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9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单用激素治疗疗效较差、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大.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副作用,1988年1月~1999年9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6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9例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大72岁,小10岁,平均29.6岁;病程36天~11.5年,平均1.56年.诊断根据南京第2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Ⅰ型38例,Ⅱ型31例.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的中医分型初步方案,并结合实际,分为4型.①气虚型:11例,症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语音低微,口淡纳少,腰膝酸软,眼睑浮肿,脉细,苔薄,舌有齿痕.②阳虚型:37例,症状在气虚基础上,更兼肢寒怕冷,面色晦黯,便溏溺清,夜尿增多,或尿少水肿,脉微细而弱,苔薄,舌胖.③阳损及阴型:9例,在阳虚基础上,兼有头晕目眩,口干眼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症状.④虚中挟实型:12例,在阴阳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兼挟水湿、湿热、瘀血及外感六淫之邪.
-
2000年医师资格考试基本结束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确定
2000年11月22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2000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的确定原则和初步方案,确定了2000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共包括两级、四类、24种报考类别.
-
与患者交流二三事
家住石家庄元南小区的吴阿姨,53岁,患糖尿病10年了,近几年一直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空腹6~7mmol/L,餐后2小时8~9mmol/L.有一次来我店测血糖,她问我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能不能换成口服药.我告诉她,目前胰岛素用量不大,可以尝试换成口服药,不过要加强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是要继续采用胰岛素治疗.我为她订的初步方案是格列美脲2mg,1次/日;二甲双胍500mg,3次/日.后来,因血糖监测显示餐后血糖较高,又增加了米格列醇50mg,3次/日.现在,血糖控制得很理想,吴阿姨对当前用药非常满意.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编者按自1986年杭州新生儿会制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以来,病原学及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诊断技术也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并对其治疗的规范化提出建议.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以往一直是指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内并生长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统中毒表现.但第15版及2000年出版的16版Nelson教科书将真菌、病毒及原虫均已列入病原体内,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儿科学>教材均接受这一观念.但狭义的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 或septicemia)仍是指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neonatal bacterial sepsis),故本诊疗方案只讨论这部分内容.
-
股骨头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供血障碍而造成的骨坏死性病变,是骨伤科疑难症之一[1].本病病程长,致残率高[2].引起ANFH的病因很多,可简单划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ANFH.创伤性以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为主;非创伤性以应用激素和酗酒为主,后者多累及双侧.研究揭示,未经任何治疗,85%的Ⅰ,Ⅱ期坏死股骨头将在2年内发生塌陷,经过避免负重等非手术治疗,仅有约22%的患髋有较满意的疗效[3].用介入方法治疗ANFN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了规范介入医学的临床上的应用,我们提出介入治疗ANFH的规范化操作的初步方案,供同行们讨论.
-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初步方案
我国是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的高发国家.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BCS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在BCS介入治疗技术操作方面尚未形成为各家公认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这不仅严重影响了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也不利于我国BCS介入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根据国人BCS的病变特点和多年来介入治疗BCS的经验,特别是"九*五"攻关课题组的多中心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BCS介入治疗规范化操作的初步方案,供同行们讨论和参考,并欢迎各位专家、同道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
坐太久也能憋出病来
34岁的顾先生是一家网游公司的设计师,上周公司接了个大项目,一款游戏要在周末前完成初步开发.顾先生整个礼拜加班加点,每天在电脑前工作都要超过12个小时.终于到周六,眼看初步方案已经完成,顾先生下班后约了同事去打羽毛球放松下,谁知在跳起扣杀的一刹那,顾先生感到左小腿一阵剧烈疼痛,差点跌倒在地.休息一段时间后,顾先生整条小腿肿了好大一圈,很是吓人.同事赶紧把他送到医院.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早期诊治
本文总结我院儿科1996~1998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97例,均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用液固双相培养瓶行需氧菌血培养确诊的36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应用WHONET-4对36株需氧菌的药敏进行统计,同时予以临床诊疗分析,现报告如下.
-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1引言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发生率占活产儿的0.1%~1%,占极低体重儿的16.4%,长期住院者可更高达30.0%.病死率为10%~50%,存活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后遗症,所以应高度重视.自1987年上海新生儿学会制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以来,病原学及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诊断技术也不断提高,因此笔者对该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并对其治疗的规范化提出建议.对新生儿败血症定义,以往一直是指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血循环内并生长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统的中毒表现.但15版及2000年出版的16版Nelson教科书将真菌、病毒及原虫均已列入病原体内,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儿科学>教材均接受这一观念.但狭义的新生儿败血症仍指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