状缓解.2010年6月无诱因再次出现心慌,随后意识丧失,无耳鸣、抽搐和二便失禁等伴随症状,数秒钟后意识恢复.当地查肌酸肌酶(CK) 1612 U/L(正常值18~198 U/L )及其同工酶(CK-MB) 27 g/L(正常值0~3.6 g/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75 U/L(正常值5 ~ 37 U/L)、乳酸脱氧酶(LDH) 873 U/L(正常值97~270 U/L).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壁增厚(14 mrn)、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60%.心肌核素显像示左心室腔略扩大,左心室前壁和侧壁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给予倍他乐克和辅酶Q10等治疗,胸闷有所减轻.2010年11月20日复查CK 2301U/L、CK-MB 29 g/L、LDH 994 U/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缩短(<120 ms),可见δ波,V1导联呈QS型,QRS波间期140 ms.患者平时体育活动不受影响,学习成绩差.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其他疾病.个人史:无放射线、毒物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史:其外祖母40岁时因“心脏病”去世,一个姨妈患“心脏病”,具体不详;父母及1个9岁妹妹均体健.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特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后出现的多器官损害中的一种.而新生儿窒息后严重的损害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轻者出现一过性心肌酶升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终导致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其严重程度与出生时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的严重程度有关,窒息越严重,心肌损害越严重.因此,减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关键是及早进行正确的窒息复苏.
-
枫糖尿症一例
患儿男,8 d.因嗜睡,拒乳2 d入院.第3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阿氏评分1 min:8分,5 min:10分.生后不久出现呼吸急促、吐沫,当地医院按"新生儿湿肺"治疗6 d,好转出院.出院半天即出现嗜睡,拒乳并呛奶1次而入我院.患儿母乳喂养,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母孕期体健,无用药史及放射线照射史.母共妊娠3次,不明原因流产1次,死胎1次.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头围35 cm,反应差,时有尖声哭叫,前囟4.0 cm×3.0 cm,平坦,骨缝有分离,呼吸欠规整,双肺可闻少量痰鸣音,心音有力,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于肋下3 cm,剑下1 cm可触及,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稍高,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存在,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未引出.血、便常规正常,尿常规:酮体(+++),余阴性.血生化检查: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均高于正常,而血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及尿素氮、肌酐等均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检查:糖稍低,余正常.
-
《NSTE-ACS诊治指南》解读
新指南强调个体化风险评估新指南强调,NSTE-ACS早期风险评估时,主要根据临床状况(缺血性胸痛和合并情况、年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合并症)、心电图表现(ST段压低导联数及压低程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动态监测ST段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肌酸肌酶(CK-MB)]等.但必须指出的是,对NSTE-ACS的危险分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介入,缺血或出血的风险不断变化,对患者的危险分层也应随之更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的探讨
心电图(ECG)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且无创伤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AMI缺乏典型的ECG改变,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现就54例非典型性AMI的临床及E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CG不典型改变的原因.
-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清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院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CX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8种常用血清酶:乳酸脱氨酶(LDH、LD);α-羟丁酸脱氢酶(HBDH、HB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氨转移酶(GGTP、GGT);淀粉酶(AMY、AMS);肌酸肌酶(CPK、CK);碱性磷酸酶(AL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这些酶对于心、肝、肺、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的评估较为深入,但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时血清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肾内科收治的28例ARF患者的血清酶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
神经性肌强直一例
患者女,62岁.主因"四肢肌肉疼痛、吞难困难1个月,加重伴饮水呛咳1周"于2010年11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肉疼痛,两侧对称,屈侧明显,双手手指不能伸直,双腕关节活动障碍,抬臂无受限,伴吞咽困难,肌酸肌酶902 U/L.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发音困难,饮水呛咳,憋气,双侧手指、肘关节、双足足趾不能伸直,无关节肿胀,伴大汗.复查肌酸激酶877 U/L.为进一步诊治以"肌酶升高"收入我院.查体:体温36.7℃,血压120/70mmHg(1mm Hg=0.133 kPa),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双眼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近端肌力V级,远端Ⅳ级,四肢远端肌张力高.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双侧肢体针刺觉对称,双侧指鼻试验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欠合作.颈无抵抗.双侧手指、肘关节屈曲,双足足趾不能伸直,双腕、双踝关节僵直,各关节区无红肿、压痛.
-
调整运动负荷对体育学院游泳队运动员集训期疲劳感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游泳队运动员一些功能指标测试和教学观察对训练负荷的安排进行科学指导.方法:运动员每天早晨醒来利用晨脉表记录晨脉和个体主观疲劳,记录运动心率是在训练课中,一组训练内容结束后的即刻脉搏和休息2 min后的恢复脉搏.肌酸肌酶和血尿素氮都是在每周一早晨抽血5 mL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美国产MD-100半自动生化仪.教学观察主要是观察和询问运动员的一些表征,如自主疲劳、情绪、睡眠、食欲、眼神等.结果:发现运动功能水平下降时,游泳运动员的晨脉一般超过5次,早晨肌酸肌酶值平均超过7 500 nkat/L,血尿素值平均在8.5 mol/L以上,训练时的运动心率恢复值小于是20%,入睡慢,食欲差,运动员自主疲劳感在数量级17左右.结论:晨脉、运动心率、肌酸肌酶值和尿素氮值在功能正常与下降时其指标值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训练负荷安排的依据.
