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研究

    作者:张荣玲;王秋菊;赵桂凤;戴晓华;郑燕

    目的 探究盆底肌锻炼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产妇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盆底筛查,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进行盆底肌锻炼以及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的治疗方案.对产妇产后42 d和3个月时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电位均值、疲劳状况、产妇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以及性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和性生活质量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盆底肌力提高,盆底肌电位活动均值较大,疲劳度值均值较小,SUI发生率较低,盆底肌电位POPⅡ度升高,性生活质量提高(P<0.05).结论 盆底肌锻炼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性指导治疗,进行盆底肌的自我锻炼,可以有效缓解产后孕妇盆底肌功能减弱,降低产妇的经济负担和过度治疗,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 椎管内麻醉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琴;黄素珍;区少心;饶文玉

    盆底功能障碍(PFD)性疾病是由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或减弱引起,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和产后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病因复杂,年龄、肥胖、妊娠、分娩、子宫和阴道手术史、盆腔手术史等均是 PFD 的发病因素,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其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1]。由于大多产妇因潜伏期到活跃期间的疼痛耐受度较低,致使自然分娩率降低。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情绪也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2]。而良好的分娩镇痛有助于改善母体内环境,促进阴道分娩的顺利进行。椎管内阻滞镇痛是麻醉领域使用较广泛、效果较肯定的镇痛方法,可有效减轻或消除分娩疼痛,满足整个分娩过程的镇痛。本研究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 PFD的近期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409例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患者基本情况及手术方式分析

    作者:范融;朱兰

    目的 探讨因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分布、基本情况和手术方式等特点.方法 2004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因POP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1.9±12.0)岁(28~89岁),体重指数(24.3±2.9)kg/m2(16.3~35.6 kg/m2),产次(2.2±1.2);手术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分别为181例(44.3%),64例(15.6%)和46例(11.2%);93例(22.7%)因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同时接受抗尿失禁手术.结论 本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及产次偏高,与既往研究相符.因症状性POP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内科合并症较多,手术成功进行需多科合作.POP患者合并SUI者不容忽视,术前需仔细评估,必要时同时进行抗尿失禁手术.

  • 妊娠期和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时肛提肌形态学及阴道粘膜神经表达特征

    作者:滕莉荣;边旭明;朱兰;郎景和;刘俊涛;杨剑秋;任海涛;赵燕环;陈琳

    目的 比较妊娠期和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时肛提肌形态学和阴道粘膜神经分布的变化,探讨妊娠和阴道分娩后POP时盆底神经肌肉病理学特征. 方法 常规产前检查的正常初产妇100名,在妊娠37周以后和产后42d进行盆腔器官脱垂评分(POP-Q)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阴道分娩时在第三产程后,取阴道前、后壁粘膜组织和肛提肌组织.肛提肌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肛提肌形态学变化、测量肛提肌肌纤维直径并进行分型;阴道粘膜组织分别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等三种免疫组化染色,镜下分别计数阴道粘膜内三种抗体阳性神经纤维末梢的数目. 结果 阴道分娩后产妇肛提肌既有神经源性改变也有肌源性改变,既有急性期改变也有慢性期改变.妊娠期和阴道分娩后无论是否有POP,肛提肌组织活检标本中Ⅰ型肌纤维均占优势(妊娠期为78.5%~83.5%,阴道分娩后为78.3%~82.2%),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比例在POP和非POP组产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和产后有/无阴道壁脱垂的产妇Ⅰ型肌纤维的直径和Ⅰ型、Ⅱ型肌纤维的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阴道后壁脱垂的产妇与妊娠期阴道后壁无脱垂的产妇比较,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阴道壁脱垂产妇与产后阴道壁无脱垂产妇比较,阴道壁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能神经末梢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有/无阴道壁脱垂的产妇阴道壁内的神经末梢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产妇肛提肌形态学改变、肌纤维直径以及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比例的改变,不是引起妊娠期和产后阴道壁脱垂的直接原因.阴道前壁内VIP和NPY能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减少,可能是产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机制之一.

  • 女性盆底重建Prolift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文艳;朱兰

    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包括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加单纯阴道前后壁折叠修补术、采用自身组织进行修复的曼氏手术、骶棘韧带固定术和髂尾肌筋膜悬吊术等.近年较为推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系盆腔盲法穿刺并于阴道内放置网片的微创手术,该术式具有疗效好、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本文就Prolift手术的产生过程与解剖学路径进行阐述.

