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低剂量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杨俊杰;张华巍;林琨;何柏;刘宏斌;陈韵岱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率<65/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CABG术后患者6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2例)和B组(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0例);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图像质量极好,2分=图像质量好,3分=图像质量一般,4分=图像质量差),并记录2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总有效剂量值(ED)及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2组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共139支,平均随访(14.1±9.3)年.其中A组71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3±0.7)分;B组68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4±0.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7.8±2.1) mSv和(2.3±0.3) mSv (P< 0.01),DLP分别为(505.1±113.5) mGycm和(225.4±29.8) mGycm(P< 0.01);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6.1±1.7) mSv和(1.5±0.8) mSv (P< 0.01),DLP分别为(480.8±121.9) mGycm和(90.2±19.2) mGycm(P<0.01),CTDIvol分别为(48.1±8.9) mGy和(2.8±0.9) mGy (P< 0.01).在对比剂总用量方面,A组(74±12) ml与B组(70±8) ml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随访具有可行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老年性脑梗塞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刘振华;杜怡峰;吕京光;卢林;满晓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老年性脑梗塞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48例临床拟诊脑梗塞的患者,发病24 h内行CT 16层平扫及CTPI检查,测定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所有病例3~10 d后行MRI随访.结果 本组中40.9%(18/44)的患者CT平扫显示缺血灶,93.2%(41/44)的患者CTPI显示异常灌注.CTPI发现异常灌注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100%;缺血区CBF减低,MTT、TTP延长,与对照区域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PI能够敏感地反映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老年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强直性脊柱炎之骶髂关节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丛黎;左瑞;张亮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表现并进行分级.结果:0级1例(占2%);Ⅰ级1 1例(占21%);Ⅱ级22例(占42%);Ⅲ级1 6例(占29%);Ⅳ级3例(占6%).在MDCT上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髂骨侧,表现为关节面不整、毛糙,关节面下小囊状变,间隙变窄或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分辨出AS不同阶段的骶髂关节的表现,提出早期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诊断依据.

  • 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影像学特点探讨

    作者:张昕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采用GE MSCT扫描机,连续增强扫描,对20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结果: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5例,穿孔机透性溃疡4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7例,内膜渗漏2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1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3例,主动脉夹层3例.结论:MS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 MSCT在活体肝右叶移植供体术前门静脉评估的应用

    作者:雷静;宋光义;韩丹

    目的:探讨MSCT在活体肝右叶移植供体术前门静脉评估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60例模拟供体平扫后以100ml对比剂用量,3.5ml/s流率注入对比剂,于23-25s、50s、70s-75s延迟时间行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供应第Ⅳ肝段的门静脉来源;门静脉变异类型;结果:60例中,供应第四肝段的主要门静脉来源于门脉右支的有1例(1.67%),2例(3.33%)为双重供应,4例(6.67%)病人门脉主干分为右前、右后及左支三支;7例(11.67%)先发出右后支,再发出右前支及左支,其中有1例右前支由左支发出.结论:运用MSCT技术,能模拟肝右叶活体肝移植预期手术切面,清晰显示手术相关的门静脉变异,解剖类型及走行,为临床选择合适供体,制定可行手术计划,确定安全手术切面提供全面资料.

  • 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在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

    作者:芦笛

    目的:研究头颈联合CTA 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IQEnhanc)对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准备行头颈联合CTA 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A 组:采用中螺距0.984,B组采用大螺距1.375,开启IQE.其他扫描参数设置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颈总动脉和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值(ED),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15±0.48和3.4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B组图像明显优于A 组图像.2.A、B两组图像颈总动脉,主动脉CT 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421.52±19.38和419.42±19.27Hu、407.86±15.44和405.56±15.87Hu,11.96±1.49和12.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B两组ED值分别为4.58±1.35和4.06±1.1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管电流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B组剂量低于A 组.结论:在头颈联合CTA 检查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缩短了扫描时间,减少了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得到均匀一致的动脉图像,保证同等管电流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了20%左右.

  • 腹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的MSCT表现

    作者:谢锐;杨建荣

    目的:分析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s病患者的MSCT表现,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5例中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腹腔.5例均为局限型,且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动脉期多数肿块呈明显血管样强化,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范围增大.结论:腹部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提示诊断,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 多层螺旋CTA在基层医院肝癌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文芳;张正信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肝癌介入术前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79例肝癌患者术前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79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将79例DSA结果与CTA进行对比.结果:79例肝癌患者中71例肝动脉解剖正常,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四例显示肿瘤供血既有正常肝动脉的供血,也有邻近组织器官的寄生供血,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与DSA完全相同,CTA发现四例寄生型肿瘤的动脉供血分别来自于邻近的膈动脉、胆囊动脉图5.DSA图像中发现5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术前常规做CTA检查,能发现血管变异及了解肝动脉的基本走行情况,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情况,16层螺旋MSCTA能对基层医院做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化疗栓塞的彻底性和后续介入治疗的选择.

