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阴阳转化论治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是妇科疑难病症,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文从阴阳转化角度对经间期出血病因、病机及病理进行分析,认为其发病主要机理为阴虚阳亢、阴损及阳、阴阳失交,涉及心、脾、肾等脏腑,治宜滋阴潜阳、交通心肾,阴阳并补、健脾益气,调和阴阳、化瘀止血.
-
欢天颗粒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初步探讨
欢天颗粒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永年治疗失眠的经验方.刘老认为,失眠与肝关系密切,而非独咎于脑(心).肝主疏泄,藏魂、藏血,肝郁气滞,血行瘀阻,则气血逆乱,阴不潜阳,阴阳失交而致不寐.故治以达郁疏肝,活血安神为法.现将欢天颗粒对小鼠镇静催眠的作用做初步探讨.
-
针药结合治疗不寐79例
不寐亦称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辨证虚实皆有,但以虚证居多.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交,阳不入阴.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立法,虚者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运用针刺中药相结合治疗,以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神安则寐.
-
不寐的治疗体会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引起不寐的原因,有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者;有阴虚火旺,肝阳扰动者;亦有心虚胆怯,心神不安者,总之是由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所致.近年来,笔者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量加入法半夏、夏枯草两味药治疗不寐,获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分析探讨如下.
-
乔明琦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乔明琦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在治疗失眠方面多从情志致病角度出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从乔明琦教授临证数年,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失眠宜从肝论治睡眠是正常状况下机体处于低代谢状态的一种周期性生理现象,对维持正常生理心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觉醒同样是生命活动所必要的一种主动而复杂的生理状态[1].失眠中医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病因繁多,但其病理总不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神魂相随,由心肝所致神志病尤多.乔老师治失眠一证,多从肝胆论治,审证求因,提出了“多情交织,共同治病,首先伤肝”的情志致病理论.
-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失眠临床上也称"不寐",即无特殊病症而不能入眠的一种病患,本病在西医方面属神经衰弱的范畴[1].祖国医学文献中有"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皆失眠之谓也,究其病因多与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调,阴亏与内,阳浮于外,阴阳失交,使阳不入阴,心神不安,导致失眠.另外也有素体阳盛,突受惊吓,情绪不稳,导致肝郁痰阻[2,3].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
阳虚失眠病因病机探析
历代医家多将失眠病因病机归结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然阳虚失眠也非鲜见,劳逸失调系诱发因素;心阳虚衰、心神浮越,乃内在原因;肾阳亏虚多与阳虚失眠息息相关.五脏及胆、胃之阳虚、气虚亦可致不寐.
-
刘运耀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刘运耀主任医师1965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本科六年制医疗系,于基层一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擅治消化系脾胃病及肝胆病,对中医热证、急症、妇科病等均有独到见解,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声誉,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选为第二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2013年被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评选为福建省名中医.
-
不寐的病因与证治
探讨不寐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认为其病因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论治应辨虚实,并注意身心调理.
-
提神安眠方
提神方人参3g 黄芪15g 佩兰12g 石菖蒲10g郁金10g 白术12g 桂枝3g 甘草5g安眠方夜交藤3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 远志10g 琥珀粉1g(冲服)龟板20g 鳖甲20g 生龙骨30g(以上三味先煎)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皆可致不寐.该病,其病位主要在心,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关于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论述繁多[1],然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有虚、实之分,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
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失眠验案一则
中医不寐之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临床应以之为辨证核心进行论治。笔者曾以吴茱萸汤加味治疗中焦虚寒之不寐一则,取得满意疗效。
-
潜阳药治疗失眠的体会
失眠,又称不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因多端,病机各异,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其中,心阳、肝阳、肾阳的浮越扰动又与失眠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阳盛是与阴虚相对而言.阴虚到一定程度,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就会出现阳盛的现象,并非阳气真的有余.[2]若滥用苦寒清热以损其阳,必将导致阴阳两虚.明清以后,用"静药填阴,合介属、矿石类潜阳"之法,渐被医家重视.故对失眠治疗中的阳盛,宜"潜"而不宜攻伐.
-
李宜芳治疗失眠经验浅析
李宜芳教授师从邓铁涛老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对失眠的治疗颇有心得。现将李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浅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不外虚实两方面,实证多因情志过极,心火内炽,心主神,神不安则不寐;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扰动心神,如柯韵伯云:“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此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酿生痰热,食积、痰热扰乱心神可致寐不安寝,即“胃不和则卧不安”[2]。虚证多为劳逸失调、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导致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阴血暗耗,心神失养,营阴亏虚不能敛阳而失眠;久病、年迈者,气血阴阳俱虚,神不安其室,阴阳不交发为不寐。李老尤其重视情志不遂,郁怒伤肝,导致肝之疏泄和藏血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不寐。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等。肝五行属木,木易生火,心为肝之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阳上亢可母病及子,累及心神导致不寐。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为因病致郁,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为因郁致病,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病情迁延,易产生严重情志病变。“肝藏血,血舍魂”,卧而血归于肝,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心无所主,神失其养,就不能按时睡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