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药敏实验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普遍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据估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亚洲地区占全世界受感染人群的三分之二.我国是全球22 个结核病高发病国家之一,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1 ] .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有高患病率、高耐药率、低递减率等特点.[2]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的流行扩散使结核病的治愈率大幅下降,在初治和复治患者中的治愈率分别为40%和20%[3] ,严重遏制了WHO 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及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一个难题.
-
122例妇产科就诊者支原体分离及药敏试验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就诊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22例妇科门诊就诊患者进行支原体感染调查和药敏实验.结果:122例标本中有71例阳性,阳性率58.20%,其中解脲支原体占56.34%,解脲脲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占32.39%,人型支原体感染占11.27%.结论: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的比例较大,且对常用抗生素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进行药敏实验.
-
深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1~2003年分离出的317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该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和咽拭子(65%),主要分布在呼吸科(12%)、脑外科(12%)、ICU(10%)、新生儿科(9%)、呼吸科ICU(7%)、老年病科(7%).2001年~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2002年对头孢噻肟耐药呈直线上升,2003年稍有下降.2001年~2003年对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耐药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2002年对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耐药率呈显著下降趋势,2002年~2003年稍有上升.对头孢曲松(CRO)耐药率相对稳定.结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外科住院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南京市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更好地控制病原菌耐药性,减少外科感染. 方法 从南京市多家医院外科住院患者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0株,经纯培养获单菌落后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耐药基因进行PCR测序,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并记录. 结果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于头孢噻肟和红霉素100%耐药,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小依次为: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利福平.PCR检测耐药基因,3株只携带mecA 1种耐药基因.15株携带2种耐药基因,分别为:ermA+mecA、aac(6′)/aph(2″)+mecA和aph(3′)-Ⅲ+ mecA和tetM+ mecA.29株携带3种耐药基因,携带方式分别为:ermA+ aac(6′)/aph(2″)+mecA、aph(3 ′)-Ⅲ+ ermA+ mecA、ermA+ tetM+ mecA、aac(6′)/aph(2″)+aph(3′)-Ⅲ+ mecA、aac(6′)/aph(2″)+tetM+mecA和tetM+aph(3′)-Ⅲ+-mecA.20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携带方式分别为:aac(6′)/aph(2″)+tetM+ermA+mecA、aph(3′)-Ⅲ+ tetM+ aac(6′)/aph(2″)+mecA、aph(3′) Ⅲ+ tetM+ ermA+mecA和aph(3′)-Ⅲ+ aac(6 ′)/aph(2″)+ermA+ mecA.有3株携带5种耐药基因,即ermA+ aph(3′)-Ⅲ+ tetM+ aac(6′)/aph(2″)+mecA. 结论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5种耐药基因在菌株中出现的频率不同,但所有病原菌都存在mecA基因,因而该菌的耐药性可能与mecA基因有关.
关键词: 外科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药基因 药敏实验 基因检测 -
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泌尿系感染住院患者中段尿标本,分离大肠埃希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PCR扩增耐药基因并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分布及基因突变情况,采用SPSS软件分析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相关性. 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176株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2.16%、12.50%和8.52%,对加替沙星未产生耐药性.耐药基因检测显示53株大肠埃希菌发生gyrA基因突变,其碱基突变为T→G或T→C,氨基酸突变位点为83位Ser突变为Trp或Leu;27株大肠埃希菌发生parC基因突变,其碱基突变为G→T或G→A,相应氨基酸突变位点为80位Ser突变为Ile或84位Gly突变为Lys.在39株诺氟沙星耐药株中,25株发生gyrA基因突变,14株发生parC基因突变;在22株氧氟沙星耐药株中,16株发生gyrA基因突变,9株发生parC基因突变;在15株环丙沙星耐药株中,8株发生gyrA基因突变,7株发生parC基因突变,表明各耐药株中存在单独耐药基因突变的情况,也存在两种耐药基因均发生突变的情况.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或parC基因突变与耐药具有相关性(P<0.05),可能是耐药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耐药. 结论 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gyrA基因突变或parC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其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产生耐药.加替沙星可用于治疗泌尿系大肠埃希菌感染并能控制其耐药性发展.
