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骨髓瘤骨损的中医证治探讨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较为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因浆细胞恶性增生,浸润骨髓和髓外组织,产生大量单株免疫球蛋白(Ig)和轻链;临床表现为骨痛、骨质破坏和骨折、贫血、高钙血症、反复感染、高粘滞综合征及肾功能不全等.目前,临床除对症治疗外,主要是放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治疗等,生存期虽延长,但仍难达到彻底治愈之目的.
-
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8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2年余,加重半年,伴尿频、尿急,无尿痛;夜尿7~8次,每次尿量约1500 ml,尿内未见血块.胃肠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膀胱镜检示膀胱前上壁有菜花样肿物,大小7 cm×6 cm×6 cm,表面欠光滑.MRI示肿物已侵及膀胱壁外组织达耻骨皮质.
-
脑外组织活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活检多局限于脑皮质及邻近的皮质下白质,由于脑组织活检危险性大以及医学伦理学的限制,这项检查在国内外很难广泛开展.而脑外组织活检具有操作简单和微创性,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1-4],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在我国尸体解剖和脑活检均难于广泛开展的情况下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发现膀胱内畸胎瘤1例
患者女,27岁,于来诊前11个月剖腹产后11d发热,体温40℃,无腹痛,恶露不多,无异味.当地用药(名量不详),2d后退热,后觉全身乏力,并时有尿频、尿痛,饮水多时症状减轻,无肉眼血尿及腹痛.近1个月症状加重来我院诊治.超声所见:膀胱充盈,膀胱腔内可探及一杂乱回声团块,大小约4.5 cm×3.8 cm×3.7cm(图1),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分布的点状回声及片状强回声区,膀胱后壁局部连续性中断,于膀胱右后壁可见肿块由一条索样低回声与膀胱外组织相连.
-
肺原发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肺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为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累及一侧或双侧肺脏的肺实质和(或)支气管,同时在诊断时或诊断后的3个月内未发现病灶的肺外组织侵犯[1].PPL为较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占所有结外淋巴瘤总数的3%~4%,占淋巴瘤总数的1%以下[1-2].发病高峰年龄在60~70岁,男∶女接近1∶1.PPL与肺癌、肺结核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缺乏特征性,未经病理活检很难确诊,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近收治一例误诊为肺结核长达3年的PPL患者,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现就该例患者进行报道并行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及治疗进展.
-
超声弹性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是根据组织硬度属性不同进行成像的一种新型超声成像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乳腺、甲状腺、前列腺等器官疾病的诊断。此外组织弹性成像还可应用于子宫、卵巢疾病的诊断,肝纤维化的诊断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消融引起的损害检测与评估。目前,随着对UE的大量研究,其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也日益增多,因此,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对UE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急性胰腺炎中微循环障碍的特征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急症之一,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AP中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对胰腺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在AP的动物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胰腺和胰腺外组织的微循环变化.大量实验证明,微循环障碍在AP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可以减轻AP的病变程度.
-
胰腺侧群细胞与胰腺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胰腺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都可以被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IPCs)并试用于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但从胰腺外组织干细胞分化来的IPCs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使其临床运用前景受到质疑.
-
外科医生要重视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对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进行支持已经深入人心,但对胃肠屏障功能的维护和支持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以为危重患者只要不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胃肠道便平安无事.大量研究已充分证明,胃肠道不是单纯消化、吸收的器官,而是具有代谢、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种功能的器官.它是人体大的细菌库,胃肠道粘膜是抵御细菌入侵的重要屏障且极易受损伤.创伤、应激后的患者容易出现脓毒症和菌血症,有时不能用局部损伤来解释,而血中培养出来的细菌,大多与肠道常驻菌相同.现已查明,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过相对完整的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脏器和血流,并可能引起肠源性感染.肠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的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或易位、迁移.
-
硬脊膜外粒细胞肉瘤1例报告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也称为绿色瘤,是原始粒细胞在髓外组织中局部大量浸润而形成的实体性肿瘤,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见部位在软组织、骨骼、皮肤等,累及脊髓的病例极其少见.我们收治1例硬脊膜外粒细胞肉瘤患者,报告如下.
-
胰升血糖素样肽-1对肝切除后肝细胞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近来的研究发现,胰升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在胰腺外组织中具有拟胰岛素作用[1],而并不引起细胞内cAMP增加,因此,GLP-1可能是通过与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无关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对维持细胞的各种代谢过程极为重要.但GLP-1是否像胰岛素一样诱导肝细胞钙离子内流[2],目前还不清楚,故本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肠道细菌移位和外科重症
一、肠道细菌移位的概念创伤、应激后的患者容易出现脓毒症和菌血症,有时不能用局部损伤来解释;血中培养出来的细菌,往往与肠道常驻菌相同,这使人怀疑肠道是否扮演着感染源的角色.现已查明,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过相对完整的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脏器和血流,并可能引起肠源性感染.肠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的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或易位、迁移.
-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围手术期皮瓣血氧状况分析
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应用近红外组织血氧监测仪对19例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围手术期血氧状况进行监测,并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
-
儿童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PENL)是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包括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 淋巴组织 外组织 淋巴结 -
卡氮芥联合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探讨
随着放、化疗效果的提高及生存率的延长,癌症脑转移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组织中抗癌药物的浓度明显低于脑外组织,使脑成为癌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灭的避难所.卡氮芥为一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抗瘤谱广,用药后1 min就有相当于血液中药物量的18%进入脑脊液,6 h达60%[1].我们采用联合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与单纯常规放射治疗对照研究,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
大鼠嗅上皮神经干细胞培养及鉴定
胚胎及成年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的成功培养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策略.从颅外组织如嗅上皮获取NSC可能是自体NSC移植的理想途径.研究表明,成年人及小鼠的嗅上皮中含有NSC[1-3].本研究观察新生及成年大鼠嗅上皮NSC的增殖及分化特性,为嗅上皮NS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及听力筛查
耳聋是人类一种常见的感觉系统缺陷.在世界范围内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率为0.1~0.3%, 其中约50%系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听力损失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分为综合症性听力损失(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症性听力损失(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其中NSHL占遗传性耳聋的70%甚至更多.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形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占20 ~ 3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占60~70%,且大多症状严重;X连锁遗传,约占2%;线粒体遗传,小于1%[1].
-
V-ATPase与耳聋相关的研究进展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造成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致可以归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为主要因素。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新生儿)。在我国,每年有30000个患有先天性听力损害的婴儿出生。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b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在发达国家的语前聋患者中,至少2/3的患者是遗传性耳聋。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中,NSHL约占70%, SHL约占30%。
-
电离辐射肾损伤病理特点及其机理研究
目前对放射性肾病有一些研究,但对其发生机理不很明确,现有的体外照射动物肾脏的方法存在定位不准确和肾外组织的损伤.本研究用手术方法将大鼠双肾暴露体外后进行γ射线照射,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电离辐射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以RT-PCR方法研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为放射性肾病病理及辐射防护提供实验依据和研究手段.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子宫在生殖、内分泌及女性心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微创甚至无创,尽可能保留子宫的功能.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将超声波聚焦于靶区组织,利用超声波具有的组织穿透性和能量沉积性,将体外发生的超声波聚焦到生物体内病变组织(治疗靶区),通过超声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结果是导致治疗靶区内病变组织凝固性坏死,而靶区以外组织无明显损伤,凝固性坏死组织可以逐渐被吸收或者瘢痕化[1].这是一种非侵入性、具有巨大潜力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