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探究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9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72h内)行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与同期保守治疗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ERCP组全部成功实施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72例胆总管结石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所有92例均行鼻胆管引流,重症组10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组病死率8.3%,对照组重症组病死率33.3%.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ERCP治疗是安全的,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
关键词: 胰腺炎 引流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治疗 -
超声与ERCP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Calot三角区粘连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条件下,结合ER CP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诊断Calot三角区粘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0例实施LC患者,术前经超声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检查,对Calot三角区粘连,进行手术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声像图特征,评估其诊断效果 .结果 310例LC患者,术前超声检查Calot三角区粘连,超声检出率86.5%( 268/310).ERCP检出率96.1%(298/310).其中Ⅰ度粘连185例,占59.7%(185/310); Ⅱ度粘连者115例,占37.1%(115/310);Ⅲ度粘连者10例,占3.2%(10/310);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术前超声与ERCP检查Calot三角区粘连,对LC的适应证、禁忌证的选择,预测手术难易程度及防止手术中胆道损伤、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Calot三角区 -
胆总管下段癌的腔内超声与ERCP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内镜超声(EUS)、胆管腔内超声(IDUS)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长海医院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同期施行EUS、IDUS和ERCP检查,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证实的42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EUS、IDUS和ERCP的诊断价值.结果 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9岁.EUS检出39例(92.9%),IDUS检出42例(100%),ERCP检出40例(95.2%),三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漏检的3例病灶均局限于胆管壁,但被IDUS确诊.结论 EUS与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具有相当的检出率, EUS和ERCP联合IDUS可提高早期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 胆总管癌 腔内超声检查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管腔内超声 -
80岁以上患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理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80岁以上患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合理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2001-01/2007-12我院80岁以上由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439例,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内镜治疗组(n=279)、手术治疗组(n=94)和保守治疗组(n=66),分析三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结果: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16.7%和8.5%,内镜治疗组死亡2例,14例失访.内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3.9%vs34.0%,P<0.01),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万元)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0.72%vs8.5%,16.7%;7.3±2.8 dvs11.4±3.7 d,15.3±4.9 d;1.23±0.54vs1.55±0.79,1.56±0.84,均P<0.05);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也较保守治疗组低(均P<0.05).结论: 内镜治疗80岁以上患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安全有效,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
-
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B超、ERCP或MR证实为胆石症的32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镜探查,常规开腹切除胆囊或切开胆管将结石取出后,胆道镜经胆囊管残端或胆管切开处插入胆道依次探查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结果 32例患者中发现肝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2例,胆管癌1例.3例残留结石中2例以取石器将结石取出,1例结石嵌顿在乳头开口处,以胆道镜推送至十二指肠内.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给予胆道镜下扩张治疗,减轻了术后因胆总管末端狭窄而导致的不良后果.1例在探查中发现胆总管下端不光滑,有小结节状隆起,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管癌而改变术式,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结论胆道手术时行胆道镜探查,可减少残留结石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其他病理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减少漏误诊的发生.
关键词: 胆道外科手术 胆石症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扩张术 -
急性胰腺炎复发诱因及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复发的诱因及其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杏阅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长海医院收治的AP患者.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是否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电话随访后根据是否AP复发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组与复发组.分析两组致病因素及内镜治疗疗效.结果 804患者入组,其中无复发组512例(63.68%),复发组292例(36.32%).无复发组平均年龄52岁,复发组平均年龄44岁,相差显著(P<0.01).201例重症胰腺炎中,无复发组104例(20.31%),复发组97例(33.22%),复发组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1).无复发组并发胰腺假性囊肿46例,复发组44例,两组胰腺假性囊肿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AP病因为胆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症是胰腺炎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139例复发性AP患者行ERCP治疗,15例(5.15%)并发ERCP术后胰腺炎,1例(0.34%)出现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出血.成功随访内镜介入治疗的118例复发性AP患者,内镜治疗总缓解率为78.8%.结论 复发组发病年龄较小,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及胰腺假性囊肿发生率均高,胆源性及高三酰甘油血症为诱发AP复发的危险因素.内镜介入治疗对复发性AP同样有效.
关键词: 胰腺炎 复发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治疗效果 -
胆囊管低汇流的ERCP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加深对胆囊管低汇流的认识,提高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我院ERCP检查中132例胆囊管低汇流病例,将其分为两型,并分析了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方向,胆囊管长度、内径及弯曲数目等.结果全部病人中,Ⅰ型42例,Ⅱ型90例.胆囊管过长116例,胆囊管增宽99例,胆囊管出现弯曲72例.结论胆囊管低汇流增加了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发生率,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复杂性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内窥镜术 胆囊管低汇流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诊断 -
142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常见并发症.方法 回顾2004年1月~2008年4月间我院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142例住院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术后常见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的发生率,以及诊断性及治疗性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共计53例;其中,高淀粉酶血症31例(58.5%),急性胰腺炎12例(22.6%),急性胆管炎6例(11.3%),上消化道出血3例(5.7%).诊断性与治疗性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7.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操作技术是比较安全的,主要并发症以高淀粉酶血症为主,经内科保守治疗多能缓解.内窥镜下治疗性操作可能增加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高淀粉酶血症 急性胰腺炎 并发症 -
急诊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重症胰腺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7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3 d,加重2 h入我院急诊.患者3 d前进油食后出现中上腹持续性钝痛、恶心、呕吐;2 h前腹痛加重,难以忍受,伴后背部放散痛.屈曲位略缓解,伴低热.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重症胰腺炎 -
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RCP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ERCP检查明确胆总管结石后行标准乳头括约肌切开,结石嵌顿在壶腹者用针形或弓形乳头预切刀行乳头切开,切开长度根据结石大小和乳头情况决定.结果 17例患者经ERCP治疗后腹痛很快缓解,16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出院. 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RCP早期治疗是安全的,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
关键词: 胰腺炎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临床治疗 -
48例ERCP术前应用屈他维林研究
目的:比较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前应用盐酸屈他维林抑制十二指肠蠕动的效果,探究ERCP术前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接受ERCP治疗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术前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30 min给予口服盐酸屈他维林40 mg,观察两组十二指肠收缩评分、插管成功率。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试验,两组平均十二指肠收缩评分、平均操作时间及平均插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盐酸屈他维林在ERCP术中有较好的解痉效果,能减少插管时间及操作时间,可考虑作为术前常规用药选择。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屈他维林 -
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ERCP术后腹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160例行ERC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胆外科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腹胀情况及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中频导药仪用于ERCP术后,能有效缩短排气时间并促进胃肠道蠕动,利于早期营养摄入.