-
37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例,采取患者脓液标本并进行培养,再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测定. 结果 37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3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1株,革兰阴性菌146株,真菌5株.革兰阳性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1株)和溶血性链球菌(80株)所占比例高,分别占23.01%和22.73%,其余为表皮葡萄球菌(31株,占8.81%)和肺炎链球菌(9株,2.56%);革兰阴性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多,共73株,占20.7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5株)和大肠埃希菌(28株);真菌仅检出了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革兰阳性菌除了肺炎链球菌对呋喃妥因没有产生耐药性外,其他各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氯洁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对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甚至已经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 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型多样且耐药情况严重,临床治疗时应合理用药以控制耐药性的发展.
-
志贺菌临床株喹诺酮类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点突变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不断增加,国内外均有报道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志贺菌,本文以志贺菌为例,一是了解和掌握杭州市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喹诺酮耐药的流行趋势,对1998-2007年杭州地区分离到的202株志贺菌进行药敏实验,与2005年全国志贺菌药敏监测点进行比较[余华丽,常昭瑞,张立实,等.国家监测点2005年志贺菌菌型分布和药敏结果 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4):370-373],分析志贺菌耐喹诺酮类分布情况,预测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趋势.二是探讨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
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本地区念珠菌感染构成及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使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进行培养鉴定,并用现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267例念珠菌感染中呼吸道标本占70.8%、尿液占16.9%,脓液6.4%,胸腹水3.4%,脑脊液0.7%,血液1.9%;菌种分布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占61.4%,热带念珠菌占10.9%,克柔念珠菌占6.4%,光滑念珠菌占8.6%,其他念珠菌占12.7%;耐药情况分别为两性霉素B耐药性1.1%,5-氟胞嘧啶13.1%,依曲康唑46.4%,氟康唑48.3%,酮康唑34.8%.结论 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态势,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表现均不同,临床上应根据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要点
抗生素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止和杀灭作用,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存在过度预防,过量滥用抗生素现象,给患者及社会资源造成浪费,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次感染和耐药性等.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必要,医师应根据临床经验和药敏实验选择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药物用于治疗.
-
三维组织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在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三维组织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three-dimensional histoculture drug responseassay,TDHDRA)技术在指导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4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肿瘤药敏组和经验化疗组.肿瘤药敏组应用TDHDRA技术,检测5-氟尿嘧啶(5-FU)、多西他赛(DTX)、顺铂(DDP),紫杉醇(TXT)、奥沙利铂(OXA)、表阿霉素(EADM)、伊立替康(CPT-11)这7种单药和DTX+DDP+(5-FU)、EADM+DDP+(5-FU)、DDP+(5-FU)、OXA+(5-FU),CPT-11+(5-FU)这5组联合用药对胃癌组织的抑制率,计算胃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率,并通过随访,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两组的化疗效果.结果.单药中5-FU对胃癌组织的抑制率和敏感率高,分别为(44.8±12.1)%和57.9%;联合用药中DTX+DDP+(5-FU)组合对胃癌组织的抑制率、敏感率高,分别为(64.3±15.6 )%、75.4%.经验化疗组与肿瘤药敏组分别有16例、7例出现复发转移;肿瘤药敏组中位PFS(162d)显著高于经验化疗组(84d),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药敏组OS(476d)虽高于经验化疗组(392d),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HDRA技术检测结果符合临床实际,在指导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中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玉米机绞伤患者伤口分泌物培养的细菌分布与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玉米机绞伤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分布情况及药敏实验结果。方法:178例玉米机绞伤患者伤口分泌物采集后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记录伤口分泌物培养后细菌分布情况及药敏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200株病原菌主要包括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2.50%、13.00%、11.00%、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及青霉素均有较强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具有较强耐药性;变形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及阿莫西林具有较强耐药性;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临床医师对玉米机绞伤患者伤口感染进行治疗前,应首先对其伤口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相应药敏实验,借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为治疗药,使患者获得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
大肠埃希氏菌31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对我院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谱的变化进行观察及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2-02~2005-01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312株.
-
参加美国病理家学会细菌学能力比对试验总结分析
为提高我室临床细菌学检验水平,我们于2004年申报参加了美国病理家学会(CAP)组织的临床细菌学检验能力比对试验活动(Proficiency Test Survey D-C)[1].截至2006年9月共收到20份质评标本,按照我室不同标本的细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部分细菌的体外药敏实验,现将3年的能力比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重点分析我们鉴定错误的原因,并介绍CAP D-C回报总结的教育特点.