-
肌肉延迟性酸痛与血清肌酸激酶关系的实验观察
运动后肌肉出现的延迟性酸痛(DOMS)是一种非习惯性剧烈运动后骨骼肌出现的疼痛、不适的感觉.许多研究表明,它与许多因素有关.血清肌酸激酶(CK)主要来自骨骼肌,它在骨骼肌内总的活性远高于其他组织,占全身CK总活性的96%,是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通过酶的变化以判断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引人注意的是肌酸肌酶.本文观测大鼠急性运动后即刻、12、24、48h后血清CK的变化,以探讨运动后DOMS出现的机制.
-
1例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护理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可逆或不可逆的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完整性改变,致使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入血,后从尿中排出的一种疾病.诊断标准:血清肌酸肌酶(CK)>20 000 U/L.临床表现为肌强直或疼痛、重症肌无力、尿色异常.常见的是腓肠肌和腰背部肌肉出现痉挛性疼痛、压痛、肌无力[1].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在临床病例中只占0.1%~0.2%.其中力平之(非诺贝特类药)为临床常用降脂药物,它引起横纹肌溶解则罕见[2].2002年,我科发生1例患者服用力平之后快速发生横纹肌溶解,经过10 d的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痊愈,现报告如下.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诊断价值探讨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为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室的窒息新生儿80例,诊断按第四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的标准.其中轻度组40例,男22例,女18例;重度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均在生后24h内收治新生儿监护室.对照组40例,为我院产科病房正常新生儿,男23例.女17例.测定方法:全部新生儿均在其家长同意下,于生后18~24h经股静脉抽血2mL送检.采用特异性CTN-I单克隆抗体结合化学发光反应建立免疫学发光测定法(CLIA),检验仪器为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微粒子免疫化学测定系统及试剂盒.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肌酶(CK-MB),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分别为0.08μg/L、24IU/L.
-
窦性心律不齐伴加速交界区逸搏心律致间歇性房室分离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反复胸闷,气短5年,加重2d入院.BP18.7/9.3kPa,心率64次/min,肌酸肌酶CK 1845U/L(0-161U/L)同功酶132U/L(0-24U/L).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律不齐,PP间期0.84S-1.02S,QRS波群时间0.10S.R5-R9、R19-R21与期前P波有传导关系,PR间期0.16S.R1-R4、R10-R18与P波无关,QRS波群同前,RR间期0.96S为加速交界区逸搏心律.
-
急性冠脉综合征肌酸肌酶升高的临床分析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通常使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的修订标准[1].选项标准以肌酸激酶(CK-MB)测定为基础.对于ACS病人,数据显示肌钙蛋白Ⅰ和T是更敏感和特异的预后指标.因此,在2000年欧洲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共同会议建立了一个新的AMI诊断标准:肌钙蛋白和CK-MB的升高均为诊断标准之一[2,3].我们在此探讨初肌钙蛋白Ⅰ正常,而CK-MB升高对预后的影响.
-
肝血管肉瘤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右上腹不适半年于2007年6月16日入院就诊.体检:右上腹压痛,肝肋下3 cm,剑下2cm,脾平肋缘,实验室检查:肝功ALT、AST、乳酸脱氢酶、肾功肌酸肌酶异常升高,HBsAg阴性,血清CA19-9、AFP、CEA均正常.
-
貌似多发性肌炎的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报告
患者,男,20岁.因四肢无力6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1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出现四肢无力,不能长距离行走,上、下楼困难.3个月后出现抬头费力、咀嚼无力.入院时查体:双眼球活动自如,转头耸肩力弱,四肢肌肉有轻度握痛,四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肌张力减低,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无感觉障碍.辅助检查:肌电示肌源性损害.心肌酶明显升高,特别是肌酸肌酶(CK)增高10倍.临床考虑为多发性肌炎.后做肌肉活检,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肌纤维内可见细小空泡,Ⅰ型纤维受累为主,油红"O"脂肪染色(ORO),肌纤维内可见大量脂滴.临床诊断为脂质沉积性肌病,经激素治疗后明显好转.
-
心肌酶异常增高误诊分析
1病例介绍患者,62岁,女性,主因胸闷、胸痛半个月,加重2 h于2006-08-26入院.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和TNF-α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中cTnT、CK、CK-MB和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cTnT采用胶体金法,CK、CK-MB采用速率法,TNF-α采用ELISA,分别对患者组58例,对照组49例进行检测.结果:患者组cTn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患者组CK、CK-MB、TNF-α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检测血清中cTnT、CK、CK-MB和TNF-α对患者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程度及其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心肌酶谱测定与临床意义
磷酸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草转氨酶(GOT),这4项同时测定,简称心肌酶谱测定或心肌酶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