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饲中药成功抢救一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2011年3月26日应患者家属恳求参与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脑出血患者,“不但抢救了生命危急”(患者的话)而且完全康复.现报导如下:患者周某49岁,男性,因脑出血入院,“术后五天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在院里做透析不见好转,在××医院(省级)住了五天CRT,仍然没有好转,连续十天不排尿,全身浮肿,生命垂危,下了病危通知”.(家属陈述)诊断:(摘自某院周某住院病历)脑出血,蛛网下腔出血,高血压三级-极高危险组,急性肾功能衰竭,二型糖尿病,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经过:一诊:2011.3.26望:患者仰卧,神智不清,已置监护仪,心率127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84/120mmhg,体温39.1℃,大汗淋漓,,已行气管切开已置不间断吸氧、经鼻置胃管.全身浮肿.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10月神经科14例aSAH伴脑内血肿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2例经DSA明确动脉瘤的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2例Hunt-Hess 4~5级,未作DSA检查,均死于脑疝.结论这部分病例病情凶险、再出血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做好应急救治准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持续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常见症状,细致观察瞳孔和眼位变化,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注重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
经颅多普勒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监测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每天不同的时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合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结果评价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动态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速度变化,能准确评价脑血管痉挛(CVS )的发生,对脑血管痉挛(CVS )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
白细胞介素-18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演变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演变及意义。方法:选择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病情及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CVS )分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SA H后第1、4、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8和M M P-9的表达。结果:病例组血清中IL-18和MMP-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恶化,其表达也有升高趋势;SAH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点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 H发生时,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二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共同参与SA H的发生发展。
-
颅内动脉瘤59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10年收治的59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13 ~79岁,平均56.7岁;其中<20岁8例,20~60岁40例,> 60岁15例.本组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下腔出血(SAH)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5.6岁和51.3岁.1.2临床表现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癎)发作2.5 ~15 h,平均7.9h,诊断SAH后急诊入院34例;因视力减退、复视、眼球运动障碍、颈部僵硬2~7d,平均4.3d入院19例;因声音嘶哑、呛咳、头痛头晕、颈部疼痛6~ 13 d,平均8.9d入院6例.
-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我科于2001-01~2005-01收治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56例,现就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脑脊液净化法治疗蛛网下腔出血50例护理
蛛网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常见脑血管病之一.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之特点.为了提高SAH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脑脊液净化方法治疗SAH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脑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血浆ET、NO含量的影响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收缩血管强的内皮收缩因子[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L-精氨酸经一氧合成酶(NOS)催化下与氧反应生成NO和胍氨酸,本文通过对脑蛛网下腔出血患者血将ET、NO的检测,观察其对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