-
直肠癌药敏检测102例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探讨直肠癌对不同抗癌药物以及不同方案联合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期对直肠癌围手术期辅助化疗及晚期患者化疗起指导作用.方法:用MTT法对102例新鲜人直肠癌标本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本组直肠癌敏感的化疗药物依次为:MMC、HCPT、5-FU等,敏感性好的化疗方案依次为:HCPT+MMC、5-FU+MMC、5-FU+HCPT、CDDP+MMC等,显示出不同个体对抗癌药物敏感性不同,联合化疗药物其敏感性明显高于单药.结论:结果表明,体外肿瘤细胞药敏实验对临床肿瘤化疗用药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不同个体组合高效、合理的化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肿瘤的化疗疗效.
-
单纯性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感染细菌培养与敏感抗菌药物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单纯性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感染细菌培养与敏感抗菌药物结果.方法 收集该院皮肤科2014年以来治疗的单纯性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感染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分泌物病原学培养和敏感抗菌药物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病原学检测共感染11种病原体,除表皮葡萄球菌外,两组患者其他病原菌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前三位抗大肠埃希氏菌敏感抗菌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条件致病菌是引起皮肤溃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感染时,应在控制血糖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原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规范、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
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个体化药敏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MTT法在原代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NSCLC对5种(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吉西他滨、多西他赛)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肺癌个体化化疗敏感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30例病例均取自手术新鲜组织,采取体外原代培养,MTT药敏试验,检测5种(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吉西他滨、多西他赛)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选取临床佳化疗方案.结果 30例NSCLC体外原代培养均成功.肺癌细胞对5种化疗药均敏感,其顺序依次为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结论 本课题之肺癌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可获得药敏实验所需的肺癌细胞.MTT法在原代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中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经济、快速、易自动化、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值得推广.30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敏感,可作为临床治疗NSCLC首选之一,该实验方法可作为NSCLC个体化治疗的选择之一.
-
RRM1蛋白表达与体外药敏实验检测对指导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可切除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令人失望,改善术后NSCLC患者局部控制率及远期生存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个体化化疗是21世纪胸外科临床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治疗模式[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0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中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MTT药敏试验,检测临床常用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的敏感性,比较分析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其在NSCLC个体化治疗中疗效的意义,为敏感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人工诱导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 为了探究"超级"细菌存在的可能性及人工方法是否会诱导产生"超级"细菌.方法 实验采用以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按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并选出该菌株敏感的药物头孢唑啉;经多次实验,发现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唑啉对葡萄球菌的MIC值效果佳,以及相对应的菌液稀释比例和药液与菌液混合的适比例和一种使用头孢唑啉体外人工诱导葡萄球菌耐药的方法.结果 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55代的传代诱导,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完全耐药性;同时发现该耐药菌株对所测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的敏感度增高,对氨基糖苷类的新霉素敏感度增加尤为明显,以及耐药菌株的形态学变化.结论 说明人工方法诱导产生"超级"细菌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
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细菌谱及药敏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感染细菌谱及药敏结果,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2-10-2018-06收治的57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对其骨组织感染细菌的构成及相应药敏抗生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13种60株,其中格兰染色为阴性菌8种30株,阳性菌5种30株.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医源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14株,革兰氏阴性菌10株;开放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16株,革兰氏阴性菌20株.上述2种类型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31,P=0.292).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青霉素耐药率高,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全部敏感.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主要致病菌,了解慢性骨髓炎细菌分布及药敏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
抗生素锁技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揭示抗生素锁(ALT)技术在防治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过程中可否产生耐药性,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有无损伤,旨在指导ALT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将其植入动物的血管内,将动物随机分三组: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全身组,肌肉注射头孢他啶,导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肝素混合液;联合组,在肌肉注射头孢他啶的同时,向导管内注入头孢他啶-肝素混合液,连续观察10天,每天在更换药液前取外周血,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vWF ),第11天停用抗菌药物,带管5天观察vWF ,然后拔出导管,拔管前取外周血,再测vWF ,并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实验。结果从置管第2天起至拔管,三组动物外周血vWF含量均升高,且全身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C损伤与CVC的置留和感染的程度有关,与ALT技术无关;与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比较,ALT技术更不易产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