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芪莲茅根汤治疗IgA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芪莲茅根汤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诱导制作SD大鼠IgA肾病模型.治疗组予芪莲茅根汤治疗,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蛋白尿、肾功能及血浆蛋白的影响以及对肾脏病理的改善.同时设立肾炎舒冲剂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芪莲茅根汤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减轻肾小球损伤,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其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莲茅根汤对IgA肾病大鼠具有保护肾功能,减少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治疗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60例疗效观察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中医“脉痹”、“血痹”等范畴.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西医认为与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非特异性炎症有关.若其活动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容易使受累大动脉病变处出现管腔狭窄,甚则完全闭塞,引起严重后果.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主要以激素、麦考酚酸酯、环磷酰胺等为主,但毒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我们自2008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
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是肾小球毛细血管拌基底膜上皮侧有弥漫、均匀的颗粒状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均匀增厚、肾小球滤过膜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以致出现一系列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膜性肾病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蛋白尿,是引起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之一.
-
狼疮性肾炎治疗概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全身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常受累的器官,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应答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主要发病机制.有40%~80%的患者有肾损伤的临床表现,而几乎100%存在肾脏病理改变.近年对LN的治疗有很大进步,但对本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目前仍难达到根治.
-
多发性肌炎并多种并发症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多发性肌炎为病因未明的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属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发病时肌肉血管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毛细血管壁增厚,致使内皮细胞损伤和毛细血管栓塞,引起肌肉缺血或肌纤维坏死.2010年11月我科收治1例重症多发性肌炎患者,经救治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痹络通联合乙酸类抗炎药治疗类风湿病120例临床观察
类风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属于难治顽症.近年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与体内自由基增多导致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系统紊乱导致炎性组织损伤,促进类风湿(RA)发生发展,免疫功能进一步失调,使免疫复合物沉积关节腔出现各大小关节炎症病变,致残率很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痛苦及经济负担,所以探讨一个能有效治疗并能控制病情发展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很有必要,亦是近年内科领域研究热点.
-
紫癜性肾炎95例病理类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并评价紫瘢性肾炎患儿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与临床病理分级以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分型及病理分级,对肾组织标本染色后在光镜下进行检查,并采取免疫酶标荧光法检测,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病理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在全部患者中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比例居首位,占28.42%(27/95);蛋白尿与血尿型占25.26%(24/95);尿检正常型占17.89%(17/95);孤立性蛋白尿或血尿型占16.84%(16/95);血尿加肾病综合征型占8.42%(8/95);肾炎综合征型占3.16% (3/95).IgA+ IgG+ IgM沉积患者在病理类型上较单纯IgA沉积患者严重,两组患儿在临床类型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单纯的IgA沉积患儿的病理改变较轻,而IgA+ IgM沉积与IgA+ IgM+ IgG沉积的病理改变则较为严重.
-
膜性肾病8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80例膜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和病理分型进行分组,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肾病综合征的占比(50%)明显高于肾炎综合征(17.5%)、血尿(27.5%)以及其他(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的占比(83.75%)明显高于Ⅲ期和Ⅳ期患者(16.25%).免疫荧光IgG和C3沉积占比76.25%(61/80)明显高于IgM、IgA、Clq沉积占比的23.75%(16/80).结论 膜性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分期主要为Ⅰ期和Ⅱ期,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G和C3沉积为主.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1概述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因其主要累及包括静脉在内的小血管,故现多称为MPA.1990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并未将MPA单独列出,因此既往MPA大多归属于结节性多动脉炎,极少数归属于韦格纳肉芽肿病(WG).目前认为MPA为一独立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常见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肺的毛细血管炎.1993年Chapel Hill会议将MPA定义为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或微小动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MPA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约2:1,多在50~60岁发病,国外发病率为(1~3)/10万人,我国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
13例肝硬化肾损害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脏的损害,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本病引起肾损害多认为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传统观念上认为本病为良性过程,而且近年来国内外对肝硬化合并肾小球疾病的报道不多,系统性不强,使肾脏病及肝脏病专科医师对本病关注不多.本文旨在对我科自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例具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肝硬化肾损害患者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
IgA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原发性IgA肾病(primary IgA nephropathy,IgAN)系指除外某些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病理中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的肾小球疾病.1968年首先在由法国学者Berger和Hinglais提出又称Berger病(berger's disease).肾活检检出率在我国高达40%~47.2%,以青壮年男性多见,是我国发病率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资料显示近10年有上升趋势.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2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临床特点、痛理特征、治疗情况以及在MPA患者中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的临床病理价值,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MP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MP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血管炎,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观察、辅助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P-ANCA阳性对MICA诊断有一定特异性,肾脏病理活检具有明确诊断的重要价值,在ANCA阳性病例中,肾小球Ig沉积者的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无Ig沉积者.结论:MPA是可累及任一器官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促进患者蛋白尿加重,诊断有赖于血清ANCA检测和肾组织活栓.
-
张佩青治疗膜性肾病经验
膜性肾病系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理类型.MN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70%~80%呈肾病程度蛋白尿.单一的糖皮质激素基本上无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案较佳,但副作用较大或价格昂贵[1].
-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产的护理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的妇女妊娠、分娩已成为可能,但SLE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炎,使胎盘受到免疫损伤,引起胎盘发育不良,导致缺血、缺氧,终引起早产的发生[1,2].
-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为异常的自身抗原抗体反应以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发的组织损伤.在活动性SLE中,辅助性T(Th)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在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Th细胞主要分为Th1、Th2、Th17细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Treg)、Th22、滤泡性辅助性T 细胞T(Tfh)等T细胞亚群.原始的T细胞接收到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发出的刺激信号便开始向Th细胞分化,根据所处的细胞因子环境不同,分化成不同的T细胞亚群.例如:IFN-γ和IL-4 存在时促进Th1、Th2的分化,相反TGF-β、IL-1β、IL-23、IL-6、IL-21等细胞因子与Th17、Tfh的分化有关,TGF-β、IL-2和IL-6、TNF-α则分别促进Treg、Th22的分化[1].为了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指导,本文就T细胞亚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伴双下肢坏疽性脓皮病1例临床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和肠外症状,后者常见的是关节痛、关节炎等,合并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较少见,国内发生率约为2%,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的全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炎性介质作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有毒物质吸收等因素有关[1].2010年3月,我们收治1例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伴双下肢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新进展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lomemlar basement membrane,GBM)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增厚为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MN原因未明,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占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5%~54%.继发性MN常见于以下原因:①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梅毒、血吸虫、HIV、幽门螺旋杆菌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③肿瘤:各种实体瘤和淋巴瘤等;④药物及重金属:青霉胺、非类固醇消炎药、卡托普利、金制剂、汞等;⑤其他: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鉴于MN的临床变异和预后差异较大、药物敏感性较差等特点,本文结合近年MN的研究进展、循证医学资料和我们的临床实践谈一点体会.
-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
-
系膜重构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系膜重构是肾小球重构的主要形式,在生理性或急性病理性肾小球损伤后可以通过系膜重构维持或修复肾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在慢性病理性肾小球损伤后发生的异常系膜重构将终导致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甚至硬化.因此,了解系膜重构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并控制系膜重构的行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米许多学者致力于系膜重构的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此方面的工作进展综述如下.
-
不同年龄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膜性肾病特征性表现是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或基底膜外侧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但缺乏细胞反应.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而原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现对我院482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按年龄分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