  • 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作者:王静怡;孙智晶;朱兰;郎景和;梁硕

    目的 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筛选并鉴定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POP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 在绝经状态、年龄、体重指数、产次等因素匹配的前提下,选取5例行子宫全切和盆底重建的POP患者与5例无POP行子宫全切患者的主骶韧带复合体标本.提取组织总蛋白,普通双向电泳分离,银染显色鉴定蛋白质抽提质量和在胶图上的分布情况.荧光染料分别标记POP组、对照组以及内标,进行双向电泳得到双向荧光差异凝胶图谱.对胶图进行匹配和差异分析,筛选出两组之间丰度差异≥1.5,P<0.05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将差异蛋白质点胶内酶解后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搜索,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 结果 提取的组织蛋白经定量和普通双向电泳检测,平均可获得(1 224±22)个蛋白质点.获得5张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胶图,每张胶图上共约(1 111±54)个蛋白质点,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3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均在POP组下调,大下调比例为8.5倍.质谱成功鉴定出半凝乳素-1、亲环素A、丝切蛋白等蛋白,均在POP组下调. 结论 在POP患者中半凝乳素-1和亲环素A发生降调节提示,POP的发生可能与神经损伤相关.

  • 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在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何映霞

    目的:对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对照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41.7%(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1.4±12.7),对照组为(72.1±7.4),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现代盆底重建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再认识

    作者:朱琪琪;刘泽涵;梁斯淼;卢也频;文丹;刘蓝;赵鹏杰;张帆

    现代盆底重建术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方法,通过与传统盆底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减少等优点.在严格掌疆适应症情况下,现代盆底重建术在女性盆底器官脱垂治疗中将会广泛运用.

  • 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疗效观察

    作者:龚会

    目的 探究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8例.常规组患者予以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前臂修补术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采用改良保留子宫的盆腔重建术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旻;张巧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在北京医院自然分娩并参加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281例,分别在产后42~60d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POP-Q评分,分析不同因素对产妇产后POP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发生POP 134例(47.7%),其中阴道前壁膨出79例(59.0%),阴道后壁膨出26例(19.4%),轻度子宫脱垂29例(21.6%).多因素分析显示,①与孕期体重增加<10kg的产妇相比,体重增加15~ 19.9kg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显著升高(OR=2.16,95%CI:1.05~3.07);②与分娩时体重指数(BMI) 18.5~ 24.0的产妇相比,BMI≥28的产妇产后发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10,95%CI:1.02~2.14);③与第一产程<3h相比,第一产程3~6h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POP的风险降低(OR=0.09,95%CI:0.03~0.86),但第一产程时间>12h时,产后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4,95%CI:1.05~2.45);④与第二产程时间≤1h相比,第二产程>1h产后早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 =1.72,95%CI:1.15~3.33).结论: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POP发生率高,与妊娠和生产相关的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和训练,做到早期防治,以减少远期PFD的发生.

  • 妇科住院病人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

    作者:华凯;周春华;刘继荣;黄章骞;张娟;王玉宇;孙建利;凌勇

    目的:调查在妇科住院病人中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方法:选择非急诊、无加用腹压的禁忌症的妇科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系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病人取膀胱截石位,向下屏气时测量POP-Q各数值,并调查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收集到4 362例病例,年龄18~84岁,未产妇991例(占22.72%),经产妇3 371例(占77.28%);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0期46.49%,Ⅰ期43.88%,Ⅱ期6.17%,Ⅲ期2.41%,Ⅳ期1.05%.重度POP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40岁、低雌二醇水平、经产和多次分娩史.结论:妇科住院病人中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文献报道.

  • 超声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结构的研究

    作者:徐明芬;林淑芝;蒋萍

    目的:以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观察盆腔器官脱垂(POP)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的80例POP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另8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LUG值.结果:观察组受试者的左、右侧LU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张力期的LUG显著高于静息期(P<0.05);对照组张力期LUG与静息期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 0.05).结论:POP患者的肛提肌功能出现障碍,三维断层超声可直观、准确地显示出耻骨直肠肌的形态.

