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消斑汤加味治疗静息心绞痛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对应于稳定型心绞痛而言,它表示病情的加重和恶化,其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亦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笔者运用程丑夫教授在古方基础上化裁的冠心消斑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静息心绞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冠心病患者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
笔者曾收治一例左肾癌患者,男,73岁,60kg.既往史:慢性肾功能不全10年,口服药物控制,每日尿量为1600~2000ml;高血压4个月,高180/80mmHg,口服降压药治疗,维持在150~160/70~80mmHg;冠心病、陈旧下壁心梗4个月,日常生活轻度受限,可平地步行500米、缓慢上2楼,无静息心绞痛;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陈旧性脑梗4个月,无明显后遗症.
-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现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包括如下亚型:①初发劳力型心绞痛;②恶化劳力型心绞痛;③静息心绞痛;④变异型心绞痛;⑤梗死后心绞痛.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①初发心绞痛,②恶化劳力性心绞痛,③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④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1].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故加强对UAP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对UAP的治疗研究较多,综述如下.
-
冠脉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远期后果
作者比较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472例稳定心绞痛(SA)患者和15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5年随访后果。两组的临床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但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UA组较高(22.3%比11.1%,P<0.001)。随访期间,虽然两组的心脏性病死率无显著差别(UA组2.2%比SA组1.6%),但是,UA组的再狭窄率和心肌梗死率均高于SA组,分别为48.5%比30.4%(P<0.001)和8.8%比3.0%(P=0.004)。UA患者因冠脉发生再狭窄或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或者二者兼有而再施行治疗的干预率也较高(53.7%比34.1%,P<0.001)。UA患者的无事件的生存率明显低于SA患者(43.4%比61.3%,P=0.02)。单项或多项变量分析证明,即使基线特点有可查觉的差别,UA仍是再狭窄、再干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子。根据Braunwald分类的UA患者亚组分析揭示,梗死后心绞痛(C类)在随访中的成功率较低和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而新发作非静息心绞痛(Ⅰ类)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静息心绞痛(Ⅱ类和Ⅲ类)。结果表明,经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UA患者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狭窄和再干预率较高。虽然UA组在5年随访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但与SA组相比,生存率均高,且两组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明显差别。作者们认为,不稳定心绞痛是远期不良后果的一个有力的独立危险因子。(摘自Int J Cardiol,2001,77: 13)
-
乡镇卫生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乡镇卫生院常见心血管内科急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组心绞痛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伴随症状而出现的短暂的ST段偏移伴或不伴有T波倒置.包括静息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临床诊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复杂,数分钟内疼痛可缓解,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选择适当药物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急症,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主要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其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病因导致心肌缺血。临床上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大约30%的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反复发作,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效果观察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之间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人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积极治疗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即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
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中药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中药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内科病房诊断为静息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每日服中药汤剂一剂,枣仁甘草汤加味为主,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治疗组患者每日服中药汤剂一剂,同中药组,且患者每日针刺丘墟穴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绞痛发作程度及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积分(SAQ).结果: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指标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均较对照组好转,且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中药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疗效显著,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药对照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界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CD)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1)初发心绞痛;(2)恶化劳力性心绞痛;(3)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4)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UAP的患病率比较高,预后较差.本文用中西药对照治疗UAP临床效果观察如下.
-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冠脉内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较重,易致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传统非抗凝治疗疗效不佳,故现已主张尽早采用抗凝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加阿斯匹林治疗老年U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老年UA患者为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在我科住院病人,男42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5±5)岁.UA诊断标准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和WHO建议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初发心绞痛或静息心绞痛≥10 min或24 h内有自发性心绞痛.②心电图缺血性改变(ST段下移≥0.05~0.10 mV或T波倒置)或静息心绞痛心电图无变化.排除标准:①ST段抬高或有Q波出现;②心肌酶谱异常;③非冠心病心绞痛;④有抗凝或非甾体抗炎药的禁忌证;⑤埋藏式起搏术后.
-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的临床观察
不稳定心绞痛表现为静息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目前已趋向于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随着对UA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认识,已证实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加血栓形成而导致UA,表明了这类患者临床上的不稳定性,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UA发作时,常有心电图ST-T改变,绝大多数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但也有少数病例表现为原异常ST-T的"正常化",易使诊断延误或在治疗上造成心肌缺血"恢复"的假象和安全感.因此,充分认识这一点,对U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22例UA发作时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和讨论.
-
冠心消斑汤对静息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心消斑汤对静息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静息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冠心消斑汤煎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CRP)含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消斑汤可能通过消炎,在体内阻断CRP结合及其促炎效应,对冠脉斑块有稳定和消退作用,从而改善心功能,缓解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对静息心绞痛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