  • 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杨进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CT影像资料.结果:12例肿瘤其中发生于斜坡5例、鞍区3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大者直径约7.5cm,平均6.7±1.4cm,形态表现为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椭圆形2例,8侧边缘清晰或大部分边缘清晰,4例大部分边缘不清楚.CT平扫呈不均匀等或稍高混杂密度,其中6例可见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钙化,7例中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脊索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是术前重要的检查方法.

  • 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特征分析

    作者:马占军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好发于下腰椎椎体上下缘,以L4发病率高,椎体破坏与骨质增生硬化同时存在,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周围有明显硬化带,反应性新生骨内又见新破坏灶,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少数可见椎旁脓肿.结论 加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特征的认识,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及早确诊具有重要意义.t;v+,

  •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高敬国

    目的 :研究分析CT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2015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 :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 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

    作者:嵇越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胃癌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8例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检出胃癌病灶,检出率100.00%,患者病灶分布:胃体小弯26例、胃窦部22例、贲门胃底15例、胃体大弯5例.多层螺旋CT检查肿块型、浸润溃疡型、局限溃疡型、弥漫浸润型分型分别为9、25、27、7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11、27、28、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胃癌T1、T2、T3、T4期分别为11、11、32、1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13、13、31、1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也可对胃癌的分型、分期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阑尾炎及其伴相关并发症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汪小玲;雷鸣峰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及相关并发症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例数50例,均采用CT检查,并且将CT检查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T诊断急性阑尾炎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50例患者当中,46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经过CT诊断灵敏度为97.83%(45/46),特异度为75.00%(3/4),诊断符合率为94.00%(47/50).本研究存在有1例漏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型相对较瘦.CT影像学表现为,患者以阑尾肿胀增大为主,周围存在组织炎性渗出,患者存在阑尾腔积液.结论:CT诊断急性阑尾炎和相关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诊出率,对患者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存在特异性,所以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脑梗塞合并多发钙化的影像表现

    作者:王燕冰;王军委;张钧;姚鹏鹏

    目的 研究脑梗塞合并多发钙化的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患者CT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塞合并多发钙化的影像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CT影像结果均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区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其中左枕叶病变3例(42.86%),右侧基底节区病变1例(14.29%),右侧额叶病变1例(14.29%),右侧顶枕叶病变2例(28.57%).结论 CT检查可全面反映脑梗塞合并多发钙化的影像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敏文;孙立军;葛雅丽;江菊芬;白桂芹;赵宏亮

    目的探讨电子束CT及其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显示法(VRT).此外还有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夹层6例,Ⅱ型夹层3例,Ⅲ型夹层12例,不典型夹层4例(3例为Ⅲ乙型,1例为Ⅱ型).所有断层图像均清晰地显示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全貌、内膜片走行及破口位置.结论电子束CT扫描速度快,心电门控可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尤其Ⅱ型夹层有重要价值,结合三维重建的立体直观特点,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 X线CT成像质量评估中的调制传递函数的测试与分析

    作者:白玫;彭明辰

    目的通过测量CT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客观有效地反映CT系统空间分辨能力.方法扫描CT测试体模中点源模块,获得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和线扩散函数,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结果利用自行开发的处理程序绘出CT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并给出50%,10%,2%MTF值.结论通过计算CT系统的MTF可以全面而客观地反映系统对于细节的识别能力.

  • CT系统目测分辨率与系统调制传递函数相关性分析

    作者:白玫

    目的对CT系统MTF(调制传递函数)和目测分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扫描CT测试体模中分辨率测试模块,获得系统MTF和目测空间分辨率.结果当MTF为10%时所对应的空间频率与清晰分辨的线对卡分辨率一致,当MTF为2%~5%时对应的空间频率与目测极限分辨率接近.结论通过CT系统MTF和目测分辨率相关关系研究,可以客观反映系统对细节识别能力与人眼识别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CT质量控制水平.

  • 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气道异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蕊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0例疑有气道异物的患儿采用低剂量扫描参数,结合MPR、MinIP、VR及CTVE后处理方法对重建图像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结果 CT诊断异物539例,经纤支镜取出异物521例,诊断符合率96.6%,部位符合率100%.结论 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儿童接受的辐射剂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气道异物的诊断和定位准确率高,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 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作者:李斌;刘义军;刘婷;刘静红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肺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接受肺动脉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Ⅳ4组,分别以40、60、80、100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的组间差异,同时比较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差异.结果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在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01).40HU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60HU与80、100HU有显著性差异(P<0.001);80、100HU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主肺动脉干为监测点,40HU监测触发阈值时肺动脉强化CT值大,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 CT室两种简易辅助器材的制作和应用

    作者:云浩;李德柄;刘占标;左宏

    CT是一项科技含量大,使用范围广,诊断准确率高的特殊医疗检查手段.大部分为欧美或日本等国家进口设备.由于受国情、民情、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或不方便的地方.本文着重谈如何高效率使用进口 CT设备;同时又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和应用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高质量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

36475 条记录 1/1824 页 « 12345678...182318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