  •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兰健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结果:41~50岁、50~60岁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高于<40岁患者(P<0.05).肥胖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P<0.05).有盆腔手术史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盆腔手术史患者(P<0.05).结论: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有无盆腔手术史是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

  • 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探讨

    作者:雷开容

    目的 分析探讨使用盆底重建术对盆腔器官脱垂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6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经阴道置入网片的改良盆底重建术,为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盆底重建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留置尿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临床情况,并通过使用盆腔脏器评分(POP-Q)测量和妇科复查对病患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分别为(89.5±13.1)mL、(65.3±12.3)min和对照组的(90.1±12.9)mL、(66.2±11.8)min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1.5)d、(6.8±1.4)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9±1.3)d、(10.1±2.1)d,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较对照组的28.13%显著较小,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患的POP-Q评分均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2.0±0.5)分,对照组降低(-2.1±0.6)分,治疗结果较好.结论 使用盆底重建术对盆腔器官脱垂进行治疗有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消费较低,治愈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对妇女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影响的对比和康复方案研究

    作者:曹士青;徐静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评估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初产妇70例,被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的早期盆底功能情况。其中盆底肌不收缩型患者20例,阴道顺产组9例,剖宫产组11例,进行康复治疗,评估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剖宫产组的 POP、尿失禁率均低于顺产组(P<0.05),平均肌力评分高于顺产组(P<0.05)。顺产组及剖宫产组治疗后耐受测试平均值、持续收缩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耐受测试平均值、持续收缩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POP及SUI的发生,对盆底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康复治疗有助于产妇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的恢复。

  • 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子宫悬吊术结合桥式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6例

    作者:周静;刘华英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子宫悬吊术结合桥式修补术治疗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6例患有子宫脱垂合并中重度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宫颈与腹壁网片悬吊术及桥式修补术,分析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手术时间为60~75 min,术中出血50~80 ml.随访2~12个月,治愈15例,好转1例.结论 应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宫颈与腹壁网片悬吊术结合桥式修补术治疗重度盆腔脏器脱垂具有保留子宫的完整性、操作简单、微创、安全、出血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妊娠分娩对盆底的损伤及其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叶培香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等,是妇女的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虽然不会造成生命威胁,但会造成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下降并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近几年有关文献报道,中国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在18%~28%.

  • 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用于产妇产后的价值分析

    作者:王雪莲

    目的:探析生物反馈治疗仪在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本院产科收治的产妇中选出240例,根据产后盆底功能训练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产妇产后接受常规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进行的盆底功能训练,对比两组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等.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明显好于对照组产妇,P<0.05 ;产后6个月,观察组产妇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辅助开展的盆底肌肉训练有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生活质量.

  •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ICD-9-CM-3编码探讨

    作者:李庆红

    盆腔器官脱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手术治疗方式发展很快,术式多样,有的术式尚需临床实践,本文通过盆腔器官脱垂新的中国和美国妇产科学会诊疗指南,分析手术ICD-9-CM-3编码,手术方法主要有重建术(全盆底重建:阴道骶骨固定术70.78*/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70.77/骶棘韧带固定术70.77/阴道前后壁修补术70.50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70.53*/曼氏手术69.22;前盆底重建:阴道前壁修补术70.51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前壁修补术70.54*;后盆底重建:阴道后壁修补术70.52或使用补片的阴道后壁修补术70.55*);阴道封闭术70.4/70.8;子宫悬吊或韧带缩短术69.22;尿道悬吊术或Burch操作59.5等,其中带*的编码需另编码生物补片70.94或人工补片70.95.所以此类手术,需要临床医师参考新治疗指南,选择合适术式并准确书写,表达是否使用补片及补片性质,编码员要学习临床知识,运用主导词检索查询编码,掌握编码原则,才能得到正确手术编码.

  • 电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

    作者:蒋惠瑜;张鸢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盆底肌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电针,30 min/次,5次/周,以20次为1个疗程,2组均接受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疗程之间间隔2 d,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PFIQ-7)、尿失禁症状评分(ICIQ-SF)、盆底肌力评估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PFIQ-7及ICIQ-SF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盆底大收缩力与收缩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更可明显上调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机体TGF-β1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上调TGF-β1水平.

672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