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刀配合拔罐治疗腰背筋膜炎
腰背筋膜是腰背肌肉一层连接覆盖肌肉的组织.它随着肌肉的活动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是一种保护性装置,富有弹性.当发生炎症时,就会出现水肿,失去弹性,压迫神经,使肌肉挛缩、缺血、肥厚、变性、粘连导致疼痛,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年轻人,且难于根治.笔者近年来用针灸刀加拔罐治疗15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作介绍如下.
-
针灸配合下肢顿拉法治疗腰背筋膜综合征27例
腰背筋膜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居腰部软组织损伤的首位,主要是指腰背部筋膜等软组织受凉和劳损后,可使附着在横突末端的深层腰背筋膜与腰方肌发生异常牵拉,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有血肿形成,血肿未能及早吸收者,可造成无菌性炎症与血肿机化,是形成慢性腰痛的一个原因,中医则称为"腰背痛"、 "筋痹". 我们自1998年以来, 采用针灸配合下肢顿拉法治疗该病27例, 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
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5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观察组(59例)PLIF术中保留棘突并将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照组(53例)腰背筋膜单纯断端缝合.比较2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12例均获得(18.00±1.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JOA评分、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术中将腰背筋膜缝合在棘上、棘间韧带上增加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腰背筋膜有附着点,抗牵拉能力更强,明显缓解了腰椎屈伸活动所导致的疼痛.
-
臀上皮神经疼痛综合征
臀上皮神经综合征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无神经根受压而无肌力及反射的改变,且腿痛不过膝,因此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臀上皮神经发自腰1~3神经的后外侧支,在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被腰背筋膜与髂嵴行程的骨纤维管固定,此管的变形、缩窄或腰部扭伤可使臀上皮神经损伤[1].臀上皮神经综合征不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腿痛相鉴别.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2,3] ①疼痛特点为臀、大腿部疼痛,多不超过膝关节,无神经根受累体征;②在臀部可触及直径数毫米、长度数厘米的条索状且有压痛的肿物;③条索局部封闭后疼痛缓解;④腰椎影像学检查排除腰椎疾患.
-
后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手术精要
手术名称:后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术者:吴大鹏手术步骤1左侧卧位,腰部垫高,呈折刀位.2于腋后线肋缘下切开皮肤2 cm,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腰背筋膜,手指探入分离腹膜后间隙,置入扩张气囊扩张,建立后腹腔间隙.于腋后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2 cm、腋前线肋缘下分别置入10 mm Trocar套管.经腋中线髂嵴上2 cm Trocar套管内置入腹腔镜,CO2气腹压力为12 ~ 15 mmHg.3游离并清除腹膜外脂肪.打开Gerotas筋膜,沿腰大肌与肾周脂肪疏松间隙游离,上下分至肾脏上、下极,于肾门处游离并暴露肾动脉,仔细打开动脉鞘,以利于动脉阻断.
-
局麻加强化及神经根阻滞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
我院自1990年~1997年采用局麻加强化及术中神经根阻滞麻醉的方法对248例侧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髓核摘除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操作步骤:①侧卧位,患侧在上,消毒皮肤,铺无菌单.0.75%利多卡因60ml加0.1~0.2ml肾上腺,皮肤、皮下局部浸润.后正中切口5~7cm,切开皮肤,电刀切开皮下、腰背筋膜,同时静脉给予氟芬合剂1个单元予以强化.②直视下患侧骶棘肌及关节突利多卡因浸润,剥离骶棘肌,填塞纱布压迫止血.安放椎板拉钩,显露椎板.
-
腰三角径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2例报告
我们自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腰三角径路行输尿管取石术3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43岁.结石位于上段21例,中段11例.合并同侧肾盂结石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例.结石高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低位于L5横突水平,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约7~9 cm,探查腰三角.腰上三角入路:在腹内斜肌和下后锯肌相对缘与骶棘肌外缘的中间以大弯血管钳分开腰上三角,纵形切开腰背筋膜后,拉钩牵拉肌肉,即进入腹膜后间隙.腰下三角入路:在背阔肌前缘与腹外斜肌后缘之间分开腰下三角,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同法进入腹膜后间隙.触摸到结石后,于结石上方用细尿管提拉输尿管以防结石移动,常规方法行输尿管切开取石后,腹膜后间隙放置胶管引流,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及肌膜.
