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22例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1%~73%[1],易引起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症,严重影响了卒中后的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吞咽困难患者根据卒中部位不同可分为真性延髓麻痹、假性延髓麻痹,其中真性延髓麻痹主要为延髓疑核损伤,临床上鉴别真/假性延髓麻痹多以疑核定位,疑核及疑核以下的部位病损即下运动神经元病损为真性延髓麻痹,疑核以上部位病损为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中由于影像学对于疑核定位尚存在困难,无法清晰看到疑核受损情况,因此笔者扩大了定位范围,将延髓部位存在病损的患者归入真性延髓麻痹.笔者采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22例,现报道如下.
-
延髓Y形梗死合并脑桥心形梗死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 d,加重伴意识障碍4 h"于2017年1月3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2 d,患者活动后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经休息并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前1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部CT示左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经"脑肽通"、"奥扎格雷"治疗后病情仍渐进展.入院前4 h,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且程度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高达220/10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吸烟史40余年,20支/d;饮酒史40余年,偶尔饮酒,150 g/次.
-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
"Y"形脑桥延髓交接区梗死一例
双侧延髓梗死发生率低,双侧内侧脑桥延髓交接区梗死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尚无病例报道,国际上也仅有1例.我院收治了1例磁共振显示为双侧的内侧脑桥延髓交接区梗死患者,磁共振表现为"Y"形,形状非常有特色.
-
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延髓梗死1例临床分析
头晕/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VBI)常见症状。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症状、体征往往考虑非VBI原因,其中48%的VBI患者初始症状表现为眩晕,且部分患者仅表现孤立性眩晕症状[1]。本文报道1例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延髓梗死,结合眩晕相关的解剖生理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道及时识别前庭中枢性眩晕(恶性眩晕),避免发生灾难性后果。
-
吞咽功能筛查对减少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
目的 观察吞咽功能筛查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评价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将60例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别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每天进行吞咽功能筛查,对照组仅在入院第一天进行吞咽障碍筛查,比较两组患者误吸的检出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误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延髓梗死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及误吸风险筛查能够降低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
典型"Y"形延髓梗死一例
延髓位于脑干下端,血供丰富,延髓内侧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很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是罕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主要以四肢瘫为特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呈现"心"形或"Y"形外观病灶.笔者收治了1例典型的"Y"外观病灶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
19例延髓梗死临床与MRI分析
延髓是脊髓上端延续而膨大的部分,血供丰富,发生梗死的机会明显少于桥脑、中脑.我院1994年5月-1998年12月共收治121例经头MRI证实的脑干梗死患者,其中延髓梗死19例,占10.5%,现报告如下.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一例
延髓内侧梗死(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 MMI )是指延髓内侧部梗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因椎动脉或脊髓前动脉的分支闭塞引起,少数也可因为椎动脉夹层造成缺血所致[1],约占延髓梗死病例的25%,占整个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1%以下[2]。双侧MMI是更为罕见的脑血管意外,现报告1例。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延髓梗死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延髓梗死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延髓梗死梗死患者32例,使用脑卒中评分量表( NIHSS)评定15d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分析其与同期未用尤瑞克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之间临床疗效有无差异。结果急性延髓梗死患者经过尤瑞克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NIH-SS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期延髓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延髓梗死 尤瑞克林 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 -
表现为一侧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的Opalski综合征一例
1 病例资料男,63岁,因头晕、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受限1d入院.既往:右侧脑梗死病病史,遗留言语欠清晰;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10余年;否认冠心病病史.否认毒物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走路向右侧偏斜,伴头晕、言语不清,恶心、呕吐数次胃内容物,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抽搐及意识障碍.血压178/92 mmHg,余内科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嗜睡,构音障碍,右眼裂变小,双眼球可见水平眼震,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额部少汗,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略右偏,无舌肌萎缩及纤颤,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肌力5级,肌张力对称正常,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左侧胸3以下痛温觉明显减退,双侧腱反射对称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阳性,Kernig征阴性,颈软.
关键词: 延髓梗死 Opalski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1例延髓梗死后进展性吞咽障碍病人的呼吸道管理体会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40%。通过透视检查发现在卒中急性期意识清楚的病人中,64%~90%存在吞咽困难,其中22%~42%伴有误吸[1]。吞咽困难使误吸危险性增加,可造成支气管或肺部感染、脱水和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预后不良及死亡的风险增加。因此,在卒中急性期加强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呼吸道管理极为重要,对改善病人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我科近期收治1例延髓梗死致进展性吞咽困难病人,在其疾病不同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有效避免院内肺部感染,促进病情转归,使病人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现介绍如下。
-
MRI在诊断延髓梗死中的应用
延髓是脊髓上端延续面膨大的部分,血供丰富,发生梗死的机会明显少于桥脑、中脑.我院2001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3例经头MRI证实的脑干梗死患者,其中延髓梗死11例,占15%,现报告如下.
