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卒中后高血糖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方案治疗对患者预后及血糖的影响

    作者:孙亚云;张俊华;史志保;耿瑜睿;祁英杰;苏建华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伴高血糖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方案治疗对患者预后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 ~2018年1月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卒中后伴高血糖的患者,其中60例患者给常规降糖方法(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给予强化降糖方案(强化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血糖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强化组的FPG、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和14 d,强化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和6个月,强化组的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强化组的血清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伴高血糖的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方案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从而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及患者的预后.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治疗进展

    作者:李春辉;何瑞

    急性缺血性卒中局部脑缺血区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很快缺血坏死,而周边区脑血流介于功能损害和形态损害缺血阈值之间,称为缺血半暗带.Astrup [1]证实在卒中早期神经功能受损并非意味着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组织已坏死,如能迅速恢复血流灌注则可能使神经功能恢复,遏制病变的发展;如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恢复血流灌注,则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向不可逆的方向发展.因此,超早期迅速恢复血流灌注对改善和恢复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超早期溶栓治疗[2,3]是迅速恢复半暗带血流灌注的理想方法.从缺血开始到恢复灌注的时间间隔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996年美国FDA首次批准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3h以内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10年来,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动脉溶栓,溶栓药物也在不断发展[4].本文拟对10年来静脉rt-PA溶栓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疗效观察

    作者:卫华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升高,缺血性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导致死亡疾病之一.缺血性卒中复发加重了残疾程度,增加患者病死率,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对于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Hcy、炎性因子与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福春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与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关系.方法:96例H型高血压患者,其中发生缺血性卒中的46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卒中的50例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Hcy、CRP、IL6的含量.结果:观察组Hcy、CRP、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cy、CRP、IL6的含量越高,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能性就越高.

  •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作者:段春苗;陈书阁;石富铭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入选大兴区人民医院的1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根据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心源性卒中(CS)、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病因不明(UE),同时测定各个亚型患者入院时血糖及HbA1c水平.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及HbA1c高于其余4种亚型(P<0.05).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易合并血糖紊乱,故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需要关注血糖异常的筛查,防止漏诊.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王雨刚;王议;张宏考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我院确诊的2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CTA结果分为无脑动脉狭窄组和脑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分析比较患者的相关指标,统计分析脑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相关性及颅内、外狭窄与高血压风险比.结果 无脑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例数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优于脑动脉狭窄组(P<0.05).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的高血压例数、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颅内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大于颅外动脉狭窄,且颅内动脉狭窄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动脉狭窄患者合理控制血压对预防中风发作和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醒脑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镇;高锦凤;李小玉;姚红霞;马兆平;张吉生;刘晓红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血栓通治疗对照组.观察给药前后临床积分,头颅CT变化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0%.TCD提示峰值均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左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峰值分别为(74.10±6.14)cm/s和(73.16±6.12)cm/s.以上各参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明显优于血栓通注射液.

  • 缺血性卒中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早期临床研究

    作者:刘莉莉;于峰;陈飞;王珏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早期临床研究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脑梗死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个体化综合康复方案,其中包括Babath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生物电反馈治疗、心理疏导等.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康复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得出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失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早期治疗中,个体化综合康复方案可以有效的治疗疾病,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推广意义.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静炎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观察组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扩大的血管间隙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作者:赵俊杰;刘希均;吴孟海

    背景: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作为脑小血管病的标志之一,与卒中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扩大写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性.方法:招募2017-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并对EPVS进行分级.3个月后随访患者进行GSD-15量表评分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PSD诊断,分析EPVS和PS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PVS的严重程度与PSD独立相关.

  • 青年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作者:陈瑞玲

    目的: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患病因素.方法:收集2015.1-2018.2期间在本院住院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史、卒中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血糖、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尿酸、血叶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患病因素.结果:(1)2015.1-2018.2期间在本院住院第一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共1792例,其中有76例患者为青年缺血性卒中(45岁以下),所占比例为4.13%.(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等.(3)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吸烟者所占比例高、为63.16%,有饮酒史的患者所占比例达44.74%,有血尿酸增高者的比例为39.47%.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整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占一定比例,且男性患者比例要远高于女性患者,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吸烟、饮酒、高尿酸血症史,虽然导致青年脑卒中的确切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我们也应积极消除一些可以避免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 缺血性卒中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作者:徐敏;陈燕琴;魏慧

    目的建立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精细化管理体系,并评价其实践效果。方法自2012年起成立精细化管理质控小组,在临床路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院内精细化管理,加强缺血性卒中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支持、晨峰血压管理、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与干预。结果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平均住院日由2012年的12.5天缩短到2014年的9.1天,溶栓率由2012年的20.7%提高到2014年的26.6%,死亡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了2014年的0.3%,再入院率由2012年的17.4%下降到了2014年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精细化管理体系,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是保证卒中单元各质量指标的核心,同时促进团队建设和专科护士的培养。

  • 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郭娟;吕荣涛

    目的 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连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郭娟;吕荣涛

    目的 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连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黄和林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强化降脂等,但存在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快速进步,目前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后启动桥接治疗,在多模式影像学基础上视病情行多模式血管内治疗.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缺血性卒中42例

    作者:梁月玲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西药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单独应用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具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静点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克林澳)320mg,每天1次,静脉滴注;两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等,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均做颅脑CT、血尿粪常规、大便潜血、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测定等检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中药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

  •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梅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分析癫痫发作率、发作类型及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在200例患者中,20例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比较,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心源性疾病、皮质梗死,且早、晚期癫痫发作类型也有差异.

  • 心功能分级对老年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张璞

    目的:探讨心功能分级对老年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治年龄>60岁房颤患者180例,NYHA 1~2级、NYHA 3级、NYHA 4级各60例,分别命名为C组、D组和E组.比较各组之间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结果:D组、E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岁房颤患者有较高缺血性卒中发生率,NYHA 3级、4级患者较NYHA 1~2级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NT-proBNP值均较高.

  •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析

    作者:刘荧;刘欣;王红霞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193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高血压组,进一步将非H型高血压组分为正常组、单纯高血压组、单纯高Hcy组,比较4组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4组中颈动脉狭窄率>50%的患者中H型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Hcy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383,P<0.05).结论:高血压相对于高Hcy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Hcy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体会

    作者:凌莉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A、B、C、D各15例,分别不服用他汀类药物、10mg,20mg及40mg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B组、C组、D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及ox-LDL方面,对比分析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B组、C组、D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及ox-LDL方面,对比分析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以大剂量服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更可以降低炎性反应,抑制缺血性卒中发展,改善预后.

1253 条记录 1/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