关键词: 超声中频导药仪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腹胀 护理 -
胆管型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通过分析胆管型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临床和病理已证实的胆管型肝细胞癌患者12例均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超声检查.11例又经CT检查.结果 胆管型肝细胞癌病灶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像上表现为形态多样的充盈缺损、卵圆形、烧杯形,而在CT像上,肝内原发肝癌灶同胆管内癌栓具有相同的密度,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癌栓.结论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通常能清晰显示胆管型肝细胞癌灶的形态及胆管内癌栓的形态,结合其他检查如CT与超声以及临床特点可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胆管型肝细胞癌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CT 超声 -
内镜超声诊断胆总管微结石23例临床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胆道及胰腺病变与胆道微结石密切相关,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占所有病因的6%~80%[1].但由于胆道微结石体积小,常规影像学方法对其诊断率低,临床上常易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例胆总管微结石患者,均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术前行内镜超声(EUS)、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进而评价上述3种方法在胆总管微结石病例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检查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内镜超声 胆总管微结石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拟行 ERCP 患者70例,按是否自愿接受静脉麻醉分为两组:静脉麻醉组(研究组)38例和常规组(对照组)32例。研究组以舒芬太尼3~5μg、丙泊酚1~2 mg / kg 静注诱导,待患者入睡,取丙泊酚200 mg +瑞芬太尼300μg +右美托咪定20μg 稀释至50 ml 泵注,泵速为患者体质量(kg)的2/3毫升数(ml),3~5 min 平稳后减降至体质量(kg)的1/2毫升数(ml)维持;对照组为东莨菪碱0.3 mg +哌替啶50 mg +地西泮5~10 mg 术前30 min 肌注。监测并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给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和苏醒质量,记录术前(T0)、内镜过咽喉部(T1)、进入或切开 oddis 括约肌(T2)和术毕(T3)4个时点的 MAP,HR,SpO2与体动变化,以及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诱导时间为(63±14)s,苏醒时间为(127±19)s;苏醒质量:优29例(76.3%),良9例(23.7%)。对照组均清醒。与术前比较,研究组在 T1、T2、T3各时点 HR、MAP 无明显变化(P >0.05),而对照组各时点 HR 和 MAP 均有明显增高(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 SpO2相比无差异。麻醉效果评定:研究组Ⅰ、Ⅱ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可安全地在 ERCP 中应用,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静脉麻醉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气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36例分析
目的 了解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单发性结石25例,多发性结石11例);结石直径5~15 mm;既往实施过胆囊切除术28例,均无胆肠吻合术及胃大部切除术史.本次住院均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EPBD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中一次取石成功率97.22%.术后出血率2.78%,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5.56%,1年内结石复发率8.33%,无胆管炎及肠穿孔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治疗性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作者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诊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结合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P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成了能替代一部分外科手术治疗胰胆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囊切除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乳头气囊扩张术 胆管 支架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消化道穿孔的Stapfer分型及其诊疗
目的 结合穿孔Stapfer分型总结ERCP相关穿孔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10例ERCP并发消化道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孔部位及原因、穿孔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并依据Stapfer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归纳不同Stapfer分型消化道穿孔的诊治经验及教训.结果 Stapfer Ⅰ型穿孔3例(操作中内镜明确诊断),均行外科肠修补+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平均住院36.0 d,有1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肠瘘并发症;Ⅱ型穿孔6例(其中5例经CT明确诊断),l例予保守治疗成功,其他5例予外科手术治疗(2例行单纯修补手术,2例行修补+T管引流,1例行胃空肠转流术),平均住院50.6 d,有2例发生腹腔脓肿,1例发生肠瘘;Ⅲ型穿孔1例(经CT明确诊断),予保守治疗,住院时间10.0 d.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CT检查是ERCP相关穿孔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穿孔类型以及诊治是否及时对预后和转归影响较大.
关键词: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消化道穿孔 Stapfer分型 诊疗 -
腹部超声引导下两阶段内镜治疗妊娠期胆胰急腹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两阶段ERCP治疗妊娠期胆胰急腹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多来收治的32例妊娠期胆胰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两阶段行ERCP:先在腹部超声引导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括约肌小切开及放置塑料内支架,再于孕妇分娩2周后行系统的ERCP治疗.统计操作成功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恢复,以及孕妇胎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有发热、胆绞痛及黄疸,超声或MRCP显示胆总管均扩张,其中24例有胆总管结石,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均插管成功并顺利放入塑料内支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复查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P<0.01).第二阶段24例患者行ERCP下胆道结石清扫,3例胆管下段仍狭窄患者予更换内支架.发生胆道出血及轻型急性胰腺炎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6.25%.随访12个月,孕妇及婴儿均健康.结论 腹部超声引导下的两阶段ERCP治疗安全、有效,应作为妊娠期胆胰急腹症患者的首选治疗,且避免了胎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