-
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影像资料.根据影像学方法,将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分为椎动脉病变及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根据磁共振,将延髓背外侧纵向分为上、中及下三部,横向分为A、B、C、D及E五个部位,分析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中,椎动脉病变14例,小脑后下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病变中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纵向分布常见部位是延髓中部(84.62%),其次是延髓下部(34.62%),后是延髓上部(23.08%);在延髓梗死灶的横向分布方面,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灶常见的部位是延髓背外侧的A部(84.16%),其他依次为B部(80.77%)、C部(46.15%)、E部(34.62%)及D部(26.92%).椎动脉病变组与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出现延髓中段梗死(P=0.033)及延髓A部(P=0.003)和B部(P=0.012)梗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椎动脉病变也是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是常见的血管病变;椎动脉病变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更加容易累及延髓中段,延髓背外侧的A及B部位.
关键词: Wallenberg综合征 延髓梗死 动脉夹层 小脑后下动脉 -
老年脑干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
目的 探讨老年脑干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老年脑干梗死住院患者42例,均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血管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 ~70%),重度狭窄-闭塞(狭窄率>70%).结果 CTA共检测病变血管51条,中脑梗死5例(11.9%),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大脑后动脉;(脑桥梗死28例(66.7%),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基底动脉,以轻-中度狭窄组为主;延髓梗死9例(21.4%),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椎动脉,以重-闭塞组为主.结论 中脑梗死常伴有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大脑后动脉微栓塞可能是中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基底动脉分支闭塞可能是脑桥梗死的主要原因;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低灌注可能是延髓梗死的主要原因.
-
延髓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分析(附73例报告)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男性53例,女性20例。首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浅感觉障碍41例,眩晕39例,饮水呛咳36例,恶心呕吐32例,吞咽困难31例,构音障碍29例。梗死病灶位于延髓上段27例,中段29例,下段12例,同时累及上段和中段3例,中段和下段2例。病灶位于背外侧61例,腹内侧10例,背内侧2例。表现为经典的延髓综合征共15例,包括Wallenberg综合征12例,Dejerine综合征1例,Avellis综合征1例,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1例。结论延髓梗死常见临床表现是浅感觉障碍和后循环缺血症状,经典延髓综合征少见;延髓梗死以中上段常见,主要发生于背外侧;头部MRI对延髓梗死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142例经头部MRI确诊为延髓梗死的患者,依据延髓供血动脉分部将其分为5组:(1)内侧组;(2)前外侧组;(3)背外侧组;(4)后侧组;(5)综合组.经CTA和DSA检查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各组例数分别为11(7.7%)、16(11.3%)、68(47.9%)、6(4.2%)、41(28.9%)例.左椎动脉闭塞18例(12.7%),狭窄23例(16.2%);右椎动脉闭塞20例(14.1%),狭窄27例(19.0%);双椎动脉闭塞4例(2.8%),狭窄5例(3.5%).左小脑后下动脉闭塞6例(4.2%),狭窄10例(7.0%);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5例(3.5%),狭窄13例(9.2%).脊髓前动脉狭窄6例(4.2%).1组与脊髓前动脉狭窄之间有相关性(P =0.012);2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 =0.041,0.027);3组与右椎动脉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均有相关性(P =0.005,0.011,0.032);4组与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2);5组与右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38).结论 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的发生与后循环相应供血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关系密切.梗死机制可能以低灌注为主.
-
“Y形”延髓梗死1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延髓位于脑干的下端,血供来源多,发生梗死的几率相对较低,临床上常见的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累及单侧,而双侧延髓梗死则极为罕见.现将我院抢救成功的1例影像表现为"Y形"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
延髓内侧梗死8例临床分析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指因椎动脉或脊髓前动脉的分支闭塞引起的延髓内侧部梗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早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临床非常罕见,国外有报道MMI占延髓梗死病例的25%,占整个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以下[1],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更为罕见.大部分延髓内侧梗死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易误诊为其他部位梗死,少部分可能误诊为非脑血管病,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出现以前MMI的确诊完全依赖于尸体解剖.
-
延髓梗死29例临床分析
延髓梗死在MRI出现前常被误诊,临床上能做出正确诊断的往往是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等.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延髓内侧梗死和不同的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型逐渐被发现和总结,病因学和临床症状学研究也逐渐丰富.现对我们发现的29例延髓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