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诱因特点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各自诱因的特点.方法 将80例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分成4组,分析各组发病诱因的特点.结果 血管迷走性晕厥居首位,占50%,其次为情境性晕厥,占31%.晕血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常见诱因,排尿为情境性晕厥中常见诱因,而颈部按摩为颈动脉窦晕厥常见诱因.结论 不同类型的神经介导性晕厥诱因特点各有不同,临床上可针对不同诱因进行防治.
-
鼻咽癌与晕厥一例并文献复习
晕厥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一过性广泛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继而又完全恢复的一组临床表现。主要有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及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三大类[1]。头颈部肿瘤可能是晕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世界屡有报道[2-3]。鼻咽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以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及江西多发。目前,全世界有数十例鼻咽癌合晕厥的病例报道[4-19],但总体来看,鼻咽癌合并晕厥并不常见,病因并不清楚,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也不确定。本文通过详细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查找鼻咽癌合并晕厥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已经发现的1例患者,评价鼻咽癌合并晕厥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等问题。
-
24小时血压监测评价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24小时血压监测(ABPM)评价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 ms)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0-02至2012-08以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为主诉,在本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诊断明确的N ms儿童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6~13岁。经健康教育结合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后复查临床症状、HUTT及ABPM。 -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门诊治疗效果随访
目的:探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 ms)在门诊的治疗效果。
方法:2000-09至2013-02在本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等儿童2321例次,男1207例次,女1114例次,年龄2.00~17.92(平均10.83±2.93)岁。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诊断为N ms。N ms儿童接受以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增加水盐摄入)为主的干预措施后,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51例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
起搏器随访和家庭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
起搏治疗神经介导性晕厥
神经介导性晕厥(综合征)又称神经反射性晕厥是指多种因素触发的过强的神经反射,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从而导致晕厥发作.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1)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2)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s,CSS);(3)其他反射性晕厥[1].
-
口服补液盐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研究进展
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是儿童常见的不明原因晕厥,口服补液盐是治疗NMS的基础用药,可增加细胞外液和血容量,改变血液的重新分布,避免突然体位变化时左室充盈量不足导致的排空效应,防止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诱发晕厥发作,能明显提高NMS儿童的直立不耐受能力.增加水盐摄入纳入NMS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培养,可减少儿童NMS的出现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心室晚电位变化
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室晚电位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与自主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了解心室晚电位变化对临床预测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价值.
-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血压变异性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而引起的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直立性低血压( orthostatic hypotension)、境遇性晕厥(situational syncope)等,其发生率约占儿童晕厥的80%.
-
关键词:
-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晕厥是儿科的常见急症,大约15%的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晕厥.它是指由一过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常因肌肉失去张力而跌倒,且多能迅速自行恢复.引起儿童晕厥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心源性晕厥、神经源性晕厥、精神性晕厥、代谢性疾病以及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其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NMS)占晕厥病因的大多数.
-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从而使患儿意识丧失、肌张力不能维持而摔倒的一种病症.据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15%的儿童有过晕厥的经历[1],且在儿童晕厥中,常见的病因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201 1年我们新研究发现,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48%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2],其严重地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尽早地诊断和治疗将对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
进一步关注儿童晕厥的诊治
晕厥是指由于大脑一过性缺血缺氧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多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自主体位,是儿科门诊中的常见急症。有15%~25%的儿童及青少年曾经历至少一次晕厥[1]。儿童晕厥的疾病谱主要包括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晕厥以及不明原因晕厥等[2],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常见的疾病,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等。晕厥反复发作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生活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
儿童晕厥的解答
晕厥是由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突然,发作时患儿常常因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自限性,能够很快完全恢复正常.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为126/10万.有研究表明,18岁前的儿童及青少年约有15%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导致儿童晕厥的病因很多,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代谢性晕厥和精神性晕厥等.晕厥常常会给患儿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有很多患儿因此不能正常上学和参加社会活动,而且会给患儿家长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许多家长四处求医、重复检查、过度治疗,也浪费了社会卫生资源.下面就晕厥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
21例神经介导性晕厥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1例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收住院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年龄小于45岁者占62%,大于60岁者占24%;男性占62%,有基础疾病者占62%,复发率16%,病死率11%.结论 神经介导性晕厥可见于各年龄组,男性多见,多数伴有基础疾病,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且预后良好,多数见于青年患者且有发作前及发作后症状.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出现了硬化、狭窄,血流不畅,进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打开阻塞血管,重建缺血心肌血运,尽量避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可以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1].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可出现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头晕甚至意识障碍等神经介导性晕厥[2].
-
心脏介入治疗中神经介导性晕厥的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机制和防治对策.方法 2000-06~2004-03吕梁市医院对368例冠状动脉成型介入治疗的病人随机分防治组(n=187)与对照组(n=181).防治组在术后拔管时给予2%利多卡因对血管鞘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拔管时不给予局部浸润麻醉.结果神经介导性晕厥对照组发生率11.04%,防治组发生率为3.2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介入治疗中发生的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导管刺激血管,心脏及血管受压有关.术后拔管过程中局部浸润麻醉能够有效地减少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遗传学研究进展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是常见的晕厥类型,NMS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详,根据其在家族中有簇集性发病的特点,提示有遗传学机制参与.近年来,NMS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异常心血管反射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及其神经递质、血管活性分子等候选基因多态性、家族史研究和双胞胎研究方面等.
-
小儿反射性晕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和昏倒,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供血不足使大脑突然陷入缺血、缺氧状态导致大脑皮质高度抑制所致,但各种反射仍然存在,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恢复[1].反射性晕厥又称神经介导性晕厥,临床上此型晕厥常见,2000年和2001年欧洲两项关于晕厥的研究显示,此型晕厥占所有晕厥的35%~38%[2].我国缺乏准确的关于本型的小儿统计资料,曾有人报告本型患病率为90%[3].国外报告小儿晕厥总患病率为0.1%~0.5%,50%的青少年至少有一次晕厥经历,女性比男性更常见[1].
-
健康教育结合口服补液盐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18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结合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MS)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头晕、头痛、胸闷等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NMS 185例,男86例,女99例,年龄4.00 ~ 17.82岁,平均(11.19±2.66)岁;病程(11.97±19.50)个月.给予健康教育及ORS治疗0.3~51.9(7.1±8.8)周后来院复诊,询问临床症状变化及复查HUTT.结果 NMS儿童接受健康教育及ORS治疗,医嘱执行依从性较好.主诉晕厥或头晕等症状好转率100%.利用HUTT客观判断,NMS患儿好转135例(73.0%),恶化50例(27.0%),好转组年龄低于恶化组[(10.92±0.24)岁vs(11.90±0.29)岁,t=-2.253,P< 0.05].口服ORS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 健康教育结合ORS治疗能有效改善NMS儿童直立不耐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