-
54例腰部切口手术保留肋间神经效果分析
本文所提的腰切口是指第十一肋间切口,切口起于骶棘肌外缘第十一肋间隙,经过第十二肋骨尖端斜向前下,顺切口方向切开背阔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第十一肋间肌、腰背筋膜及腹内斜肌,并且肋间神经穿越切口.术中有时损伤肋间神经或肋间神经影响手术操作,这时有些术者就习惯性切断肋间神经.为此笔者进行了腰切口保留肋间神经与腰切口不保留肋间神经的临床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腰扭伤俗称"扭腰"、"闪腰"、"岔气"等.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有过这种"闪腰"的经历.此病一般多见于腰部有损伤史的人,青壮年较多.急性腰扭伤是指部分腰部软组织的急性损伤.腰部软组织主要包括参与和支配脊柱运动的肌肉、肌腱和连接椎体的各条韧带及腰背筋膜、滑膜等,在正常情况下,共同起到连接椎体的作用,并且灵活地协调、参与脊柱的功能活动.
-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是腹腔镜腹膜后脏器疾病治疗腹膜后操作使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在泌尿外科手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后腹腔镜技术在27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令人满意的。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5~40岁,皮质醇腺瘤13例,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6例,嗜铬细胞瘤8例。
1.2方法
本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取75°健侧卧位,垫高肾桥,于腋后线肋缘下切开皮肤2cm,用血管钳钝性分开腰背筋膜,再用手指钝性分离腹膜后间隙,腋中线髂嵴上2cm处建立一个穿刺点,腋前线处建立另一个穿刺点,分别置入套管套管,经套管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完毕,放置腹膜后引流管。 -
注射疗法加手法治疗腰背筋膜纤维织炎
腰背筋膜纤维织炎临床较为常见,为探讨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0~2005年于门诊采用注射疗法加手法治疗腰背筋膜纤维织炎共计7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体会
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应用将近20年,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技术.2010年12月~2011年3月,我们在援疆医生的协助下成功完成45例手术,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43岁.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6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例,肾癌根治术3例,无功能肾切除8例(其中结核肾切除2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13例,肾盂离断成形术1例.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健侧卧位,抬高腰桥,使腰部充分伸展.选择穿刺点:于腋中线髂嵴上方2cm处取约2cm切口(A点)至腰背筋膜,以手指探扩腹膜后间隙,插入自制水囊(双层手套)注气600~800ml,约5min后放出.于腋后线肋缘下取1cm切口(B点),于12肋缘下腋前线水平作0.5cm切口(C点),平A点腋前线水平作0.5cm切口(D点).A点置10 mm Trocar,置内窥镜,用丝线缝合切口避免漏气;B点置10 mm Trocar;C、D点置5 mm Trocar;分别导入操作器械.CO2气腹维持压力12~14mmHg.
-
经皮冷冻脊神经后支治疗腰痛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诊断众说不一,仍无完论,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肌注镇痛剂,肌松剂,封闭及各种理疗等方法,效果均不够理想。于1996年8月~1999年10月,我们为323例患者进行了脊神经后支的冷冻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即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棘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棘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脊至臀,L3可达股后窝上方,L4~L5越过髂脊,骶髂关节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后内和外侧支间交通,后内侧支之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1]。
-
腰背筋膜在硬膜缺损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粘连中的应用
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末端椎板切除术,随机分为三组各24只,硬膜完整组剪开硬膜,生理盐水冲洗术区,缝合;腰背筋膜组切除背侧硬脊膜,于术区裁取3 cm×1 cm腰背筋膜,使其背侧面翻转覆于裸露的脊髓表面,四周缝合固定于周围软组织;硬膜缺损组去除背侧硬脊膜,使脊髓裸露.术后4、8、12周每组随机选取6只动物栓塞致死.行组织学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腰背筋膜组筋膜成活,瘢痕形成明显少于硬膜缺损组(P<0.01);改良Nussbaum 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硬膜缺损组(P<0.01);脊髓外瘢痕面积(SA)、脊髓粘连与非粘连比值(A/NA)明显低于硬膜缺损组.认为腰背筋膜在硬膜缺损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粘连中的效果确切,在瘢痕形成阶段可有效抑制瘢痕组织向椎管内侵入,有效防止脊髓再栓系.
-
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断肢再植术后肱二头肌功能一例
患者女,18岁.因右上肢被机器绞伤3小时于1996年8月10日入院.检查:右上臂畸形,前侧皮肤肌肉组织严重绞伤,血管、神经显露,肱骨上段骨折征象.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丧失,被动活动可.右前臂上段只有表层皮肤相连,尺、桡骨双骨折,屈伸肌肉组织断裂,血管神经完全断裂.在臂丛麻醉下先行前臂断离再植术,固定尺、桡骨,缝合屈伸肌肉组织,吻合尺、桡动静脉,修复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浅深支.上臂应用外固定架直接固定,软组织清创后缝合,覆盖显露血管神经,术后右上肢再植肢体成活良好.上臂挫伤皮肤、肌肉组织坏死,创面为10 cm×5 cm,肱骨断端显露.为修复创面并重建肱二头肌屈肘功能,再植术后13天行同侧背阔肌岛状肌皮瓣移位术.先找到胸背血管、神经蒂,切取13 cm×8 cm肌皮瓣,保留部分腰背筋膜,切断肌起止点,将肌皮瓣通过皮下隧道移位至右上臂前侧,将肌止点缝于喙突,起点编织后缝于肱二头肌桡骨止点处,术毕用石膏托固定于屈肘位.术后肌皮瓣成活良好,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随访,肘关节屈曲肌力为Ⅳ级,右手屈伸肌力为Ⅲ级.
-
背部小直切口在输尿管上段取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背部小直切口在输尿管上段取石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手术优点.方法:取侧卧位,择十二肋下缘骶棘肌交界点向下到髂嵴上方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钝性分开腹外斜肌间隙,剪开腰背筋膜,入腹膜后手术区操作. 结果:本组26例均治愈,疗效满意. 结论:背部直切口是输尿管上段取石有效的手术途径之一,它因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不断肌肉,恢复快,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但手术视野小,位置深,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准确的术前结石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推拿拔罐治疗腰肌劳损36例体会
腰肌劳损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例的10%,占腰痛病人的60%,该病多由于长期从事腰部持力及弯腰活动等项目活动,引起腰背筋膜肌肉劳损或者筋膜松弛,或有瘀血凝滞,或有细微损裂,以致腰痛难愈.发生此病后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及成绩提高,而且病情严重者需长期休息.近年来,本人运用推拿、留罐、走罐为主治疗腰肌劳损36例,获得满意疗效.
-
背阔肌肌瓣修复放射性损伤致锁骨外露一例
患者女,61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锁骨皮肤溃疡6年,左锁骨部分外露1年而收入本院.入院时查体:左锁骨外露,长8 cm,其中部有一溃疡,面积8 cm×4 cm,骨膜缺损,骨质坏死,散在5个直径约3 mm的钻孔,可见髓腔,内有脓性污物填塞,伤口恶臭(图1).患者自述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诊断:左锁骨慢性放射性损伤.入院后即行术前准备,控制血糖水平在10 mmol/L以下,加强创面处理及采用全身支持疗法.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北京丽泉医疗器械公司)探测背阔肌主要供血动脉走行并作标记.入院后1周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左背阔肌肌瓣转移、左锁骨部溃疡修复、肌瓣表面植皮术.术中自腋后线沿背阔肌外缘作斜行切口,剥离切口两侧皮瓣,显露肌肉外侧缘,用手指行钝性分离,向内侧牵开肌肉,在距外缘2 cm处,见胸背血管神经束位于肌肉深面.继续由外向内、由近向远钝性分离,结扎切断胸背血管与胸外侧血管的交通支、肋间血管穿支至所需的长度和宽度,连同腰背筋膜一起切下,形成带蒂背阔肌肌瓣.沿腋后壁与溃疡正中连线做切口,分离两侧皮瓣使切口宽度足以宽松地放置转移的肌瓣,转移肌瓣并在其表面植断层皮.术后给予止血药及血管解痉药治疗,并放置一次性负压吸引管引流.术后10 d患者创面愈合(图2),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